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陈迪芳1,张金林2(教授)
【作者单位】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摘要】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依托去中心化、可靠数据、集体维护以及不可篡改的特性,为加速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区块链金融凭借轻资产重服务的运营模式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结算体系与风险管理产生了一定冲击。在此压力下,国内众多银行纷纷进行互联网金融布局,加速“区块链化”进程。但由于区块链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金融监管滞后、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技术制约等一系列问题,银行“区块链化”的改革与转型举步维艰。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银行的积极探索两方面共同推进“区块链+银行”的全新金融模式。
【关键词】区块链;传统商业银行;价值互联网;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33-0049-62009年1月线上区块链技术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一般意义上,人们将第一代互联网技术称作信息互联网,它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将信息交换作为价值;而依靠区块链技术产生的价值互联网,主要通过区块链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像传递信息一样传递价值,尤其是资金。其实,早在1991年Stornetta就探讨了利用互联网传输数据时如何对数据进行记录的问题;1998年Wei Dai指出,在缺乏担保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采用全新的算法可以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管系统,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为区块链技术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新模式不断涌现,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蒋润祥与魏长江(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陈一稀(2016)则指出,受当前的互联网技术限制,金融科技无法完全展现其最终价值。由于存在不可能三角,使得“区块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无法同时实现安全、快捷与去中心化。张锐(2016)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比特币成为法定货币的可能性,并指出比特币与现存的世界货币体系相比更加安全与稳定。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传统金融的门槛,使得众多互联网企业加入金融领域,并依靠其技术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在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与升级势在必行。
一、区块链技术:价值互联网的基石
价值互联网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基础,依托移动设备与数字货币实现价值交换与价值储存。价值互联网作为新型金融技术,每年的投资额正以倍数形式增长。FinTech的投资统计表明,2012年全世界有关区块链的投资仅为10亿美元;2013年为40亿美元;2014年为120亿美元;而2015年投资金额则达到了250亿美元,相比于发展阶段已经提升了25倍,并且仍以较高的速率增长。区块链(Block-Chain)作为一种开放式账本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数据节点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络系统,它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数字密码形成数据块,而系统则为各数据块进行时间盖戳记载形成唯一首尾相接的加密数值,最终形成链状形式。从区块链技术发展深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以比特币和虚拟货币为代表的区块链1.0技术、“区块链+金融行业”模式的区块链2.0技术以及非金融领域应用的区块链3.0技术。
1. 区块链1.0技术。以区块链1.0技术为基础的比特币凭借其去中心化设计,打破了国家之间、金融行业之间以及商业组织之间的制约,同时依靠唯一性特征控制了自身的发行量,使其成为区块链1.0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研究报告《虚拟货币及其发展:最初的考虑》,报告中认定比特币为加密货币(见图1),属于数字货币,如果可以保证其稳定性,就有可能作为流通货币。
报告中还指出比特币这种特殊的加密货币具有以下特征:①用电子方式进行传递,具有较高的便捷性;②不以法定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具有独立性;③可以与任何现实商品兑换,包括货币与服务;④去中心化,不受任何国家或者组织的控制;⑤产生与流通需要先进的密码学检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体而言,在一个足够大的P2P网络中,所有参与者都同意将一种算法作为比特币的认定方法,并以此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链条。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中,由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征的存在,使得某一个参与人要进行比特币的交易,必须要找到前一个信息的结点才可以完成,并且区块链网络会对此交易进行记录。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的比特币网络中,每个比特币属于谁、有多少比特币大家都会知道,这可以有效避免如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降低金融风险。同时,比特币的交易费用按照字节计算,每1000个字节的交易将产生0.1MBTC的交易费用,大约为万分之一的手续费,远低于当前金融行业的手续费标准。
2. 区块链2.0技术。区块链系统的DACT(分布式、自治的、合约的、可追溯的)特性,使得其与其他传统金融系统相比,在征信与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具有技术优势。尤其是区块链超级账本分布,极大地拓宽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传统金融清算系统相比,区块链的超级账本分布形式可以将消费者与供应方直接串联起来,并完成自动结算,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机构的依赖。根据世界第一大清算第三方机构DTCC的研究报告可知,虽然当前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稳定与可靠的金融交易记录,但是由于世界金融市场的结构复杂性与封闭性,传统金融机构并不能进行全年365天、每日24小时的数据处理,因此只有具有超级账本分布并可以进行交易记录追溯的区块链技术才具有真正的安全性。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区块链的超级账本分布可以分为无中心的分布式账本与有中心的分布式账本两种形式。其中,在无中心的分布式账本中,任何参与人都可以为整个区块链账本提供数据,并且每个参与人都可以获得该账本中的任何数据,区块链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平等的,由参与人共同维护;而有中心的分布式账本则有一个管理人员,该人员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金融机构,单独负责区块链中的数据安全,只有一个或几个结点才具有对系统中数据进行操作的权利。
