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尹伟伟,张 宇(副教授)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成都 610100)
【摘 要】
【摘要】内部控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也由最初的规范性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关内部控制文献的梳理,从内部控制不同视角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发现:我国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探讨,对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成系统,尚未形成信服的一致结论;关于内部控制不同切入点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目前已出现以中介效应为基础的相关联因素的尝试研究,但较为鲜见。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
一、引言
当前,内部控制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热点。本文以中国期刊网(CNKI)为平台,以“内部控制”为关键字,对2006 ~ 2014年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以内部控制为主题的论文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
虽然内部控制的文章浩如烟海,但是现有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文章仍然很少且比较零散,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国外研究已形成一定的成果。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又进行的如何?在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制度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背景下,我国的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是否也得出与国外研究相同的结论?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探寻内控经济后果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
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财务报表对相关利益者决策制定的影响,即一种经济行为上的利益“影响”。因此,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出发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影响,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盈余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代理成本、资本成本、审计定价及费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反应等。
按照沟通理论所阐述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审计机构三者的关系,本文拟将“生产”内部控制信息且做出披露的企业作为主体,将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性进行审计评价并传输的审计机构(审计师)作为中介,将对内部控制信息“接收”使用的外部使用者作为客体,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我国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研究视角逻辑如图2所示。
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不同视角的研究梳理
(一) 企业视角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代理成本、资本成本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盈余管理。企业盈余管理是否受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国外研究成果丰硕。Doyle et al.(2007)研究发现,存在内控重大缺陷的企业难以在事前预防程序上的错误、事后及时纠正估计中的误差,进而导致较低的盈余质量。Ashbaugh-Skaife et al.(2008)发现高程度的盈余管理往往伴随着重大的内控缺陷,但公司在经过整改后盈余质量有所提高。Chan et al.(2008)得出相同的结论。
2006年以后,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内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从盈余管理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贴近实际,但在度量方面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故自这一概念提出后,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中。2006年,Roychowdhury有效解决了盈余管理度量方面的难题,扩大了盈余管理视野。得益于Roychowdhury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从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层面出发,但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
方红星(2011)、叶建芳(2012)和周凤莲(2014)等认为有效内控能够同时抑制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叶建芳(2012)还纵向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修正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周凤莲(2014)从产权性质出发,发现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张国清(2008)、王奇杰(2011)等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的是,范经华(2014)在探究了内控与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后,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二者的抑制程度并不相同。
2. 会计信息质量。Doyle et al.(2007)提出,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基石。Ashbaugh-Skaife et al.(2008)认为,有效的内控能够提高财报的正确性。对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除了直接研究二者关系之外,相关学者还从盈余质量、会计稳健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Altamuro和Beatty(2010)从内部控制监管的角度探究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发现内部监管有助于信息质量的提高。雷英等(2013)研究发现,内控审计报告的披露能有效提高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董望、陈汉文(2011)以应计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变量实证研究发现,作为“生产”财务信息的企业,其盈余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内部控制的加强。肖华、张国清(2013)通过对我国2007 ~ 2010年6 648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有利于公司估价。Goh和Li(2011)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与内控缺陷呈负相关关系。方红星、张志平(2012)发现在不受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下,内控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会计稳健性的增强。
3. 代理成本。目前,关于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关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Bushman和Smith(2003)认为,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可以从外部环境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约束,降低代理成本。杨德明(2009)实证研究发现,在非“四大”审计情况下,内控的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两类代理成本。杨玉凤(2012)发现内控质量与显性代理成本无关而与隐性代理成本相关。毛洁(2012)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相比较第二类代理成本,第一类代理成本在高质量内部控制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杨丹、万丽梅和侯贝贝(2013)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和第一类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的增加有助于约束管理层的自利行为,从而抑制第一类代理成本的增加。盛庆辉、谭盛辉、张永琦(2014)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债务代理成本的关系,认为债权人能够感知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传递的信号,从而降低债务代理成本。
