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崔海红1,2
【作者单位】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郑州45000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
【摘 要】
【摘要】以沪深两市2007 ~ 2014年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非流动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及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个人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为了实现扭亏或大清洗的目标,存在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独立董事规模和开会次数能抑制基于扭亏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但对于大清洗动机抑制效果并不明显;具有学术背景和政府从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有效地抑制基于大清洗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独立董事个人特征;非流动资产处置;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6-0035-5一、引言
独立董事制度由来已久,已经成为缓解上市公司内部代理问题的有效机制,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是最早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建议设立“非雇员董事”;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法》中规定董事会中至少包括40%的独立董事;1991年,美国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至少应有2名独立董事,并设立监督委员会,其中一半以上的成员为独立董事。我国基于内部监督的国情,借鉴了英美发达国家独立董事制度的经验,证监会于2001年8月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对于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理论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现有文献中,较少涉及独立董事个人特征在抑制盈余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旧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如果资产减值状况减弱或者消失,相应的资产减值可以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与旧准则相比,现行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2015)发现,我国2007年取消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之后,具有正向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概率和金额明显下降,通过处置长期资产而提高利润的概率和金额显著增加。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处置长期资产所获得的损益计入当期利润表,而管理层能够操纵资产处置时点,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管理层可通过转让或出售持有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获取收益,使公司利润达到预期水平。资产处置是企业真实的投资活动,利用其调节盈余更具有隐蔽性,且在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的制度背景下,资产处置成为调节盈余的常用手段之一。
本文基于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的资产处置数据,检验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处置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以及独立董事的制度特征及个人特征在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中能否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对资产处置盈余管理行为的探索,拓展了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经验证据;其次,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对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还分析了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1. 基于资产处置的真实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盈余管理指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或构造交易来改变基于财务报告数字契约结果,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潜在经营活动的理解(Healy和Wahlen,1999)。Bartov(1993)认为,管理层能够选择长期资产出售的时间,达到平滑盈余和减轻债务契约的目的。Graham(2005)等对美国401位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78%的高管为平滑当期盈余,会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达到盈余目标。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发现,上市公司为实现扭亏的目标,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其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王福胜等(2013)认为,管理层有选择处置资产和安排处置时间的自主权,有利用各类资产处置操纵盈余的具体动机。
因资产处置所获得的收益(市场价值与账面净值之差)计入当期利润表,管理者会通过改变资产处置时点来操纵盈余。我国证监会设置的上市和配股资格,以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及终止上市的规定,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扭亏的盈余管理动机;而有些上市公司亏损严重,若当年扭亏希望渺茫,会采取一亏到底的策略“储存”利润,等待下一年度实现扭亏为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显著正相关;
H1b:具有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显著正相关。
2. 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在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下,独立董事最主要的职能是监督职能,独立董事通常有资格选择、监督、考核和奖惩管理层,减少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效益。Peasnell、Pope和Young(2000)检验了英国公司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会中高比例的独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管理层通过提高非正常损益以避免公司亏损或盈余下滑行为的发生。Kang和Kim(2012)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董事会规模越大,外部独立董事越多,越能遏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国内已有文献对于独立董事比例和勤勉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出一致结论,甚至有些相反结论:金玉娜(2013)等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正向影响;杜晓旭(2009)、季敏和金贞姬(2013)等研究发现董事会开会次数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还得出了独立董事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的结论;而张逸杰等(2006)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盈余管理之间呈“U”型关系。
《指导意见》中规定,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和勤勉义务。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已10年有余,独立董事是“花瓶董事”或是“真的董事”仍存在较大争议;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以来,管理层更趋向于实施资产处置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上述文献都没有涉及基于资产处置的真实盈余管理,基于研究现状和制度背景,考察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对基于非流动资产处置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提出如下假设:
H2a: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H2b:董事会开会次数越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3. 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从上述文献来看,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和开会次数似乎并未发挥实质性的治理作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独立董事的学术和专业背景不同,抑或是执业经历的差异。独立董事作为“专业”的监督者,其专业程度主要由独立董事个人特征所决定。马连福、高楠(2011)认为,具有境外学习背景和境外工作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把吸收到的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董事会的实际工作中,促进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境外背景的独立董事更多受到西方文化熏陶,更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向锐(2014)认为,具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通过董事会融入公司的决策中;《指导意见》中规定,聘请的独立董事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具有财务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更具专业胜任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财务会计领域的风险。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考察独立董事个人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提出如下假设:
H3a:具有海外执业和学习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H3b:具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H3c: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H3d:具有政府从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以我国沪深两市2007 ~ 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①金融行业样本;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经过期初资产总额标准化后为零的样本;③独立董事规模、董事会开会次数、成长性、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15355个观测值。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文中的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本文主要使用Excel 2013和Stata 14.0来处理相关数据和进行回归分析,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对模型中所使用的连续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
2. 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方程检验上市公司基于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行为,分别从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和个人特征两个方面检验其对利用非流动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建立模型如下:
Ncad=α+β1NK+β2LOSS+β3TOP1+β4balance+β5LEV+β6SIZE+β7ROA+ +[λ=1λ=16indλ]+ε (1)
