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李成艾,沈 烈(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
【摘 要】
【摘要】高校财务报账工作是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桥梁,是传递供给方期望目标,反馈需求方利益诉求的中介。当前高校的财务报账工作广受诟病,业务复杂、任务繁重影响报账工作效率及效果,条件严苛、程序繁琐导致教职员工报账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和执行的相容性和信息效率问题。要实现高校资金规范性和效益性的双重目标,必须对作为控制中介的财务报账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在制度设计上既要给予适当的约束,又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实现激励相容;在制度执行上要注重信息效率,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沟通和恰当运用,并优化流程设计。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账;机制设计理论;激励相容;信息效率;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9-0016-5务报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各类经费的日常监管和控制,促进经费科学配置,保障经费合理使用。近年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技术孵化的摇篮,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张。2015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元,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在校师生人数持续上升。同时,高校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作为高校经济活动映射的财务报账工作也日益频繁和复杂,项目众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手续繁琐,财务部门不堪重负,师生员工也怨声载道,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国家对高校资金的管理趋于精细化和规范化,财务报账控制日益严格,流程日益规范,虽然有效遏制了各种套取经费的行为,但也大大挫伤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高校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传统财务报账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调适与优化势在必行。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制度设计要解决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大关键问题,既要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要使信息成本最小化。本文研究高校“报账难”现象并分析其成因,以机制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为导向,探究报账制度的调试路径,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完善。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
机制设计理论探讨在自由选择和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根据既定的目标设定,如何进行经济机制设计,使得个人利益与组织或社会利益一致。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是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问题。赫维茨(Hurwicz)在《资源配置最优化与信息效率》一文中分析了经济机制的信息和计算成本问题,拉开了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的序幕。机制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生成和传递,信息效率是关于机制运行的信息成本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满足信息空间维数最小化、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个人利益与组织、社会利益不一致是常态,并且信息不完全、个人自利行为下隐藏真实特征的假定也符合现实情况,这就产生了激励参与者说真话的问题。1972年,赫维茨又提出了激励相容的概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机制运行的有效性,机制设计者必须实施适度的激励,使得参与者在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组织或社会的目标。
如今,机制设计理论已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从微观组织到宏观领域,从经济问题到政治、社会、文化问题,实现全面渗透。任何承认“信息不完全”和“个人理性”预设的机制设计,都可以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理路和分析工具。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高校财务报账工作,一方面要求经费动态、财务制度等信息充分公开和有效传递,另一方面要求财务报账发挥防火墙与助推器的作用,规范财务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高校财务报账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目标设定:廉政目标与绩效目标存在双趋冲突
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和纠正贪腐行为是首要目标。近年来高校贪腐案件频发,高校领导职务犯罪、管理失职的案件层出不穷,高校教师非法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也比比皆是,2014年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这些事件更是将高校廉政建设推向了风口浪尖。高校纷纷收紧项目经费,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制度。使用绩效是国家投入资金追求的终极目标。但由于资金拨付滞后、预算管理繁复、财务报账严苛,出现了经费“花不动”和“胡乱花”的恶性博弈。因为正规渠道经费“花不动”,所以滋生了各种套取经费的“歪门邪道”,如套取经费设立“小金库”、劳务费转移、横向课题利益输送等。在这种环境下,有多少支出能够真正助力提升质量和驱动创新?
