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24期)
工作研究
基于文献分析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研究模型构建

作  者
刘海龙(副教授),齐 琪

作者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创新(CSRI)是以社会创新为基础,将解决社会问题视为目标之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创新方式,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CSRI内涵界定、绩效测量、影响因素和CSRI效果的整体研究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分为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构建了制度环境——组织环境——个体的三层次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设计了计量标准,指出应从评价指标和细则的设计、交互效应或者调节效应、行业特征、作用机制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社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文献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24-0075-6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创新(CSRI)是指企业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为社会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获得经济利益。公众在面对“雾霾天”、“板结地”等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时通常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宣泄情绪,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将生产转向高产出、低能耗的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生态产品,与此同时,服务型企业也将创新的视角投向公益金融、普惠金融和社会服务。企业不仅把解决社会问题视为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希望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带动就业。
在理论中,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何增科(2010)认为,社会创新分为个人发起的社会创新、社会发起的社会创新、组织发起的社会创新。刘宝(2011)借鉴“创新雷达”的方式,将企业社会创新分为产品、平台、解决方案、客户、客户体验、价值获取、供应链、品牌等十个维度。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研究尚未深入开展。企业创新、社会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因此有必要结合三者的特点具体分析。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整体研究模型、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指导企业实践。
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 企业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在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第一种观点是创新效率观。柳卸林(1997)首次提出用创新效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用企业创新的相对投入与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来衡量。陈劲和刘振(2011)在创新绩效评价中引入相对概念,用新产品开发速度、新产品开发数量、创新项目成功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党兴华和张晨(2015)基于企业创新过程将创新性企业评价划分为创新倾向、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国内外部分学者用模型的方法研究企业创新。曹洪军等(2009)采用AHP方法,从创新意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活动管理能力和创新方式五个方面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维度。Karuna(2010)从效率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AHP法对创新性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杨昌辉等(2015)建立了专家偏好的效用函数,对创新性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效用估算。
第二种观点是创新的构成要素观。Romijn等(2002)采用专利数和产品创新指数两类指标作为企业创新的构成要素。任远等(2013)从创新基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能力要素来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左文明等(2010)将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构成要素确定为人力资源、技术投入、信息获取、制造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创新管理。Chu等(2012)对在台湾地区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的知识型专家进行调研,从成员参与、奖惩、知识共享、安全、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包含领导力、激励、成员互动和互补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三种观点是系统观。金鑫(2008)以Vague理论为基础,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评价汽车企业创新能力,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计算验证。殷悦(2013)从企业内、外部创新环境,内部创新资源,创新意识、活动与成果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吴晓波和陈颖(2010)以Cohen和Levinthal(1990)的研究框架为基础,按照内外部的区分考察不同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高吸收能力导致外部研发的推动作用更强。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企业创新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兼顾投入与产出,这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注重全过程的监督,企业不仅仅要投入资源,还要注意资金的使用,强调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效率观也意味着经济上的回报,最终目的是用现有的投入带来未来的较大财务回报。二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要素观视角和系统观视角本质一致,都是研究创新的构成要素,系统观视角是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研究企业创新的构成要素,这为本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提供了研究视角。
2.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学者们首先研究的是外部环境因素。阮平南等(2016)发现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影响创新网络系统,而且外部环境越激烈,企业越要提高内部的个体和组织能力。Govindaraju等(2013)认为政府的支持,如技术支持、税收支持对企业创新活动有积极影响。Acharya等(2014)研究了法律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破产法、专利法、非法解雇法等法律制度因素会影响股市的发展水平。也有学者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Yang等(2012)以我国台湾地区2001 ~ 2005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税收激励对研发投入有补偿作用。吕明洁等(2016)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研究了产业创新政策与新能源创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认为连续性的产业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组织内部环境方面,苏梽芳等(2016)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 ~ 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Probit估计模型,提出制造业企业存在持续性创新,且企业规模、经营年限、资本密集度以及企业利润显著影响创新绩效的观点。陈春明(2013)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经费自筹与自主创新活动经费支出的不同分配比例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绩效影响较大。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看,张双文等(2003)发现,较大不确定性条件下,变革型领导对组织绩效有很大影响。企业创新面对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非常大,这就需要企业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者或者管理层,能够及时根据环境调整公司战略,保持组织柔性。
个体因素方面,阮平南等(2016)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个体能力和协同创新意愿显著影响创新网络的结论。王雯等(2015)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员工参与意愿与企业创新能力正相关,尤其是高自我效能的员工更愿意参与企业创新。Munshi(2014)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改变大学入学率、劳动率比率等能够增强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结论。Ahilin等(2014)以社会认知理论和创新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建立了企业家创造力、自我效能和创新结果的概念模型。
学者们对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具体化。比如将外部环境因素分为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制度政策环境。在组织内部影响因素中,从企业规模、行业、产权关系等公司特征因素开展研究。个体层面从高管人格特质、变革型领导等角度开展。由此形成了制度 — 组织 — 个体的三层次研究框架。
三、社会创新的相关研究
