2008年 第 07 期
总第 480 期
总第 480 期
财会月刊(理论)
理论
【作 者】
李 灿(教授)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 长沙 410205
【摘 要】
【摘要】 每股收益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该指标在计算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指标功能和效用的发挥。为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利用每股收益指标进行决策,本文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每股收益 稀释 局限性
每股收益(EPS)指标最初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企业中开始使用,是评价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它反映了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风险。EPS指标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按照相关制度必须对外披露的财务指标之一,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据以判断公司盈利能力、预测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EPS指标技术上的局限性分析
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修改了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的结构,增加了“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个指标。其中: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这个公式反映了在简单资本结构下公司普通股每股的获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