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莫 磊1,吴 丹2
【作者单位】
(1.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南宁 530003;2.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南宁 530003)
【摘 要】
【摘要】英文语言能力与会计认知思维双层要求的课程特征,决定了《会计英语》的良好教学成效不仅需要在教学组织上兼有《大学公共英语》和《会计学原理》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各自优点,还有赖于教学双方的积极配合以破解跨语言教学与跨文化理解的双重难度。因此,对《会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是应用型会计类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揭示了小组学习理论与《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共同内在规律——“互动式认知方式”,并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探索了小组学习法在《会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行机理与具体教学方式。
【关键词】会计英语;小组学习;互动式认知;应用型本科教学
一、问题起源
在会计学科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球化特征”(余蔚平,2014)发展的背景下,《会计英语》课程,无论作为一般会计类本科专业群专业选修课中的国际化维度拓展的必选项目,还是作为中外合作项目(如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中的专业基础核心课,都是我国会计学本科教学中与国际化方向相衔接的必经关键性环节。《会计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在地道的专业英文表述和既有的文化背景中,初步习得西方会计学基本原理与实务处理方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修读中高级国际会计类课程和将来处理国际化经营中的相关涉外会计问题提供认知思维和知识基础。
相比《会计英语》课程的关键性衔接作用和广泛实践意义,其教学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从教学实践归因,这门课程在内容结构上涵盖了对英文语言能力与会计认知思维的双层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又必须克服跨语言教学与跨文化理解的双重困难。这两个根本特质内生决定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不但需要同时兼有《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优点,还有赖于具体教学组织中教学双方的合力配合。然而,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难以适应《会计英语》课程的内在教学要求,教学成效不理想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会计英语》课程要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真正形成与国际化衔接的桥梁作用,就需要进行“全新的课程顶层设计和教学方式重构”,从而在“新型课程组织方式和新型课堂师生关系”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依托我校承担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会计英语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合作学习理论在国外和国内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教学成效。目前国内以小组学习法为主导教学方式探索《会计英语》教学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由此,我们总结了“小组学习法”在《会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机理和具体组织方式,为应用型会计类本科教学改革理论探讨的深入献以绵薄之力。
二、《会计英语》的课程特征与教学困扰
1. 英文语言能力与会计认知思维的双层要求。一方面,从课程内容的教学需求来看,以美国GAAP(公认会计准则)为基本学习对象的《会计英语》课程,其内容架构和表述方式天然生成了对教学双方英文语言能力和会计认知思维的双层要求。另一方面,从课程的教学时间供给配置来看,根据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般要求,《会计英语》普遍安排为每周3节总48学时。因此,教学需求的双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间供给相对不足(明显少于中文《会计学原理》的64课时)的情况下,同时完成西方会计基本原理方法和会计专业英语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并较好地将两者兼顾。这样一来,教学难度明显增加: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方会计原理方法的认知思维,常常还运用到《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需将两者相互兼顾、呼应配合。
2. 跨语言教学与跨文化理解的双重难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跨语言教学与跨文化理解又成为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要首先破解的双重难度。《会计英语》课程重在帮助学生习得西方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课程中的英文词汇、语法、习惯表达方式与跨文化背景并不是学习重点,但却构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前置条件:没有对专业英文及特定文化背景的较好理解,亦不可能深刻理解、掌握西方会计基本原理及方法应用。而且,会计相关的专业英文和特定文化背景,在《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较少涉及,这就使得此双重难度的破解也必须在《会计英语》课堂上同时完成。
3. 课程教材的两难取舍与配套习题册的匮乏。对于《会计英语》课程的教材选择,国内各高校由于教学实践的成效不同而分化出不同观点:一派推荐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从而确保完整的原生态相关素材(梁水源,2006;李莉,2011;张建平,2011);另一派则认为,应使用“开发内容上完整反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英语语言难度上与公共大学英语相衔接的适用教材”(杜海燕,2007;陈柳卿,2014),而将“英文原版的部分内容作为阅读参考资料”进行补充,则更能因材施教。这反映出的正是当前教材取舍的烦恼:国内教材的实践开发成效尚不能到达理论上的期望,而原版教材虽地道,却存在较为困难的学习壁垒。还有很重要但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会计英语》课程目前缺乏配套习题册,这使得课程学习常常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缺乏细致的训练而难以升华为固化的认知框架。
