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8期)
改革·发展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财务报告质量与市场反应

作  者
李百兴(教授),李瑞敬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

    【摘要】本文以2012、2013年按照相关规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926家深市主板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及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与披露后的经济后果结合起来分析发现,在被相关监管机构强制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情况下,研究期间样本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财务报告质量会显著影响股票市场反应,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却不会引起市场的显著反应。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财务报告质量;市场反应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8-0010-5一、引言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我国先后出台了各项规范:我国沪深两市在2006年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部委于2010年正式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另一个是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1.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财务特性、治理特征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等方面。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受到会计计量(Ge和McVay,2005)、会计报告(Franklin,2007)、经营环境(Dechow和Ge,2006)以及经营特点(Doyle,2007)的影响。具体来说,规模小、上市时间短、业务复杂度高的上市公司更易于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Doyle,2007)。另外,相比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前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和变更审计师的概率更大(Ashbaugh-Skaife,2008),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齐堡垒、李留闯,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具有有关联的前任合伙人(AFAPs)和无关联的前任合伙人(UFAPs)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具有负向的关系(Naiker和Sharma,2009)。
此外,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还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控制资源的分配相关,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更趋向于拥有更复杂和更少盈利等特征的小型公司(Ge和Park,2009),并且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蔡吉甫,2005)。同时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试点、内部控制审计投入、上市年限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林斌、刘春丽、舒伟等,2012)。由于2012年以后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因此研究发现聘请“四大”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较大(王艺霖、刘玉廷、王爱群,2014)。
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由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发生更多的估计错误以及程序性差错,因而会影响应计质量。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和应计质量均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更低(Doyle,2007),相比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较高的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因此盈余质量也会更低,但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以后公司的盈余质量会显著提高(Ashbaugh-Skaife,2008)。另外,这类公司的稳健性也较低,在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公司的稳健性显著提高(Beng和Li,2011)。
另一方面是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作为上市公司运营的载体,有效资本市场的信息必然是充分的,因此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后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市场反应(方红星、孙蒿,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的公司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下降,净利润和账面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整体解释能力同时下降,投资者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田高良,2011),披露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不同,披露重大缺陷的市场反应(累积异常收益率)最强(Hammersley,2007),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杨清香,2012)。另外,由于投资者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信心降低,进而引发较高的报酬率要求,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权益资本成本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Ogenva,2007)。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投资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考虑消极信息的影响(Weiner,1985)。有关判断和决策的理论也表明,相对于积极的消息,人们在风险评估决策中更倾向于加大对消极信息的参考与使用程度(Ito、Larsen等,1998)。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行为看作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消极信号,从信息传递理论的角度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首先,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存在组织架构变更、经营范围过大、商业往来复杂等结构性问题。由于公司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产生这些结构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加剧,一些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问题便已经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因此,投资者能够根据一些可观测的公司治理特征评估某公司是否在组织架构、业绩、财务质量和业务复杂度等方面存在问题。
其次,即使在没有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投资者也至少能部分地将存在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区分。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规模更小,业绩更差,成长更迅速,业务更复杂,存在较多重组费用且审计师变更频繁。因此,理性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一些治理特征来判断哪些公司更可能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最后,由于对应计事项等的判断错误及职业判断上的偏差,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往往较低(Ashbaugh-Skaife et al.,2007),而较低的财务报告质量也往往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如果在披露日期之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就存在这些问题,那么这些公司在披露日期之前的财务报告质量也预期较低。此外,一些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理论,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市场反应的影响不能确定,尚需进一步检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财务报告质量显著负相关。
假设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显著影响股票市场反应。
假设3: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影响股票市场反应。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样本期间。本文以2012年、2013年两年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深市主板公司为样本,就2012年的464家公司及2013年462家首次被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的披露前期、过渡期及披露当期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财务报告质量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披露前期是指按照相关监管机构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之前的年份(2011年);过渡期是指从披露前期完成到披露日年份之前的年份(2012年样本公司对应2012年,2013年样本公司对应2013年);披露当期是指各样本公司实际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日期(2012年样本公司对应2013年×月×日,2013年样本公司对应2014年×月×日)。由于披露当日各项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不统一,按照披露日期分布规律,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及财务报告质量模型中,本文选取披露日当年第一季度作为样本披露当期,在市场反应模型中选取披露日前后一天(-1天到+1天)累计三天的累计异常报酬率作为披露当期市场反应的替代变量。样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据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财务报告质量模型及市场反应模型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分公司数量及财务重述变量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手工整理而得。
2. 研究设计。
(1)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根据已有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模型(1)针对样本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各项公司治理特征建立回归方程,模型(2)根据各项变量回归系数及各项变量数据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加以量化,得到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
Control Weakness=β0+β1Segment+β2Charges+β3Equ+β4Age+β5ROA+β6Loss+β7Z-Score+β8Size+β9InstOwn+β10AuditChange+β11AuditFee+β12Big4+β13Restatement+β14CEOchair+β15CFOchange+Industry+v (1)
Pr(ICW)i,t=eXβ/(1+eXβ) (2)

 

 

 

 

 

 

 

 

 

 

 

 

 

 

 