(二)控制中介:任务繁重、业务复杂影响报账工作效率及效果
新时期,高校财务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资金来源方面,呈现数量扩大化、渠道多样化、项目明细化趋势;资金使用方面,支出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渐复杂。面对与日俱增的财务收支活动,作为控制中介的高校财务报账工作量也急剧增加,财务人员既要关注项目经费的审批流程,又要审核原始单据的内容真实性、粘贴规范性及业务对应性,还要承担介绍报账流程、解释报账规则、普及财务知识等职责。加之报账时间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重了财务人员的负担。如下表所示,报账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及年末。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并执行严格的预算制度,不同项目经费支出范围、管理办法、预算标准不同,要求前台财务人员掌握大量有关报销制度、标准和经费动态方面的信息,并且具备较强的实务应变能力,目前高校在高素质财务报销人员配置方面比较欠缺。面临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财务报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障。
(三)接收终端:条件严苛、程序繁琐导致教职员工动力不足
现行的高校经费划拨、管理和报销制度下,往往经费下达滞后于业务活动发生、可用期限短于业务活动期限、报销限制严于真实业务需求。以科研经费为例,预算编制复杂,几百万元的大项目预算要细致到几十元的材料费,鉴于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科研人员的非(财务)专业性,预算编制成为困扰科研人员的一道难题。预算审批程序繁琐,致使经费划拨滞后,可能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贻误研发创新的时机。经费使用过程中,实际物质需求与经费使用限制存在冲突,无形的智力付出与有形的报销凭证产生矛盾,造成物质供给不足,劳务付出难以补偿,期末还要面临结余经费被收回的风险,甚至影响后续经费拨付。因为缺乏经费支持和利益驱动,教职员工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传统报账系统的各种繁文缛节耗费了师生员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他们怨声载道。首先是签字审批流程繁琐。一张原始单据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领导签字,而拥有审批权的领导一般身兼行政、教学、科研数职,公务繁忙,时常出差,给报账工作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同部门、不同级别领导还可能因为信息沟通产生争议和矛盾,使得这一流程更加拖沓冗长。其次是现场审核耗时较多。财务人员从形式要件和实质内容两方面对票据进行全面审核,传统的现场报账模式既无助于分散人流,也不能实现人单分离,报销大厅往往出现排长队等候的现象,智能叫号系统的引入也只能解决插队问题,并不能改善现场审核等待时间较长的现状。另外,由于报账人员票据粘贴不规范,对审批流程不熟悉,可能需要反复沟通、解释和修改,进一步降低了报销效率。师生员工难免滋生厌烦情绪,工作积极性受挫,还有可能迁怒于财务部门,使双方关系紧张。三、高校财务报账困境的根源
(一)高校财务报账制度的激励相容问题
高校财务报账制度设计应该实现廉政建设和资金绩效双赢,既起到牵制约束作用,又起到激励促进作用。而实践中两个目标难以均衡,容易陷入“放则乱、控则死”的两难境地。高校因为资金量大、业务活动复杂、监管较为薄弱而成为贪腐事件多发领域,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资金安全,主管部门及高校内部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各类经费使用管理、财务报账流程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将高校的经济活动纳入规范程序,但同时也产生了激励相容问题。
高校财务报账工作的背后是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政府与高校、学校与部门、部门与个人等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函数存在差异,政府主管部门追求整个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高校追求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实力提升,教职员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和职业发展,三者若有效融合则可以良性互动,融合不好则会相互牵绊。
根据期望机率理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成果的吸引力及成果转化机率的大小。财务报账是将账面存量资金转化为现实可用资金的过程,报账制度决定了资金转化的程度和效率,即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机率。当前的财务报账制度下,政府过于关注资金的安全性,高校过于强调流程的规范性,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教研工作的需要以及教职员工个人的利益诉求。资金使用缺乏充分的自主权,个人劳动付出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丧失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受挫,申报数量明显下降。
(二)高校财务报账制度的信息效率问题
1. 信息观测的有效性问题。观测有效性是指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参与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精确度。目前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存在双向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在经费管理、报账制度等方面,财务人员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师生员工处于信息劣势,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可能会因为知识短缺或理解偏误而造成报销实质不合法、形式不合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师生员工的行为有可能偏离高校的目标函数,少数员工采取不当手段套取经费,比如捏造业务活动、利用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伪造票据等,而财务部门难以全面预见和识别这些行为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管,产生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2. 信息沟通的有效性问题。沟通有效性是指能够有效控制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换的信息空间、信息量大小,尽可能降低信息成本。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财务数字化平台不完善、经费查询系统不健全、校园网络环境不稳定等问题,财务部门通常不能充分及时地向师生员工传递信息,造成师生员工掌握和理解信息方面存在滞后和偏差。在财务报账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可能造成报销人员往返奔波的现象,不仅影响效率,也容易激化双方的矛盾。同时也因为缺乏有效沟通,财务人员难以捕捉报销人员的真实意思表示,难以识别较为隐蔽的违法违规行为。另外,财务报账涉及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如一项资产的购置可能需要规划、财务、资产、招采及各个院系等多个部门参与,各部门缺乏信息共享和有效沟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影响财务报账效率。
