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26期)
改革·发展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

作  者
裴 潇(教授),邓云君,罗 森(副教授)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

【摘要】要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构建一个包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共29个具体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然后结合无量纲化后的具体指标值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权重的赋值和综合评分,通过实证分析找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政府、企业、社会群众三方面完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6-0015-5一、引言
人类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18世纪80年代,一场兴起于英格兰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步伐越走越远,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使人们从重复和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沙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能源匮乏等生态危机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人类开始反思破坏自然的行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被提出。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开始出现,如“生态足迹”、“能值分析法”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等。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客观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便于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 生态环境建设。湖北省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光能充足、降水充沛、平均气温为16℃、无霜期长,适合开展各项生产工作。湖北省拥有多样化的土壤条件,大平原、山丘、岗地等为生物的种植和培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湖北省地处华中地区,长江流域贯穿湖北省通向大海,将湖北省与各沿江省份紧密相连,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在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湖北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2009 ~ 2013年湖北省相关生态环境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造林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指标值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建设情况较好,但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在2009 ~ 2013年经历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情况比较严峻。随着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的大幅度下降,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将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2. 经济建设。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的环境背景,湖北省2009 ~ 2013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总体上是向上升的趋势发展的,其中人均地区产值在5年中差不多实现了翻倍的目标,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更是不可低估,在以亿元为单位的情况下增长了约2.5倍,增速非常惊人。经济发展不仅呈现一片趋好,产业结构也在优化当中,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再创新高,实现了近两倍的增长。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

 

 

 

 


3. 社会建设。作为教育大省,湖北省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前列之中,占据绝对优势,拥有多所国家实验室、科技研发机构,具有雄厚的实力。作为国家能源局确定的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湖北襄阳市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湖北鄂州市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湖北宜昌市重点发展绿色电力和绿色建筑,湖北黄石市则将新能源利用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具体指标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湖北省社会建设各项指标值在2009 ~ 2013年都呈现有利的趋势。
三、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1.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生态文明系统本身层次比较丰富,内容也较多,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又相互作用,要想从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择出合适并且可操作的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本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既强调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又强调要发展经济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共同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如下:
(1)代表性。在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该指标的代表性,性质相近的同类指标可以进行比较取舍,以代表性强的为重点指标。
(2)可比性。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要有可比性。
(3)可操作性。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映的,所以选择的指标要可取,相关的数据要便于收集整理。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定性分析各个子系统与上级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确保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2.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1)环境友好。生态危机的爆发让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类在进步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将环境友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内容之一是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下设有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环保投资三个子目,要建设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系统,可从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环境保护投资三个方面展开。
(2)资源节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能源危机的爆发使人类体会到资源的不断消耗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人类不得不开始转向节能减排的时代,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的主要表现。
(3)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单单强调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社会,也要求以人为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4)社会和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全人类的迫切希望。要想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居住环境,政府和人民都要参与其中。政府加大社会公共需求的投资,为人民创建稳定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3.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实证分析
1. 评价方法的选择。根据图1中确定的29个具体指标,在湖北省年鉴中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定量地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根据设定的层次模型和设定的文本生成调查表反复地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填列判断矩阵,填列的判断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然后,对各个层次指标赋以权重,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将各个指标具体值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加总得出当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总分,再将各年的总分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 评价过程。评价过程主要分为收集整理数据、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最终的评价打分几个阶段。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公报》和《湖北省环境质量报告》,数据来源比较权威,可信度比较高。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最后一层具体指标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有些指标数据可直接引用年鉴和公报中的数据,有些则需要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进行二次加工。由于各个指标性质、单位不同,如果不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则缺乏综合性,对价结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使综合评价结论不具有实质性意义。为了消除数据单位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值法对正负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本模型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总体层;第二层为目标层,有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因素;第三层为准则层,包含九个因素;最底层指标层共有29个因素。
第二,构建两两对比判断矩阵。构建判断矩阵常用的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判断矩阵的准则是将其中两个元素两两比较看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并对重要性程度按1 ~ 9赋值,重要性标度值如表4所示:

 

 

 

 


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并不是一次性就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需要重复进行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前面提到的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而言两两相比的评分数据,而层次单排序主要是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W。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是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合理性。特征向量W代表了某一层的每个元素对上层元素的单排序的权数,据此进行层次总排序。
在对矩阵合理性进行检验时,首先定义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λmax表示矩阵最大特征值,n表示矩阵的阶数。如果矩阵呈现完全一致性,则CI=0,CI值越大,则说明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引入另一个定义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具体如表5所示:

 


当阶数≤2时,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即RI=0;当阶数>2时,CR=CI/RI称为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当CR<0.1或者在0.1左右时,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否则不通过,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至通过。
本文使用求和法计算各层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各层CR<0.1,说明该矩阵通过了致性检验,比较合理。

 

 

 

 

 

 

 


第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在完成上一步的层次单排序后,我们以此为基础确定逐层之间的因素排序,从上到下逐层确定下层对上层的权重值及最后一层方案层对总体层的综合权重。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定义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a1CI1+a2CI2+…+amCIma1RI1+a2RI2+…+amRIm],其中:ai表示Ci相对A的优先级权重;CIi为相应的单排序一致性指标;RIi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139<0.1,层次总排序一致性通过。
3. 综合评分。总体层面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体指标的权重大小,结合湖北省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数据得出各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Mi=[j=1nXij×Xj](i=1,2,3,4,5;  j=1,2,3,…,29),其中Mi表示第i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Xij表示第i年的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具体数值,Wj表示第j个指标的综合权重。
各年的综合评分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在2009 ~ 2013年基本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仅2012年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又得以恢复。这一方面表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不断的提高阶段中,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缺陷,如果我们想继续发展生态文明则要抓住这些“缺陷”,并克服这些困难以突出重围。
目标层面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在2009 ~ 2013年的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两大子系统在5年中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的趋势相近;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大子系统在5年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特别是在2012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逐层分析可以发现,是因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土地面积比D2”和“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合格数D9”两项指标处于5年中最低值的状态。为了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两方面展开工作,同时需要特别关注“自然保护区面积比D2”和“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合格数D9”两项指标所反映出来的在完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一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坚持走下去。

 

 

 

 

 

四、对策和建议
虽然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逐渐趋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湖北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和完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政府方面。一是鼓励相关管理者采用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适当地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和考察,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降低“走错路”的概率。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国家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让制度更贴近实际,更容易实现其预期要达到的目的。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只敷衍、不踏实做事的现象,让措施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执行。四是建立适当的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反馈系统。为了能够及时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建立适当的信息反馈系统是必须的。
2. 企业方面。一是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适当地对员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的培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和鼓励,对有严重违背生态文明建设宗旨行为的企业进行批评和惩罚;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和检查系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相关企业进行考核和信息反馈。
3. 社会群众方面。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适当开展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在学校、社区以及农村积极开展创建“环境友好社区”、“绿色学校”、“生态文明乡村”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逐步在社区、学校、农村中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
五、结束语
生态文明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话题,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虽然查阅了大量文献,建立了包含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涉及29个具体指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指标体系涵盖度不足,没有选取的指标就成为评价体系中缺失的内容;二是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采用分层次专家打分法,邀请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为指标赋权,尽管反馈收集的专家打分呈现正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的主观意识影响,但归根到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上,过分依赖专家的意见,无法更多地反映生态文明各个指标的影响。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升华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将不断成熟和日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Roy M..Ecological Democracy[M].Boston: South End Press,1995.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廖曰文,章燕妮.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齐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3(12).
杜勇.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4(4).
杜宇,刘俊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
张玲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23).
严也舟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探析[J].经济纵横,2013(8).
孙林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冲突、协调与融合[J].生态经济,2014(10).
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lnc,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