3. 区块链3.0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区块链在非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使二次产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如在制造业中,制造商需要依靠物联网系统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通过大数据技术寻找产品最容易出现故障的数据,缩短维修周期;通过云计算技术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精准定位,以节省生产企业运营成本(见图2)。
如图2所示,一个制造企业如果运用数据改良制造生产过程,需要经过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添加以及数据挖掘等过程。制造业中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想搜集到足够有价值的数据,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支持,而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单独完成此项工作,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制造企业的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区企业将负责一个结点的数据;②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份完整的区块链数据拷贝;③任何一个企业如果退出该系统,不会对其他企业造成影响;④如果有新企业加入区块链中,只有将本企业拥有的数据共享,才可以得到区块链中其他企业的数据。
二、价值互联网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新型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崛起,P2P、余额宝、微信支付以及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型科技金融技术形式的出现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这种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轻资产重服务的形式对传统金融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迫于用户流失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等,传统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布局互联网金融。
1. 区块链技术对银行业务的改变。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银行的业务变革体现在金融服务流程的各个方面,并系统地改善其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见图3)。
区块链技术改变了银行的业务模式,提升了银行的日常运营效率。尤其是智能合约为银行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资源,所有的银行业务合同都可以被智能合约自动化处理,让银行具有“认知”的劳动力向更精细的业务发展。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与可信任特征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服的金融数据,该数据可以准确识别贷款客户基本信息的真实性与信用资质等级,保证金融业务安全。同时,金融交易双方的所有操作都会被区块链技术加以时间戳记录并在区块链系统中永久保存,实现金融交易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此外,区块链技术可以消除传统金融繁琐的审批流程,缩短金融交易时间。在交易的时候,银行依托区块链技术密码保护措施,保证了金融安全,不再需要公证处与律师所等第三方机构介入,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在系统处理时,区块链技术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失误与交易系统的时滞风险。
2. 区块链技术对银行结算体系的影响。当前,电子交易与结算收入已经成为传统银行的重要业务收入来源。在实际电子交易过程中,银行为了解决电子资金不能即时清算的问题,将第三方金融中介引入结算系统中,使交易的发生成为可能。虽然第三方金融中介为资金的结算提供了便利,但是大量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介入银行的结算系统中,无形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降低了运营效率并伴有大量金融风险。而区块链结算系统与传统银行结算系统相比,在成本、安全与运营效率等方面优势明显(见表1)。
第一,用户在使用银行的结算系统时,必须持有银行卡或者输入账号与密码才可以进行资金操作,之后再由商家与银行进行验证从而完成交易。在这一过程中,客户所输入的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区块链结算系统可以通过哈希加密值的方法免除客户的基本金融信息输入,区块链技术会将客户的基本信息映射为二进制代码,并一同验证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第二,区块链结算系统通过分布式账本的形式,使区块链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人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不必要的第三方中介,降低银行交易手续费。以美国Stripe为例,该公司的区块链支付系统中设定交额小于100万美金的资金不收取手续费,而超过100万美金的部分将按照1%的费率收取手续费,远低于当前银行的手续费率。
第三,区块链支付系统可以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运营效率。传统银行借记卡与信用卡交易基本都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跨境支付转账更是需要3 ~ 5个工作日的时间。而区块链支付系统的P2P点对点交易方式与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保证资金瞬时到达,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对于大额度的跨境支付交易,缩短交易时间更是可以防止因汇率发生改变而造成的金融损失。
3. 区块链技术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改变。近年来,洗钱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合规风险之一,尤其是国际反洗钱组织(FATF)所颁布的最新反洗钱法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扩散融资国际标准》,扩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范围以及职责。2014年高盛报告的数据表明,全球银行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合规部门系统安全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与征信机制,相关投入共计180亿美元。同时,银行在建立反洗钱系统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对客户信息进行多次核实与调查,其无形花费无法准确估量。如果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反洗钱等风险管理系统中,依靠其账本式分布和无法篡改的时间戳等特性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的维护成本与人力成本。
