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2010年 第 03 期
总第 535 期
财会月刊(下)
理论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思考

作  者
宁宇新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65

摘  要

      【摘要】 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工具计量的理论分析,认为既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市场透明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又要关注公允价值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及其经济后果。
  【关键词】 有序市场交易   结构金融   经济后果   公共利益

      一、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工具的计量
  1. 储蓄贷款协会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能够成为会计领域中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与其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因其不恰当的资产和负债组合,导致其暴露在重大的利率风险之中。在80年代中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普遍性,对金融机构计划长期持有的债券,即使面对利率提高、债券的市场价值严重低于面值的情况,只要金融机构具有将债券持有到期的意愿,仍旧按照债券面值来进行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掩盖了储蓄机构净资产“亏损”的事实,在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大量储蓄贷款机构在净值为负的情况下长期经营,并助长了储蓄贷款机构冒险的贷款政策,直到这类骗局无法维持,大量储蓄贷款机构破产,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 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并对储蓄贷款机构进行了彻底整顿。那场危机引发了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变革,人们意识到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够正确反映净资本的真实价值。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美国参议院的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更具有相关性,并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黄世忠,1997)。90年代,在SEC的推动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和披露的征求意见稿,至此,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工具计量中得到全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