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谭建伟1(教授),刘自玲2,孙金花1(副教授)
【作者单位】
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2.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
【摘 要】
【摘要】以来自西部地区4个代表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采购部、生产部、研发部、财务部、质量监管和高层管理的24名人员为深度访谈对象,从主体效用的视角,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基于联盟运行过程(投入、运行和产出过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净化后,最终形成由3个一级指标(准则层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基层指标)所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主体效用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24-0062-6
一、引言
目前国内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广泛可接受的界定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近5年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西部地区遍地开花。针对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殊性,构建基于主体效用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改善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还能为国家及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理论基础
联盟绩效是指联盟成员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国内部分学者对联盟运行绩效的研究情况如下:向刚、樊菁霞(2012)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功效系数法构建并检验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模型;宋东林等(2012)构建了由成果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竞争力、集成效应、协作水平等6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新荣(2013)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建立高效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模型;李成龙、刘智跃(2013)对耦合互动视角的合作伙伴选择、耦合互动创新过程管理机制建立和耦合互动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潘东华、孙晨(2013)构建了包括科技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新专利数量、新技术标准数量等指标的联盟绩效评价体系。总体来说,这些评价方法中并未考虑联盟运行过程的效率,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联盟除了具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一般战略联盟共性特征,还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联盟中的合作主体在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模式与机制的战略联盟;②联盟运行绩效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联盟具有“合作主体宗旨差异性”和“创新绩效评价目的性”特征,这决定了联盟运行机制的特殊性(Timothy F. et al.,2002;董广茂,200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三个本质特征体现了不同联盟主体的社会功能的定位差异,联盟产出绩效也与联盟不同主体效用有区别。首先,联盟中不同主体的社会功能定位差异将导致某项投入能实现的目标并不相同,因此,不同主体的投入成本核算方式也与传统组织不同。其次,联盟各主体有合作目标的同时也有各自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个性目标,对于不同合作主体的相同产出绩效所达到的主体效用不同,联盟产出绩效的评价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最后,联盟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与联盟运行绩效不存在相关性,而是从机理上与联盟绩效的效用相关联。联盟绩效的效用不仅与主体宗旨性质有关,也与联盟的投入与分配机制相关联(张万宽,2008)。
不同组织宗旨的主体之间合作是产学研合作中最本质的特征,这导致了联盟绩效评价的特殊性。现有国内外文献主要关注联盟绩效与联盟机制之间的量化关系,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的合作主体在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差异上的关注不够,忽视了联盟的产出绩效相对于不同主体其效用不同,也缺乏规范的实证分析(霍妍,2009;范德成和唐小旭,2009)。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基础框架
本文结合联盟运行的主要特征,从联盟运行投入、运行过程、运行产出集成的角度出发,采用主客体兼容的测量方法,以联盟成员为评价对象,针对联盟的运行特征进行数据采集。
1. 联盟运行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投入主要是指各联盟主体在资金、人员、科研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联盟主体的投入力度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在确立联盟绩效初始度量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首先将技术创新联盟成员的资金投入总额、人员投入总数和科研设施投入总额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予以充分考虑。
2. 联盟运行过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要素主要是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联盟整体运行绩效产生影响,这会对联盟运行过程是否顺畅产生重要影响。外部宏观环境的政策和经济要素也会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过程产生一定的外推作用。一般来说,联盟运行过程的开展是以技术或产品开发项目为核心来带动联盟成员之间开展高效合作,因此,项目运行情况将直接反映出联盟运行过程是否顺利。从联盟内部成员角度分析,不同联盟成员在联盟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效用不同,其衡量联盟运行绩效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这导致联盟运作过程的满意度不同。另外,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更是影响联盟运行绩效的关键。综上所述,本文从联盟R&D强度、联盟运作满意度、联盟核心成员间沟通交流密切程度、合作创新环境这四个方面来反映联盟运行过程的情况。
3. 联盟运行产出。目前,学界对联盟产出绩效评价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提取指标。由于联盟产出的特殊性,不同联盟成员的共同合作目标与其合作意图的差异性是同时存在的,相同的产出绩效对于不同的联盟主体的效用存在差别。基于此,在对联盟产出情况进行分析时,应根据不同联盟的主体效用差异,分别从知识产出、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等不同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出绩效进行度量。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主体效用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整体测度框架,见表1。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初始测量量表开发。联盟运行绩效是多维度的,包括联盟成员之间的组织学习吸收能力、联盟成员的经济效益获取能力、社会关系以及联盟管理协调能力等。但在联盟整体运行过程中,其绩效不仅反映在产出环节,联盟运行投入和运行过程也能为联盟整体绩效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主体效用视角选取了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联盟绩效的初始指标,并针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适当修正了已选取的初始量测指标,形成了包含3个维度的联盟绩效初始评价指标。