3. 信息计算的复杂性问题。师生员工接收到的财务报账信息量越大,可理解性越差,信息计算就越复杂,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越大。因此,信息计算的复杂性越低越好。当前高校关于财务报账的信息可谓五花八门,包括制度信息、经费信息、预算信息、审批信息等,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涉及预算控制、报账流程方面的信息专业性又较强。对报销人员而言,数据计算的复杂性较高,信息筛选、解读和应用的难度较大。
四、高校财务报账制度的调适路径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顶层设计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对高校其他资金管理具有传导效应。要将《意见》的精神落到实处,全面完善高校的资金管理,实现资金使用规范性和效益性的双重目标,必须对作为控制中介的财务报账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调适的关键是要解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问题,在制度设计上既要给予适当的约束,保障资金安全,又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其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在“人尽其能”的同时实现“物尽其用”;在制度执行上要注重信息效率,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沟通和恰当运用,并优化流程设计,提升报账效率。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一)约束条件:基于参与约束的适度控制
为了防范师生员工的道德风险问题,财务报账制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师生员工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使用各类教学科研经费必须遵循一定的约束条件,以确保活动开展、资金支出与教研目标保持一致。与高校财务报账相关的制度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费管理制度,二是财务报账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的宗旨是构建总体的约束框架,应该明确资金的来源渠道、使用范围、支出方式、监督管理等,以便师生员工清晰地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在明确的制度框架下恰当地安排教学科研活动,合理地使用相关经费。财务报账制度的功能是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应该明确财务报账的流程、签字审批的程序、经费使用的限额、票据报销的规范等,以便师生员工准确地把握财务报账的要求,高效地进行报账活动。
就机制设计而言,代理人的参与约束为“接受合约的期望效用不小于他不接受合约的最大期望效用”。因此,与高校财务报账相关的制度在设计时除了明确约束性规范,还应明确惩罚性规则。如果师生员工违背经费管理和财务报账制度,将会遭受经济、声誉损失或行为限制等处罚,期望收益将小于遵循制度约束的收益。比如针对使用虚假票据、虚构业务活动等套取经费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限制项目申报、扣减绩效奖励等处罚。
(二)制度导向:基于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
为了解决师生员工的逆向选择问题,财务报账相关制度设计的根本导向是提升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保障资金的效益性。应该设计一种制度,有效捆绑教职员工与高校乃至国家的利益,激励教职员工采取恰当的行动方案,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作出最有利于高校及国家的利益的选择,即实现激励相容。根据费鲁姆(Vroom)的期望理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激励力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个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则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这个公式表明,制度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激励因素能给个人带来的价值;二是个人对激励目标实现机率的期望。
激励相容的经费管理制度应该有助于个人价值最大化。一方面应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具备适当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经费结构、变更经费用途等。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首先要解决经费划拨滞后的问题。应简化预算编制及其审批程序,并参照《意见》的规定,实行部门预算批复前项目资金预拨制度,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确保经费合理的使用周期。其次要优化经费结构,根据《意见》的精神,扩大劳务费的列支范围,提升劳务费比重甚至取消比例限制,同时明确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计量与考核方法。再次要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最后,鉴于科研活动的灵活性,应实施柔性化管理。针对项目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应适度放宽预算调剂权。《意见》规定,在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项目承担单位调整直接费用的明细项目。