4. 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困境。对专业英文语言能力的要求、对会计认知思维的培养目标以及跨语言教学、跨文化背景的认知壁垒,同时汇集于《会计英语》这一门课程当中,这就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设计和选择提出了考验:教学组织方式方法应该能够同时破解这四个维度的不同要求,而且能够由始至终的协调统一,以确保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传统教学方式对此难以适从:会计相关专业课强调“讲授+练习”,然而单一的“讲授”主导显然不利于跨语言和跨文化有关的课程教学,何况《会计英语》配套习题册比较匮乏;《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强调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偏好通过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但这又容易混淆了《会计英语》的教学重点和主次关系。
三、小组学习法与《会计英语》教学的共同语境:互动式认知
小组学习法强调在团队互动协作中构建成员认知的根本特质,正与《会计英语》固有的互动性外语形式属性及构建会计认知思维的实质属性相切合、相呼应。
1. 小组学习法的思想内核:互动中良好构建认知。教育理论中,小组学习法是“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中最主要的一种,后者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美国形成系统教育理论”,成为实践中一种可以主导课堂的基本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特质在于:以小组奖励、成员责任和均等成功机会三个要素奠定课堂基调,通过具有不同特质成员构成的小组式协作教学方式,将课堂转化为活跃互动、合作互助和创新思维自由发挥的良好交流平台(Slsvin,1983,1989)。
小组学习法首先强调“成员责任”,亦即小组成功与否涵盖了每一位成员的独特贡献,任何一位成员未完成预定要求则整个小组的任务未完成。其次,整个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即应获得相应程度的“小组奖励”,从而确保小组分工协作的任务导向性。最后,“均等成功机会”是不断激励所有成员持续努力直至任务完成的关键机制,这意味着:不仅仅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成员在小组学习法中受益,学习进度较慢的成员同样会因为恰当的任务分配和更好的激励方式(如评价其相对自身的提高程度)而获得显著进步。
在小组学习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协调和鼓励的角色,除非必要,不过多干预和监督小组学习的内部运行、协调情况。可见,小组学习法的思想内核在于“成员在良性互动中构建认知”。而教育实践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小组学习法中学生“往往更容易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可能对学习产生出持久的热情”,因为他们是通过自身努力、小组互动合作来理解掌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
2. 《会计英语》的教学要义:语言互动性与会计认知思维构建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会计英语》中的专业英文作为其形式属性,需要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兼容语言的互动性本质,由此方能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英文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会计英语》中的西方会计原理与方法作为其实质属性,需要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会计认知思维框架,从而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掌握并明确其与中国会计原理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因此,《会计英语》教学进程中一定不能偏颇,语言互动性与会计认知思维构建的有机结合是这门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的必要条件。
归结起来,对于小组学习法或《会计英语》,“互动性”与“认知思维的构建”是两者都固有的内在特点。概言之,“互动式认知”方式成为两者间的共同语境,也就成为连接小组教学法与《会计英语》教学探索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实现方式。
四、“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由于《会计英语》课中的语言属性,分组合作方式常常在某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作为辅助性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将小组学习法作为辅助补充大有裨益(杜海燕,2007;杨亚西,杨波,2011)。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小组学习法为整个《会计英语》课程主导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教改探索。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可行而富有成效的。对此,我们初步归纳为“三三式”“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三个要素的基本要求→教学模式中三重维度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模式组织的三个阶段分层推进,最后配合以成绩评定与精神奖励的双重考评体系以实现教学模式开展的激励相容。(一)“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中三个要素的基本要求
会计类本科课程普遍以传统的“讲授+习题训练”教学方式为主,《公共大学英语》中的分组活动又相对零散而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所以,当“小组学习式”教学模式在《会计英语》课堂上呈现时,往往也是学生们第一次正式接触和面对,无论如何,这都是对教与学双方的一种考验,由此对教、学、教学素材中介三个要素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
