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李智慧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
【摘要】基于公共支出结构视角,采用两阶段回归方法,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具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每提高1%,人均实际GDP增长1 ~ 2个百分点;经济建设支出具有挤出效应,教育支出则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是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发展;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5-0119-5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以来,财税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尝试财政包干制度之后,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确定了财政分权格局,该举措对我国经济模式的影响巨大。Qian和Weignest(1997)研究发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联邦分权性质,有助于提高地方建设的积极性,能够推动经济较快增长。然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对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并未达成共识,其原因在于财政分权的度量及其经济效应的评估角度存在较大差异(Zhang、Zou,1998;Liu、Lin,2000;张晏、龚六堂,2005;周业安、章泉,2008;陈硕、高琳,2012;谢贞发、张玮,2015;Yang,2016)。因此,所选择的财政分权度量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的结论。在研究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分权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选择财政支出分权指标作为财政分权的度量工具,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重新评估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政策效果。
根据Zhang和Zou(1998)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模型,并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因素,考察地方公共支出偏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实证估计中,内生性问题、模型设定形式和变量选取也是影响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估计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财政支出分权滞后变量作为财政分权的工具变量,用以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在模型设定上,借鉴Zhou(2016)的非线性模型,引入财政支出分权指标的平方项,检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在变量选取上,本文选择了四组控制变量,包括地区税收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尽可能减少地区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稳健性较好。本文还发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夯实税收收入基础是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1. 模型设定。根据Zhang和Zou(1998)的模型设定,引入Zhou(2016)所提出的财政支出分权变量的平方项,其表达式为:
log(gdp_pit)=α+β1fdit+β2fdit×fdit+T"γ+X"θ+ε
(1)
其中:被解释变量gdp_pit表示省份i在t年时的人均实际GDP;解释变量fdit表示省份i在t年时的财政分权;变量T主要有全国总体税负水平和地方税负水平;控制变量X包括各省份的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地区人力资本质量、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指标;ε为误差项;系数β表示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的反向因果关系,引入财政支出分权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方法(2SLS)解决内生性问题,并引入财政支出因素,其表达式为:log(gdp_pit)=α+δ1fdi,t-1+δ2fdi,t-1×fdi,t-1+
δ3spend+T"γ+X"θ+ε (2)
其中,变量spend表示财政支出,系数δ3为财政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
2. 变量选择。选择人均实际GDP、三大产业人均实际产值、城乡人均收入以及人均直接税和间接税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分权和支出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税收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变量。表1列出了各个变量的详细情况。另外,本文的样本范围为1998 ~ 2006年间的省级数据,不包括西藏和台湾样本。
三、实证检验
1. 基准结果。利用式(2),采用2SLS估计方法,分析财政分权在公共支出条件下的经济效应。设定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四个模型逐步展开实证分析:模型1检验未引入财政支出和其他控制变量情况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以对比分析考虑财政支出情况下的估计结果;模型2引入财政支出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和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模型2的基础上,模型3引入税负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模型4引入税负因素和生产要素投资变量,进一步检验财政分权和财政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财政分权支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表2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分权每增加1%,地区人均实际GDP就提高1.18个百分点,说明财政分权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外,财政支出分权的平方项对地区人均实际GDP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表明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从公共支出角度看,经济建设支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而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表2的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占本地区财政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就会使得地区人均实际GDP下降3.471个百分点;教育支出每增加1%,则地区人均实际GDP增长3.904个百分点。
从税收环境看,地区税负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税负水平有可能起到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区税负水平每提高1%,地区人均实际GDP就下降2.951个百分点。过高的税负水平将产生明显的税负扭曲,不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限制地区经济发展。
2. 稳健性检验。下面采用分地区、分时间阶段和增加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1)分地区。分别从三大经济区域和民族自治区两个角度,检验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域发现,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更大(见表3)。另外,东部地区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表现出非线性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线性关系。从公共支出结构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说明若增加政府生产性公共支出,则会产生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正向相关,意味着政府扩大教育支出规模,可能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投资结构与东部地区大不相同,经济建设支出并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教育支出也没有如预期般对经济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自治区划分角度看,财政分权对非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非线性正向影响,但对民族自治区具有不显著的阻碍作用。从公共支结构上分析,非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支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而其教育支出则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分时间和增加控制变量。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效果逐渐递减。
如表4所示,在1998 ~ 2002年间,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财政支出分权每提高1%,地区人均实际GDP就会提高1.536%,而在2003 ~ 2006年间下降为1.076%。另外,生产性公共支出的经济阻碍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强,在1998 ~ 2002年间,经济建设支出每提高1%,人均实际GDP就会降低1.550%,在2003 ~ 2006年间则会降低1.758%。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发展效应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强,在1998 ~ 2002年间,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每提高1%,人均实际GDP则会提高1.423%,而在2003 ~ 2006年则提高1.581%。
加入人口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发现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非线性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分权每提高1%,人均实际GDP则会增加1.131%。经济建设投资的经济阻碍影响和教育支出的经济促进作用与基准模型的结果保持一致。
四、机制分析
下面分别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城乡居民收入效应和地区税收收入效应三个方面解释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来看,财政分权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非线性促进作用,而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由表5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分权每增加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均实际产值将分别提高0.685%和1.345%,说明财政支出分权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财政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安排财政支出投资方向,所以更加倾向于投资发展快、经济贡献度高的产业。
从居民收入效应角度分析,财政分权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居民更为有利,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表5的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分权每提高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将分别增加0.482%和0.307%。这是因为财政支出分权能更好地匹配居民公共产品需要,提高消费效率。从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支出会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可能对私人投资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教育支出则会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城镇居民受其影响更大。
从地区税收收入效应来看,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直接税和间接税收入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作用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表5的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分权每提高1%,人均直接税收入和人均间接税收入分别提高1.392%和1.784%。这说明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夯实地方财政收入基础,扩大税收规模,增强地方财政的稳健性。另外,经济建设支出对直接税收入和间接税收入均产生了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教育支出则起到了增加直接税和间接税收入的积极效果。
五、结论与政策
本文着眼于公共支出结构的研究视角,根据Zhang和Zou(1998)的实证模型,运用两阶段回归方法(2SLS),研究了财政支出分权和公共支出结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影响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二是公共支出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建设支出具有挤出私人投资的作用,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则较为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财政支出分权有效地促进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
分税制改革以来形成的财政支出分权格局具有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中央政府应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支出权利。然而,地方政府在运用财政资金的过程中,有进行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冲动,往往过度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忽略教育支出。因此,中央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应综合考虑经济建设和民生评估,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府监督机制,从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陈硕,高琳.央地关系:财政分权度量及作用机制再评估[J].管理世界,2012(6).
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管理世界,2008(3).
谢贞发,张玮.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一个荟萃回归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5(2).
Yifu Lin, Zhiqiang Li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2000(1).
Yingyi Qian, Barry R. 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4).
Tao Zhang, Hengfu Zo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1).
Yang Zhou.Tax Reform,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New Evidence from China[J].Economic Modeling,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