激励相容的财务报账制度应该有助于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机率。鉴于当前报账控制过于严苛、经费花不动的现状,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放宽各种标准限制,简化各种繁琐流程,降低形式审查要求,提高报账效率,同时也可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意见》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制定符合科研实际需要的内部报销制度,切实解决野外考察、心理测试等无法取得发票,以及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交流发生费用的报销问题。
(三)必要支撑:基于成本约束的信息机制
1. 保障信息本身的有效性,降低信息空间维数,增加信息的可理解性。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适度控制信息量,将与财务报账工作最具相关性、最直接、最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师生员工,以减少师生员工信息筛选的成本。信息的表达应该清晰明了,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因理解偏误而增加沟通的成本,减少产生的摩擦和矛盾。
2. 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保障信息观测的有效性,减少信息搜寻的成本,以及因信息短缺而产生的误差。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体系,构建数字化财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经过筛选整理的经费管理、报账制度等信息,充分公开财务报销、结算等办事流程和服务识相关培训,让师生员工及时、全面地了解各项财务制度及其变化,使其在准备报销票据资料时有章可循。此外,应打破空间壁垒,实现财务、教务、学务、科研、后勤等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信息查询系统,以便师生员工随时查询各类信息,既能满足师生员工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又能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师生员工也要充分披露自身的业务活动信息,如活动的内容、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以便财务人员及时纠正偏误,指导其规范使用经费,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降低监督和约束成本,又有利于师生员工个人职业的良性发展。
3. 要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信息摩擦成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平台,师生员工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财务人员应及时明确地予以答复、给予指导;可以及时反馈意见或提出建议,财务人员应详细记录、分类汇总、认真研究、提出方案并予以反馈。此外,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同时也获取师生员工真实的业务活动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促进财务人员与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
(四)执行方式:基于效率导向的流程优化
1. 优化时间分布,平滑报账工作量,以缓解集中报账的压力。一是加强宣传,并采取措施,有效分散报账工作。财务部门应提示各部门及时办理各类日常和专项经费的报销工作,并通过设定不同工作日或不同时间段受理不同院系或不同项目报销工作的方式,有目的地引导分散报销工作。二是明确票据报销的时效性,强制平滑报账工作量。财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限定票据报销的时效,并给予一定的弹性,如遇假期或特殊情况可顺延。
2. 优化报账环节,设立专职报账员,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专职财务报账员有三大职责:一是信息传递职责,负责宣传和解释各类财务规章制度,发布财务部门通知和经费信息,并及时反馈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业务指导职责,指导师生员工归集整理原始票据,查询经费及预算信息,协助其执行网络或人工报销程序,节约其时间成本,也使得报账业务更为规范;三是凭证初审职责,对发票的合法合规性、审批手续的完整性、发票粘贴的规范性进行初步审查,并指导报账人完成更正或补办手续,既提高报账的成功率,又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为了保障这一前置程序的工作质量,财务部门需要对专职财务报账员进行培训、指导,采取必要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对于大型科研项目,根据《意见》的规定,应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专业化服务。
3. 优化报账模式,实现报账网络化,以提高财务报账的效率。在完全网络化报账模式下,学校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各部门的信息充分共享、有效对接,不同级别或岗位人员权限分配合理。第一步,报销人网上提出报销申请。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密码进入财务报账系统,填写报销信息,包括项目信息、业务事项、报销金额、刷卡信息等,并在附件中上传原始凭证扫描件,然后提交报销申请。第二步,相关责任人网上审核签字。系统根据项目及业务信息自动配对审批人并将信息依次传递给相关人员,审批人根据项目的预算情况和自身的职责权限,采取数字签名技术完成签字审批程序。第三步,财务报账员网上预审。财务部门授权各院系或部门的财务报账员对本学院或部门的报销申请和签字审核信息进行预审,不合要求的退回修改或撤销申请,审核通过的形成报销预约单,提交财务部门终审。同时将纸质单据(包括原始凭证、预约单等)一并送达财务部门。第四步,财务部门终审和支付。财务部门根据预约顺序对财务报账员提交的报销材料进行终审与复核,形成记账凭证,并进行无现金支付。
主要参考文献:
朱慧.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介[J].浙江社会科学,2007(11).
Hurwicz L..Optimality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A];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姜颖.机制设计理论在高校社科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4).
徐耀琪.优化高校财务前台报销的新思路[J].会计之友,2012(9).
Victor H. Vroom. Work and Motivation[M].New York: Jossey-Bass Press,1994.
谢青洋等.基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10).
何大安.厂商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之相容关[J].财贸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