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 07 期
总第 445 期
总第 445 期
财会月刊(综合)
改革与发展
【作 者】
余满均 王丽萍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摘 要】
【摘要】非营利组织以“绩效最优”为主要营运目标,而现行资金收支的预算管理未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未与绩效挂钩,很难达到绩效最优的预算目标。本文对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与决算、预算的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将绩效考评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绩效预算 管理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目标可概括为“绩效最优”。但是,非营利组织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还只是一种单纯的资金收支管理模式,离绩效预算还有一定的距离,其预算仅仅是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年度计划,预算管理极少考虑投入对产出的要求,预算拨款及资源配置也未与运行绩效挂钩。这种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绩效预算对支出绩效的要求,非营业利组织必然要走绩效预算管理之路。
一、绩效预算的内涵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制定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资金从注重投入管理向注重支出效果管理转变。绩效预算是一种效益预算,它注重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其优势在于实现了绩效与预算的匹配,硬化了预算约束。它通过实际绩效的实时反馈并与预算绩效的对比来调整预算,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力,避免资源浪费;它能解决传统预算中诸如资金分配不合理、预算计划与实际开支脱节以及资金浪费等问题。因此,绩效预算管理便成为非营利组织追求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