区块链的可追溯特征,可以保证任何一笔交易资金与操作步骤永久地保留在区块链系统中,能够有效避免因监管不完善与法律漏洞所引发的洗钱活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性可以保证系统中的每一个结点都可以由各结点随时查找与检查,一方面可以减少银行对信息的复查,提升银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信息的共享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快速准确地寻找到合适的客户,减少银行的运营成本。此外,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提升银行的金融安全,区块链系统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无法完全掌握、修改系统中的信息,并且每个结点的关键数据都将以私钥的形式储存,不仅可以防止信息被篡改,也可以避免信息的泄露。根据高盛的研究估算,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反洗钱等风险防范计划中,那么全球金融机构对于风险安全的投资将减少20亿 ~ 30亿美元,其中减少的人工成本为1.6亿美元,金融交易与数据审查可节省14亿美元,而在系统的优化与保护方面可节省5亿美元。
三、“银行+区块链”的发展挑战
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型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从实际发展成果来看,仍然面临诸如技术成熟度、金融监管政策、金融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
1. “区块链+银行”对监管机构权威的挑战。区块链技术虽然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但是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其发展必将受到现有金融制度的限制。尤其是相对成熟的比特币技术,已经具有充当法定货币的态势。如果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电子货币成为社会流通货币,必将对国家的铸币权以及宏观货币政策造成影响,这将削弱央行的金融地位以及对经济的整体把控能力。并且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意味着银行要摒弃长久以来所使用的SWIFT协议,重新建立有关区块链系统的新协议,这将导致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征重新制定统一标准。同时,法律法规无法适应“区块链+银行”的新金融模式,而监管的滞后也是区块链技术普及实施的一大障碍。因此,区块链技术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各种风险与监管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区块链技术将难以大规模应用。
2. “区块链+银行”安全性无法保障。因为区块链技术建立在网络内大量可以被信任的结点的基础之上,如何保证所有结点不被黑客攻击或者保证所有结点的网络无损坏是银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备阶段,如何协调区块链系统中各结点之间的信任并将自己的数据公开也是当务之急。目前,从区块链技术最为成熟的比特币发展之路来看,因遭受黑客攻击而导致比特币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见表2)。
3. “区块链+银行”的技术制约有待突破。虽然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减少中间费用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区块链网络尚未被整个金融行业所认可,各家银行只能建立自己的区块链系统,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时,无法实现银行之间的区块链系统互通。并且由于区块链系统从产生到交易都需要消耗区块容量,内部存储容量也是银行发展区块链的难点之一。根据测算,银行的比特币网络每日交易额可以达到20万笔,需要的区块容量约为50GB,虽然这与现阶段银行的业务交易量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因为技术软件与硬件的不足,已经出现交易迟缓与卡顿的现象。从实际操作来看,银行账户的每一笔交易在确认之前,都需要将资金交易的数据放进内存,等待进入数据块中,等区块链网络计算出一个符合条件的随机值后,会向整个网络宣布该条信息,等其他结点收到这个信息后才会开始新的区块链挖矿工作。由于硬件条件限制,平均每一次的挖矿设定的随机值将近10分钟,这意味着每一笔交易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近10分钟,如果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量巨大,会造成网络拥挤,最终导致区块链网络瘫痪,从而严重影响银行的日常运营。
4. “区块链+银行”无法形成链式规模。由于区块链技术成熟度与应用范围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银行都正在或准备使用区块链技术,这就导致即使一家银行或者几家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金融交易,但不能做到与其他使用非区块链技术的交易系统进行自由金融交易。因此,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区块链系统都是以私有链为主,只能对单独个人或实体开放,还无法形成具有规模的公有链区块链系统。虽然银行私有区块链可以较好地保护客户的基本信息,但是银行却拥有区块链系统的完全掌控权,可以随时修改区块链系统内的规则,不利于客户在系统内的资金安全。此外,银行私有区块链系统将不具有网络效应,如果客户想要将私有区块链内的资金进行跨行转账,就无法享受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零手续费优惠,反而需要一个具有征信能力的托管中介,而且需要支付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六的手续费,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银行发展区块链价值互联网政策建议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石的价值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式的创新金融技术,不论是从伦理价值还是实践价值方面都将引领未来金融发展趋势。而银行作为最重要的传统金融机构,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发展好“区块链+银行”的金融模式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为银行提供便利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要银行自身从微观层面进行技术提升,为银行发展区块链提供坚实的基础,共同促进区块链技术在银行等金融领域的应用。
1. 政府宏观政策支持“区块链+银行”发展模式。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型科技金融技术,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张,政府作为经济的掌控者应当多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同时在监管层面与时俱进,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的监管对策,平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打造适合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经济环境。
