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 09 期
总第 415 期
财会月刊(综合)
改革与发展
作业成本法与制造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作  者
徐 黎

作者单位
河南南阳理工学院

摘  要

  【摘要】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实施作业成本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满足企业价值链管理和适时制生产系统对成本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制造环境的变化对现行成本会计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适时制生产系统   价值链管理

   作业成本概念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提出。当时,科勒已经注意到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水资源)成本都很低,而间接费用相对较高,按照人工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制造成本扭曲了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使得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降低。1952年,科勒在其编著的《会计师辞典》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作业成本的思想。在其以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制造业环境的进一步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者加快了对作业成本会计的探索和研究步伐。1988年,卡普兰在《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作业成本会计理论,它宣告了作业成本会计的诞生。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环境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生产在制造业得以普及,许多人工被机器取代,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间接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本构成的变化使成本控制的重点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转向间接费用。传统制造成本会计以直接人工工时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所产生的制造成本信息已经很难满足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要,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