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 08 期
总第 540 期
财会月刊(中)
借鉴与参考
论会计恒等式的不平衡性

作  者
尉 然

作者单位
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 江西九江 332000

摘  要

      【摘要】会计恒等式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是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但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恒等式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下,由于资产的属性及价值差异较大,从而产生价值变动,如当计算所有者权益的时间价值时便会出现会计等式不平衡的情况,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   恒等式   平衡性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由于这一公式在数量上恒等,所以又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会计恒等式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因此,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一、现行会计恒等式的形成历程
  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的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他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学运算方法建立了西式复式簿记的基本方程式,即“一个人的所有财产=该个人所有权的总值”。这个公式被奉为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商业信用大大发展,资本的筹措方式日益多样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W.A.佩顿和Rob.凯斯特根据“有财产存在必有财产来源(或业主,或债主)”的基本思想,首次提出了“资产之形态=资产之来源”的会计等式。随后,佩顿根据资产来源即资产支配权的理论,又提出了“资产与权益分开”的观点。而凯斯特又把支配权明确划分为负债与资本两大类,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等式理论。凯斯特还认为,损益与资本息息相关,收益使资本增加,费用使资本减少,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收入一费用)”的会计等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