1. 一套教学素材的完整准备。一整套教学素材是涵盖了完整教学组织方案、课程指南和各种相关材料的完整体系,它构成了“小组学习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基础:使用的教材与配套练习册,拓展性阅读资料与参考书目,教学进度计划与任务要求,教师课程指南与学生课程指南(教学的基本策略、规则要求与考核方式等),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必要的课堂道具等等。
2. 教师胜任能力的多维特征。与丰富教学素材相对应,《会计英语》任课教师需要塑造和保持多维的教学能力以胜任“小组学习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要求。在较为精通专业英语和西方会计原理方法的基本能力之上,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好指导、驾驭学生“分组学习”模式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然而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正式独立承担《会计英语》教学任务之前,教师需要历经随堂听课、教学准备、试讲等多个环节的训练以习得胜任课程所需的多维教学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合作基础和主动学习意识。由于《会计学原理》和《大学公共英语》开设在前,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参与《会计英语》课程之前,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英文应用能力与会计基础知识。因此,影响教学成效的学生因素主要来自于其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既有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应具备最起码的社会交往意识和交往意愿,不致使教师把过多精力和时间不恰当的配置在引导、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社交能力上而偏离教学重心。同时,经过大学期间先修课程的启发,学习思维不至于如高中生一般过度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从而较为自觉、较为自然地融入到小组学习模式中扮演相应角色。
(二)“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中三重维度的结构设计思想
根据Slsvin(1989)的理论总结:“合作学习法下的课堂教学氛围与效果主要由三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决定,即任务结构、权威结构与奖励结构。”遵循这一规律总结,我们认为,“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也应当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以此三重维度特征为贯穿全程的主要导向进行科学设计。
任务维度应在结构设计中贯穿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小组任务应具有一定层次结构,这体现为掌握会计专业英文词汇→运用西方会计原理方法分析经济业务→综合处理西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案例等任务递进承接关系,从而以难度有序增加的进程帮助学生持续提升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二,小组总体任务需要协同完成,但须以每一位成员独立责任的分别完成为前提;第三,任务的性质和难度要因材施教,应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从而保持小组及其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根据实践经验,小组任务的性质、数量和难度最好经由《会计英语》课程组的统一研究决定,并区分不同学生特征、不同课程目标分类区别设定,更有助于取得良好教学成效。
在奖励维度上,应着力于通过结构设计建立小组成员间的“正向互赖关系”(Slsvin),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学生-学生”间人力资源的课堂共享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充分的积极互助、成果分享和思维创新。例如,以小组成员总体掌握西方会计原理方法的认知程度而不是小组处理某一西方会计业务的表现为奖励评定依据,将“激发小组成员关注并帮助其他组员的成绩与进步”(Slsvin,1989;Webb,1999),从而引致教学过程向“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组间成员良性竞争的追求人人进步”之理想局面发展。
在权威维度上,通过结构设计赋予学习小组足够的积极互动、分享成果、自由表达原创思维的自主权,教师仅保留统一指挥、帮助启发、重难点指导及课堂上最少的监督提醒权威,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生”间自觉主动、互动互助的良好联动效应,并奠定较为宽松、积极有趣而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
(三)“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组织的三个阶段分层推进
从教学实质来看,“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好比一次完整的课程知识分组学习竞赛,教师课程组扮演规则制定者和评审团的双重角色,任课教师扮演课程竞赛主持人的关键角色,各学习小组间形成“组内成员互助合作、不同组间良性竞争”之学习并竞赛的课堂关系,学生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通过自身学习进步、帮助组员成长、分享成果观点、协调完成小组任务等一系列方式的努力,在为小组争取竞赛成绩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1. 小组学习法的课堂入门与教学分组安排。在正式上课前,开启小组学习法所必需的先导教学素材应提前发放给学生,主要是课程教材与配套练习册、教学进度计划与任务要求和学生课程指南这三个材料,让学生能有所准备。尤其是学生课程指南,里面阐述了《会计英语》小组学习法的特点与要求、课程任务的规则与要求以及相应的考核奖励方式,是具体明确的分组学习实施手册。