4. 资本成本。通过笔者梳理发现,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资本成本关系研究逐渐得到关注,但主要侧重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权益资本成本方面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Ogneva(2007)建立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发现内控缺陷不直接影响权益成本;肖智、刘洋(2009)通过国内数据研究同样发现,股权资本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无显著相关性。另一种是,程智荣(2012)运用Ogneva(2007)建立的模型对二者关系研究后,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Beneish等(2008)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会带来股票收益的异常负增长并导致权益成本上升;杨艺霖(2014)研究发现,披露内控缺陷可导致权益成本的增加,内部审计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内控审计可降低权益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方面,直接从内部控制质量方面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极为鲜见。Dhaliwal et al.(2011)发现公司债务资本成本会因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而显著提高。Kim(2011)进一步揭示了内部控制是通过影响贷款利率的高低对债务成本产生影响。孔凡峰(201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影响债务成本的途径,即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刘中华、梁红玉(2015)以融资成本作为银行信贷约束的度量指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与融资成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审计视角
内部控制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审计,那么二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对此,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的发表和审计收费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 审计意见。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在外国发达的资本市场还是在我国这种处于转型时期的新兴资本市场,有效的内部控制都能影响到财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但是具体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导致了非标准审计意的出具仍需要进一步探究。J. S. Hammersley 等(2008)发现,注册会计师出于规避审计风险的考虑,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财务风险或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较高。杨德明、胡婷(2010)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审计师为节约审计成本而减少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行为导致独立的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李寿喜、韩丹(2013)发现多种内部控制风险都存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对外报告阶段,且多数为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
2. 审计费用。Hogan和Wilkins(2008)、Rani Hoitash 和Jean C. Bedard(2008)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费用的高低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做出反应,即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及披露严重程度与审计收费正相关。盖地和盛常艳(2013)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且进一步发现审计费用不会因为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而降低。张宜霞(2011)在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与审计收费不存在显著关系。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会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但并不显著。在引入相关公司治理变量后,发现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从而显著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水平。
(三)信息使用者视角
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关于内部控制与信息使用者利益保护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并做出反应(董望,2011;张继勋,2011;余海宗,2013;张传财,2014)。董望、陈汉文(2011)研究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反应程度,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的系数越大,即投资者对高质量内部控制企业的盈余反应越强烈。张继勋、周冉和孙鹏(2011)研究发现,投资者感知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详略程度正相关。余海宗和丁璐等(2013)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增进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张传财、陈汉文(2014)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抑制投资者情绪对反应系数的提升作用,而且具有安全港湾效应。
在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能否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传达的信号做出反应起到外部债务治理作用?杨德明和冯晓(2011)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会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的长期贷款规模及期限,二者成正相关关系。李子慧和杨子萱(2013)在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债权人保护关系时发现,债权人会感知到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带来的保护信号,在信贷决策时会考虑持有更多的债务资本、延长债务期限以及减少债务成本。另外,通过对比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债权人保护方面的差异,发现在债权人保护方面,内部控制更具有增量作用。
四、述评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
1. 从研究方法来看。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正从规范性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实证研究中,在内部控制度量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内控缺陷、内控综合评价得分、是否披露内控报告三种方式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多以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度量,而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且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问题较多,我国学者的研究多以深圳迪博公司和厦门大学构建的内控指数为内控的度量指标或自行构建企业内控衡量指标。从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控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内控披露报告未强制执行之前。故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内部控制披露形式,加快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为研究学者在内部控制的度量选择上提供条件。
2. 从切入视角来看。不同切入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如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外部审计、企业绩效与价值等。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目前已出现以中介效应为基础的相关联因素的尝试研究,但较为鲜见。笔者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交叉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排除各因素之间内生性问题的干扰,得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研究成果。
3. 从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虽然近些年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关注度在增加,但是研究方向仍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可靠性方面,如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故笔者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增加对内部控制与经济活动效率效果方面的探讨,如内部控制与债务契约、投资行为、公司绩效及价值等。
4. 从研究结论方面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得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而我国的研究结论则是各持己见。这可能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有关,当然也与研究的模型设计、样本选择及变量界定等有关。我国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主要参考文献
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Kinney W..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8(83).
Roychowdhury.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
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J].会计研究,2013(5).
毛洁.内部控制、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J].财会通讯,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