本文首先采用深度访谈方法获取反映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初始测量指标。访谈的主要对象是西部地区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成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织的24人。其中采购部门3人、管理部门高层人员4人、生产部门2人、研发部门10人、财务部门4人、质量监管部门1人。通过访谈可知:反映联盟运行绩效产出情况的部分初始测量指标,由于联盟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联盟成员没有感受到其存在,在以往的初始量表中并未体现;而联盟运行投入和运行过程的合理化使联盟成员间可以通过跟踪了解不同联盟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促成深度合作的开展,使联盟成员均能感知更多的产出绩效。因此,本文将这些描述联盟运行投入与运行过程的初始测量指标归纳到联盟绩效的初始测量量表中,见表2。
2. 初始测量量表的净化。Churchill(1979)指出,对反映主体的初始指标进行净化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必要前提。本文选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采购、生产、财务等不同管理部门人员作为调研对象实施预调研。预调研共发放初始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78.9%。通过对比指标净化前后的Cronbach α值衡量初始问卷内容的一致性的提升程度,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联盟绩效的构成维度的准确性。
(1)联盟绩效影响要素的内部一致性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16.0对比净化前后联盟绩效的不同维度指标的Cronbach α值和基层指标的CITC值,具体运算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联盟运行绩效的3个构成维度测量指标的α系数均高于0.70,这表明初始量表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影响联盟运行绩效构成维度的各项基层指标的CITC值均高于0.50,而反映联盟运行过程的5个指标B14、B16、B19、B20和B23的CITC值为0.315、0.349、0.342、0.322和0.358,根据初始量表修正准则删除这5项冗余指标。删减后,联盟运行过程的Cronbach α值由0.783提高到0.867。(2)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净化余下的37项指标,结果表明净化后的37项指标的KMO值为0.773,同时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说明净化后的指标具备因子分析条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确立特征值为1截取反映联盟运行绩效的指标数据,运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因子负荷情况来看,特征根值大于1的3个因子完全与本研究预先设想的3个准则层指标相吻合。基层指标全部负荷在3个准则层的因子上,所有基层指标的因子负荷系数均大于0.70且无交叉负荷。这进一步表明,本文对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构成维度的划分具有合理性,不需再进行深度净化。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所构建的初始量表,以样本联盟的部分成员单位为对象开展预调研,最终构建出如表6所示的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总结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投入
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联盟成员在联盟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人员和科研设施的投入程度。其中: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R&D投入总额上,包括联盟主体、政府、其他联盟成员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额;人员投入主要通过“技术带头人总数”、“R&D 人员总数”、“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反映;而科研设施的投入主要通过“用于信息网络建设的科研设施总价值”、“投入运行的科研装备总价值”、“用于科研基地建设的科研设施总价值”来反映。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
本文主要从联盟R&D强度、联盟运作满意度、联盟核心成员间沟通交流密切程度、合作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反映联盟运行过程的情况。①联盟运作满意度:主要联盟的合作成员单位对联盟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的满意程度。在进行联盟运作满意测评时具体参阅产、学、研三个不同联盟组织机构开展的合作项目的项目计划书和结题书的有关评价。②合作创新环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支持共同营造了产学研(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有利环境,合作环境的优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合作主体的阻碍。主要通过区域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支持、区域创新网络的完善程度、区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科技三项费用财政支出这些指标来衡量。③联盟核心成员间沟通交流密切程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在密切沟通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联盟核心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密切程度反映其运行过程的基本情况,主要通过核心成员间开展技术论坛会次数、核心成员间交流会次数等指标来衡量。④联盟R&D强度:主要通过在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续期间进行的技术R&D项目数来衡量。
(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产出
1. 经济效益是产学研联盟主体效用的重要评价指标。产学研联盟的各个主体非常重视经济效益的实现。本文采用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利润贡献率、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联盟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收益来反映联盟运行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其中:新产品利润贡献率衡量的是产学研合作的联盟成员共同开发出的新产品所获取的利润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情况,用新产品获取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来表示;联盟技术转让或者专利许可收益是联盟在运作过程中转让其技术给联盟外组织机构或者联盟外主体使用联盟开发专利时所获得的收入。
2. 知识产出既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具体表现。本文采用新产品数、重大改进产品数、制定新标准数、技术诀窍数、技术文档数、技术创新提案数、科技论文合著数量、专利申请授权数、联盟主体研发项目或课题数量以及科技奖励数对联盟各主体所持有的知识存量进行解释。其中:技术诀窍数是指联盟成立后研发成果满足专利申请条件但又不希望公开的技术方案;制定新标准数是指联盟成立后所制定的规范市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标准总数。
3. 人才培养是衡量产学研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卓越的人才不仅可以为高校赢得名声,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而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三方效用的有益因素。本研究主要从联盟主体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点建设水平以及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快速发展中的西部地区而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和促进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本文在现有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殊性,构建基于主体效用的联盟运行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国家及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赵燕子,王庆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2012(18).
向刚,樊菁霞.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
宋东林,孙继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1).
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
潘东华,孙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