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 01 期
总第 390 期
财会月刊(理论)
理论
解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治理效率困境

作  者
王竹泉 杜 媛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

      【摘要】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逻辑上陷入了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团队道德风险。而在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下,相机治理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并不能有效“相机”,从而难以保证各类利益团体控制权行使的效率。本文认为能使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有效的比较变量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及其积累,资产价值比例的改变将会通过引发谈判来缔造新的治理结构,应由资产价值比例最大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决策、激励和监督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非关键利益相关者享有监督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关键词】剩余索取权   相机治理   控制权

      相对于股东利益至上的逻辑而言,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值得嘉许的是,由多方共同所有比股东单方独享更为公平合理,也更易于企业吸引或积累资源。但Rey和Tirole利用一个多委托人(一个共同的代理人,即Common Agency)的道德风险模型证明:在委托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他们获取信息以改进效率的激励将被减弱。Hansnan和其他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了控制权的分散化所带来的问题——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猜忌以及由此造成的决策制定时的僵持局面。若沿袭西方经典企业理论的思路,与控制权多元化相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多元化将会使团队陷入道德风险困境,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偏向公平的理念是否要以牺牲企业治理效率为代价?怎样使得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的索取权的分享为控制权的行使提供动力?利益相关者理论该如何应对诸多质疑与批评,这是当前必须直面的现实。
  一、对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团队道德风险的反思
  团队理论的研究思路是从解决团队成员“搭便车”引起的低效率出发,得出必须引入一个委托人来享有剩余索取权以形成监督的动力,享有控制权以形成监督和索取剩余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