在实证研究中,为了消除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信息重叠的变量删去,建立新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且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再运用新变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披露(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样本期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
(2)财务报告质量模型。本文选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财务报告质量分析,用异常应计项目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即将模型(3)和模型(4)两者差值的绝对值作为异常应计项目AbnormalAccruals。为消除各公司规模不同带来的影响,模型(3)和模型(4)中所有变量都需要除以年初总资产,包括截距。
Accruals=β0+β1△Sales+β2PPE+η (3)
Predicted accruals=β0ハ+β1ハ(△Sales-△AR)+β2ハPPE
 (4)
其中:Accruals表示应计项目;△Sales表示销售变化量;PPE表示固定资产;Predicted accruals表示模型(3)估计应计项目;△AR表示应收账款变化量。
(3)市场反应模型。以股票的累计异常报酬率作为市场反应的替代变量,研究在样本期间资本市场反应与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前后变量的统一性,模型(5)、(6)、(7)中净利润增长率也以年初总资产进行调整。
披露前年份:
CARPre=β0+β1Pr(ICW)Pre+β2AccrualsQualityPre+
β3△EarningsPre+v (5)
过渡期:
CARinterim=β0+β1Pr(ICW)interim+β2AccrualsQualityinterim
+β3△Earningsinterim+v (6)
披露当期(CAR指披露日前后一天累计异常报酬率):
CAR=β0+β1Pr(ICW)Pre+β2Pr(ICW)interim+
β3Pr(ICW)+β4AccrualsQualityPre+β5AccrualsQualityinterim+
β6AccrualsQuality+β7△Earnings+v  (7)
其中:CAR为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股票累计实际报酬率与市场平均报酬率的差值);△Earnings(净利润增长量)=(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年初总资产。
五、实证结果分析
1.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分析。对样本公司模型(1)变量均值进行分析后发现,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前期与当期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上部分地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披露前期,两组公司差异主要集中在股票发行、审计相关、利润相关及上市年份等变量上;在披露当期,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财务重述与重组费用、审计特征、利润特征、管理层特征、上市年份及机构持股等变量上。总体来看,披露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在审计相关、利润相关、公司管理层特征、上市年份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披露前期与披露当期两个时期的公司治理变量股票发行、业务分部、财务重述、重组费用、审计变更、资产报酬率、净损失、上市年份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变量审计费用、是否“四大”、CEO兼任、CFO变化、机构持股、财务困境值、公司规模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3)。由此可见,虽然审计特征、公司管理层特征、利润特征等变量在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公司中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这些特征在披露前期与披露当期存在粘性,即不存在显著差异。
下面对样本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详见表4)。首先对模型(1)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互不相关且对所有自变量累计解释贡献率达80%以上的7个变量代替原有自变量与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的综合变量模型解释效果较强且回归结果显著,可得出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本文所选取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相关关系显著,且回归系数可以用于模型(2)判断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

 

 

 

 

 


2. 财务报告质量模型分析。根据模型(3)和模型(4)得出,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的异常应计项目统计如表5所示。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在披露当期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均值水平低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均值水平,即未披露缺陷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高于披露缺陷的公司,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披露前期,在所有样本公司尚未被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两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就已存在差异,且未披露缺陷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更高,但同样这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由此看出,无论公司是否在监管机构的强制监督下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两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样本期的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进行相关分析(详见表6)发现,上市公司在披露当期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过渡期的异常应计项目显著正相关(sig=0.0420),即过渡期财务报告质量越低,披露期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3. 市场反应模型分析。模型(5)、(6)、(7)的回归结果(表7)显示,在披露当期,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CAR)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只与利润增长量(sig=0.0312)和财务报告质量(sig=0.0228)显著相关,一方面说明在披露当期,因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的影响因素(审计特征、公司管理层特征、利润特征等)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粘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发生或不显著发生变化,因此在披露当期,股价已经反映出公司治理特征的大部分历史和公开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包含的负面信息即内部控制缺陷相关内容并未包含太多投资者关注的新信息。因此,市场反应平和。另一方面说明投资者往往更多地关注财务相关信息的变化,而忽略内部控制相关指标。
另外,结合披露前期和过渡期数据分析发现,累计异常报酬率与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利润变化量显著负相关,即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累计异常报酬率越高,但在三个样本期间内市场反应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财务报告带来的信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则对投资者选择影响不大。另外,与披露当期相比,样本期间的公司股票累计报酬率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相关信息更为关注,且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到股价上。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首先,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特征显著影响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而由于这些公司属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粘性,由此引起的内部控制缺陷在披露时并不会带来多少新的信息,市场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反应平淡。其次,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财务报告质量更高,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但披露当期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与过渡期的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披露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越低,公司在披露期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财务报告质量较低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再次,无论是在披露前期、过渡期或是披露当期,市场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均没有太大反应,即使公司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时,市场也未表现出显著反应,但财务报告质量却能够显著影响市场反应。
2. 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关于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比较微弱的原因,本文总结如下:第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问题,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存在着诸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质量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虽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却没有予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因此企业虽然按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披露,但披露出的缺陷往往缺乏显著的信息含量。第二,由于公司自身属性,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部分影响因素往往具有粘性,即随着时间并不发生或仅发生较小变化,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公司尚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由于其相关影响因素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如财务报告)反映到股价上,当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投资者反应就没有那么强烈了。第三,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没有单独披露,多与财务报告同一日期披露,且财务报告中往往包含大量信息,因此投资者习惯花更多精力关注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忽略与之一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
因此,本文建议:第一,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标准,更加细化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划分标准,将定性标准进行量化从而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第二,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也应当保持独立,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当单独而不是随同年度财务报告一起披露,从而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为投资者所用。

主要参考文献:
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
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Doyle J., Ge W., Mcvay S..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Kinney W.. The discovery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