Ncad=α+β1NK+β2LOSS+β3Indboard+β4Dmeeting+β5NK×Indboard+β6LOSS×Indboard+β7NK×Dmeeting+
β8LOSS×Dmeeting+β9TOP1+β10balance+β11SIZE+
β12LEV+β13ROA+ +[λ=1λ=16indλ]+ε (2)
Ncad=α+β1NK+β2LOSS+β3Oversea+β4Academic+
β5Finance+β6goverment+β7NK×PC+β8LOSS×PC+β9TOP1+
β10balance+β11SIZE+β12LEV+β13ROA+ +[λ=1λ=16indλ]
+ε (3)
其中:被解释变量(Ncad)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解释变量为扭亏动机(NK)、大清洗动机(LOSS);描述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的变量主要有独立董事比例(Indboard)和独立董事开会次数(Dmeeting),NK×Indboard为独立董事比例与扭亏动机的交乘项,LOSS×Indboard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大清洗动机的交乘项;NK×Dmeeting为独立董事开会次数与扭亏动机的交乘项,LOSS×Dmeeting为独立董事开会次数与大清洗动机的交乘项;描述独立董事个人特征(PC)的变量主要有海外从业和学习背景(Oversea)、学术背景(Academic)、会计专业背景(Finance)和政府执业背景(government),NK×PC为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与扭亏动机的交乘项,LOSS×PC为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与大清洗动机的交乘项;控制变量主要有股权集中度(TOP1)、股权制衡度(balance)、债务契约约束(LEV)、公司规模(SIZE)和公司盈利能力(ROA)。设置年度(year)、行业(ind)虚拟变量。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Ncad)25分位数为
-0.0002,75分位数为0.0004,说明样本中既有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也有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均值为0.0045,样本总体上体现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扭亏变量(NK)和大清洗变量(LOSS)的样本均值分别为0.0363和0.0562。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的平均值约为36.63%,符合证监会规定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约1/3的规定;独立董事开会次数最多的为22次,最少4次,平均开会次数约为9次;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中,具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较多,其次是政府从业背景、财务专业背景和海外从业和学习背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36.1695%)与股权制衡度(约为33.7%)相差不大;资产规模(SIZE)的均值和中位数约为13亿元(对数约为21.63);资产负债率(LEV)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在50%左右,总体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 回归结果分析。表3为真实盈余管理动机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多元回归结果。表3的第(1)列、第(2)列分别为扭亏和大清洗动机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多元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1) ~ (3)列的F值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控制年度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后,NK、LOSS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为了达到扭亏为盈和大清洗的目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行为,假设1a和1b成立。上市公司的债务水平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负债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通过获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缓解债务压力;上市公司的规模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显著负相关,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中,通过非流动资产处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较少;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显著正相关。
表4为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对基于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抑制作用的回归结果。模型中F值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整体拟合度较好,具体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如表4第(1)和第(3)列所示,独立董事规模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负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负相关,不具有显著性。说明独立董事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如表4第(2)和第(3)列所示,独立董事开会次数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动机的资产处置损益负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其与基于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不具有显著性。多次召开董事会会议给独立董事们提供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彼此间交换意见的机会,便于其对管理层的监督,从而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综上所述,独立董事规模和独立董事开会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扭亏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大清洗动机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表5是独立董事个人特征对基于扭亏和大清洗动机非流动资产处置抑制作用的回归结果。如表5第(1)列所示,独立董事的海外从业和学习背景能够抑制基于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但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第(2)列中,独立董事的学术背景(系数为-0.00146,在5%的水平上显著)能够抑制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但对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的抑制更为显著;第(3)列中,独立董事的财务专业背景对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盈余管理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第(4)列中,独立董事的政府从业背景(系数为
-0.00112,在10%的水平上显著)对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大清洗动机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的抑制更为显著。
综上,对基于扭亏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独立董事的海外背景、学术背景、专业背景和政府从业背景都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都不显著;对基于大清洗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独立董事的学术背景和政府从业背景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大清洗活动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调节利润的活动,不易察觉,而其经济后果更具危害性,独立董事因其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政府从业经验,更具洞察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企业价值行为的发生。
3. 稳健性检验。本文借鉴周冬华和赵玉洁(2014)的研究,用“非流动资产的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差除以期初资产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所得结果与前文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表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
在我国制度背景下,鉴于资产处置的会计准则和监管方式的特殊性,本文考察了基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盈余管理动机,并从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和个人特征两方面分别构建模型,利用2007 ~ 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大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2007 ~ 2014年期间处置的非流动资产整体表现为处置收益,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管理层更倾向实施资产处置或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为了实现扭亏为盈和大清洗动机、规避特别处理和退市风险,上市公司中存在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扮靓财务报表的行为。
第二,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日趋完善,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独立董事比例和开会次数在抑制基于扭亏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学术背景和政府从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有效地抑制基于大清洗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充分证明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执业经历是独立董事必备的素质。而上文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在抑制基于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中,并未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第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得到了基于非流动资产处置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为财政部和证监会进一步完善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政策提供了参考。考察独立董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丰富了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为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只有将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与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机结合,使控股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等更科学地履行对非流动资产处置的监督责任,才能有效地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J].经济研究,2015(6).
向锐.财务独立董事特征与会计稳健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6).
季敏,金贞姬.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3(10).
杜晓旭.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2006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会通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