1. 社会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对于社会创新的研究,公认的第一人是管理大师Peter F. Drucker。Drucker(1993)认为社会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创新,而是把社会问题转变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地,Drucker(1999)提出了创业型社会的构想,并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随后,Bornatein和Davis(2010)通过社会创新的过程分析,发现社会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建设新的制度,探索贫困、疾病、文盲、环境问题、人权和腐败的创新性解决方案。Klein等(2012)认为社会创新是公民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在不利情况下出现的解决办法,如金融、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社会创新通常来自于社会经济活动,需要持续进行,它代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能解决政府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Moulaert等,2013)。
在对社会创新的绩效评价上,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国家或者地区层面衡量社会创新(Dainien和Dagilien,2015),如欧洲公共部门创新记分卡(EPSIS,2013)、社会创新的整合模型(TEPSIE,2014)、非洲社会发展指数(ASDI,2014)。之后从组织层面设计了社会创新的评价框架,同时认为社会创新由三个阶段组成,分别是:社会创新的收集和实施、社会创新范围的辨识、社会创新指数的计算。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2015)制定了社会创新的三A三力评价原则,分别是驱动力、创新力和行动力。驱动力指公平、有效、支持地解决社会问题;创新力指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达到方法、机制、模式和工具的创新;行动力指组织和团队达到社会目标的执行能力。
社会创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学者们的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有很强的社会维度,比如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的社会问题(贫困、环境、教育)。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因此受益。此外,学者们的研究也启示我们,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绩效评价要考虑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效率。
2. 社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社会创新的影响因素上,Bulut等(2013)从社会视角调查了社会创新出现的原因,并研究了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黄亚生等(2016)认为,除了技术发展,环境需求也会促进社会创新,如技术变革带来的失业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Maiolini(2016)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社会创新的推动因素,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Jackson,2011),以2001 ~ 2014年中小企业的社会和创新活动为研究样本,得出数字媒体和IT技术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持续地培育跨行业社会创新特性。
以上研究表明,社会创新受到外部环境较大的推动,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支持,而对内部和个体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1. 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学者们和相关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中三种研究视角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方式体现了企业对不同主体的责任,使得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有目标性。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肯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基于社会责任内容的绩效评价方式分析了企业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上的纳税责任,还要承担环保、社会等责任。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绩效评价方式的结果更加客观,可信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绩效评价为所有使用者提供了公平的评价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接受性。多个维度赋分的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同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这种绩效评价方式的适用性会更高。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各自形成了独立的框架,自成体系;二是根据评价要求在不断改进,容纳社会责任的丰富内涵。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角。
(1)公司特征。很多学者通过分析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从不同角度得出了趋于一致的结果。Gray(2001)从社会和环境会计研究数据库选取英国最大的100家公司1988 ~ 199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规模、公司业绩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愿正相关。Gowen等(1987)以美国10个行业的部分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规模、行业环境、能源、社会活动、商业公平与社会责任绩效正相关,与员工要求和产品信息没有关系。Lu和Abeysekera(2014)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公司社会责任存在差异。Meng等(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高层领导的在位时间与社会责任表现相关的结论。国内学者也开展了深入研究。沈洪涛(2007)以沪深两市A股655家石化塑胶行业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表现正相关,公司财务杠杆与社会责任表现不相关。
(2)公司治理。Ho和Wong(2001)以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10家公司的CFO和535家公司的财务分析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有利于资源型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两职合一降低了社会责任的履行意愿,董事会中家族成员的比例与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张正勇和廖理(2010)、罗炜和朱春艳(2010)也研究了公司治理情况和社会责任绩效的关系,由于使用的样本和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但是说明不同的公司治理水平确实会引起不同水平的社会责任表现。
(3)经济动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希望在消费者市场获得良好的经营绩效。Campbell等(2006)以英国公司在1974 ~ 2000年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产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公司,为赢得消费者信任、促进产品销售,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更多的信息。周祖城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感知不同时,会产生不同的购买意愿。Marin和Ruiz(2008)研究发现,消费者会通过将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相比较的方式,形成对企业的认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还希望减小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阻力。Healy等(2001)发现,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后的一段时间,股票价格会明显上涨,从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沈洪涛(2007)研究指出,我国公司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积极披露信息,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成为有融资需求公司的理性方式。
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本质上就是从组织层面探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由此可得,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影响因素不能忽视内因的作用。经济动机也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是从经济角度,以产品创新的方式帮助社会进步,如工业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金融行业的普惠金融开发;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比如产品销售的利润、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
五、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模型的构建
1. 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整体模型的构建。本文首先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整体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和逻辑推理的方式继续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概念界定模型、创新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2. 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概念界定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不能离开其基本概念的支持,这是因为绩效评价就是评价创新结果如何,而要评价创新结果,就要关注做了什么及如何做的。
根据文献分析,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领域创新,企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开展创新,实践中有的企业专注于产品创新的市场领域,有的企业将注意力放在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非市场领域。第二个维度是资源和工具创新,正如刘宝(2011)和Klein(2012)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或者途径实现。第三个维度是传播方式创新,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伴而行,数字媒体和IT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创新,而且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第四个维度是评价方式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别就是更关注投入资源最后的转化能力,更关注“造血”能力的培养(见图2)。