课堂扮演角色定位、小组学习法入门与教学分组的恰当安排,是《会计英语》第一堂课的主要目标。任课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在第一次课就扮演起充满能量感和智慧感的主持人角色,通过对教学进度计划、学生课程指南的形象讲解,现场组织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具体的演绎示范,让学生对小组学习法和课堂扮演角色很快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对课堂学习分组的恰当安排是下一步重要环节。根据我们的课堂实践,小组学习法宜小班授课,一般4 ~ 6人的分组安排较为合适,既能形成智力合作效应,又能兼顾所有组员的表现机会和表现时间。小组成员构成上不宜由教师直接指定,一般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从而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充分交流与互助合作。各小组要民主推选出小组长,以更好组织、配合教学方式的展开,但小组长在具体小组任务中的要求与其他组员完全一样。
2. 教学模式具体组织推进的三个不同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分层推进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可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展开。
第一阶段,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会计英语》起步学习阶段。在起步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学习并适应小组学习法的规则与要求;其二是引导学生适应从《大学公共英语》向会计专业英语表述方式的转变、从中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向西方会计原理与实务的风格转变。因此,从教学内容和小组任务上,适合以会计专业英文词汇和西方会计原理的理解为主要目标,而课堂的语言形式上,则宜以双语教学并行的方式帮助学生适应课程的过渡转换。
第二阶段,西方会计业务的专项训练与分析讨论阶段。经过四分之一课时的教学训练,学生已经比较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和西方会计风格的基础上,可以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在教学内容和小组任务上,开始进阶为西方会计业务处理的专项训练和分析讨论,而课堂的语言形式上,开始转为专业英文为主中文阐释为辅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会计专业英语与西方会计原理方法的综合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对小组学习要求进一步上升至综合性西方财务报告案例的处理与分享,而课堂语言形式则尽量采用全英文方式,从而使学生在专业英文的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全面锻炼。案例素材一般要求为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最新年度报告,需要学习小组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网站等西方证券信息披露平台来收集整理形成,这样真实前沿的小组式案例分析在《会计英语》课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杨亚西、杨波,2011)。各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的西方会计原理方法对案例素材进行专业英文的综合分析与处理,每位成员都需要提出独立观点并在组内谈论形成小组总体分析结论,最后整理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多媒体资料提交。《会计英语》课程组从小组案例分析报告中筛选出较为翔实细致或较有原创思维的优秀作品,然后由相关小组进一步完善后通过课堂演示方式进行成果分享,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在分享过程中积极发言。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小组要在每一个阶段结束时提交这一阶段的小组学习与总结记录,这一记录被要求完整记载每次小组任务中每位成员的独特贡献、每次问题讨论或案例分析中每位成员的独立观点,以及每一项任务通过协同合作形成的成果或创新分享。记录与课堂上的课堂小组发言、小组作品课堂演示共同构成日常课程考评激励的基本依据。
(四)与“小组学习式”《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相配合的考评激励模式
“小组学习式”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开展,首先需要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与之相呼应、相匹配,因此学习小组及成员的课堂表现理应得到足够分量的奖励回报。同时,《会计英语》作为基础课(限选课)和考试类课程,涵盖了对西方会计业务系统准确处理的培养要求,故也需要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以全面考察。根据《会计英语》课程组的实践总结和探讨论证,经教务处批准同意,我们将小组学习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各以50%比例并重,其中,小组考核涵盖三个阶段(依据为小组发言、课堂演示、小组学习与讨论记录等),而期末考试侧重原版真实西方经济资料的解读与分析。
必须重视的是,精神层面的奖励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催化和推进作用。精神奖励设计和给予同样应与小组学习法的宗旨相配合:应主要对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进步和学习成效而不是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表扬肯定,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互助、成果分享进行表扬肯定,对不同小组间的良性竞争进行表扬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们为所在小组其他成员的进步和收获给予积极肯定。
建构并实行与教学模式相配合的考评激励模式,无疑是“小组学习式”教学模式在《会计英语》中获取理想教学成效的根本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将学习小组及成员的课堂表现恰当的与考评激励方式结合,并同时从课程成绩评定和精神奖励两方面共同展开,以持续激励学生在努力完成小组学习与合作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莫磊,胡国强.“建构主义式”《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探索[J].财会月刊,2014(12).
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1).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12(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会计英语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