第一,借鉴区块链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建立金融系统区块链产业链。大力推广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新金融技术或者产品,比如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并作为私人的兑换货币单位。或者将数字货币、数字积分等电子形式的货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替代品,以提升区块链产品的活力,普及区块链金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同时,要在学术上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具体帮助。比如,定期邀请国外优秀区块链团队来华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协助银行业建立统一的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与硬件设施,从而形成银行—区块链平台—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条。
第二,加速建立区块链技术标准框架,与国外金融机构实现接轨。区块链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必将对我国以后的金融发展与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这意味着现有的金融体系政策框架将难以赶上区块链技术展的脚步,建立新的有关区块链标准框架势在必行。相关监管部门应当联合各大银行与互联网技术企业,采用金融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框架建立与监管升级,进而不断完善区块链的标准框架。具体而言,降低当前区块链金融的准入门槛,增加有关区块链金融的参与者,鼓励区块链金融市场的形成,通过寻找出新的问题不断完善区块链技术框架。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区块链国际标准制定计划,与各国成立区块链联盟,解决区块链银行的国际支付、结算等跨国业务难题,同时我国政府可以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方式切入区块链国际合作,争做全球区块链的领航者。
第三,为了实现银行朝着区块链技术化发展转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大了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区块链+银行”的发展模式已经朝着混业模式发展,这无疑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因此,政府应当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监管部门,组织相关学者与专家研究分析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模式与趋势,深刻理解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潜在风险,在“区块链+银行”发展模式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伦理问题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设立专项管制资金与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企业健康转型。同时,加快区块链立法速度,通过立法手段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合法纳入监管体系,尤其是要控制诸如比特币等电子货币的发行量与发行模式,防止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爆发。除了加强对“区块链+银行”的金融方面监管,还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管。建议由主管国家信息安全的中央部门牵头,连同发改委、商务部、一行三会等多部门商议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加强信息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2. 银行微观层面积极探索“区块链+银行”发展。虽然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国际大型银行以及金融巨头早已经争相布局区块链金融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的研发与试验,因此我国各大银行应当抓住当前机遇,尝试在区块链金融技术上取得突破。
第一,积极寻求与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合作,加强技术型人才储备。为了应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层次开发与应用,广泛地与互联网巨头企业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国内的互联网领先企业,如腾讯、蚂蚁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在区块链支付、清算、资产交易、票据等基本银行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为银行提供区块链金融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银行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进行金融业务创新,通过不断实践来强化区块链金融技术的应用,以便开发出更深层次的区块链金融技术。
第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块链金融技术,探索更多形式的场景应用。银行应当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资金投入,对区块链前沿技术进行探索,必要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与团队,进行专业化、分类化、长期式的研究。同时,银行应当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非资金交易领域的应用,比如利用区块链的结点式数据储存,开发区块链银行抵押品业务,对抵押品的交易与所有权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或者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新的征信体系,利用区块链的数据共享优势,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评级系统,做到真正的金融数据共享。
第三,强化银行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硬件水平,提升银行区块链金融分析能力。由于当前银行的大数据系统都是中心化分布,银行在对数据进行调取时,需要在数据库中进行地毯式搜索,银行超过70%的时间都花费在对数据的整理、搜集与调取等环节,这显然与区块链系统去中心化性质相反,无法满足区块链金融的发展。因此,银行应将数据搜集与整理的技术进行提升,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处理与流式分析,提升银行系统硬件设备,为区块链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硬件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王晟.区块链式法定货币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6(9).
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6(4).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
张锐.基于区块链的传统金融变革与创新[J].西南金融,2016(9).
蒋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2).
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