 

 

 


3. 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借鉴企业创新的系统性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分为对企业本身和对利益相关者回报的经济维度、服务社会的社会维度。这是由于,企业创新的效率观注重的是经济收益,包括企业自己获得了什么,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什么,这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一致。至于社会维度,因为社会创新要求强烈的社会绩效,因此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绩效的关键指标(见图3)。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难以全面收集,且信息量大,所以本文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评价要依托企业披露的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为了进行全面的判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具体来讲,就是用法律的形式要求所有公司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在计量方法上,采用灵活的多维度赋分的方法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绩效,借鉴李诗田(2009)、陶莹(2013)的“七值”方法,具体为:几个词语描述经济维度/社会维度,+1分;段落陈述,+1分;定量披露,+1分;能够与前一年度比较,+1分;能够与其他企业比较,+1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指标和细则的设计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正在快速发展,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参考,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然后,以案例研究的方法演算并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不断修正,最后得出社会认可的绩效评价体系。
4. 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影响因素模型。以系统观为出发点,借鉴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制度 — 组织 — 个体三层次模型,从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和个体环境三个层次考虑,并进一步考虑某一层次的构成要素。具体到某一层次,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和社会创新的研究结果,将宏观政策、技术支持作为制度环境层面的因素研究,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作为组织环境层面的因素研究,大学入学率、自我效能感等作为个体环境层面的因素研究。由此,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影响因素整合研究模型(见图4)。

 

 

 

 

 

 

 

 

 


在此基础之上应当进行交互效应、调节效应或者中介效应研究。深入研究同一层次变量间的交互用、调节作用,或者跨层次研究某一层次影响因素与其他层次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首先,研究同一层次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影响,比如研究法律环境与市场化程度的交互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作用。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市场化指数也会有高有低。因为即使我国法律体系完备,各个地区还有适用的地方规章,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也有差别。其次,研究不同层次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如制度环境可能嵌入影响组织层面的因素,进而再作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最后,探讨制度环境层面的因素(外部因素)在组织环境因素(内部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如媒体关注的中介作用。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必然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行业特征研究。比如工业企业是能耗大户,会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等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活动。金融行业的企业会依托自身优势,参与普惠金融、小额信贷。研究工业、生产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因素,拓宽影响因素研究的行业情景。除此之外,我国的中小企业正蓬勃发展,是未来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也要研究影响中小企业参与意愿的因素。
另外,还应当进行作用机制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二者间的作用机制,以便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创新。
六、总结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研究模型。首先,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整体模型,指出要从内涵界定、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和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效果这几个方面展开。然后,创新性地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是领域创新、资源和工具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其次,构建了CSRI绩效评价模型,将CSRI的绩效评价分为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并设计了计量方法,同时提出将进行评价指标和细则的设计研究。最后,提出了制度 — 组织 — 个体的三层次CSRI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指出要进行变量间交互作用及中介作用、行业特征和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研究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最终希望企业更好地实践社会责任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并回报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陈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1).
C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Strategic Learning in Knowledge Economy,1990(1).
阮平南,魏云凤,张国红.企业创新网络创新协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1).
吕明洁,陈瑜,曹莉萍.中国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产业政策视角[J].技术经济,2016(1).
黄亚生,王丹,张世伟.社会创新:创新的创新[J].清华管理评论,2016(9).
Maiolini R., Marra A., Baldassarri G., Carlei V..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Recognition on the New Enabl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2016(4).
Lu Y., Abeysekera I..Stakeholders" Power,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1).
Meng X. H., Zeng S. X., Tam C. M. et al.. Whether Top Executives" Turnover Influence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