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鲁 芳(副教授)
【作者单位】
湖南女子学院会计系,长沙410004
【摘 要】
【摘要】在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内在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并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体系整合和教师素养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双一流;会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5-0091-4一、引言
继“985”、“211”建设评选机制之后,“双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和方针已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大举措。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是“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2016年3月29日召开的直属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会议中特别强调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并将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纳入了“双一流”建设方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也认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把本科生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要把一流教育资源向本科生倾斜。
那么,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为何如此重视本科教育?这不仅仅是因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因为本科教育是大学展示办学质量、服务社会和履行使命中的平台(洪大用,2016)。会计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并推动了会计、审计的发展,其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截至2012年,全国有970家高等院校本科设有会计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超过50万人。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中国会计高等教育也开始走以质量为内涵的发展道路,此时应如何变革“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资本市场效率与推动国际资本流动而服务”的会计本科教育呢?
二、会计本科教育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内在要求的匹配性分析
何谓“双一流”大学建设?对此,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璟(2016)认为,所谓“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在明确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丁烈云(2016)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既要遵循大学的自转规律,也要遵循公转规律,需要做到“定位要优、培养方案要优、培养模式要优、课程体系要优”。田国强(2016)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课程设置作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刘益东(2016)强调应以高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先人后物”的大学发展逻辑。刘春平(2106)认为建设“双一流”大学要注重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见,“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在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立足人才培养,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遵循“先人后物”的大学发展逻辑,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素质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国三十多年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这是否与“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匹配呢?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笼统化
“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会计本科教育30多年来改革的重点,那么会计本科教育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会计人才呢?从已有研究看,有“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甚至“技能型人才”等观点,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事实上,我国招收会计本科的高校多达六百余所,每年毕业的会计本科生超过50万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会计行业结构性失业仍然比较严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会计市场化差异,必然导致社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由此,在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国家重点综合性院校与地方性二本、三本院校应该有所差异(沈小燕,2015)。笔者认为,会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考虑会计行业市场内在需求,这样才能契合“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形式化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制定课程培养方案,即按照学科分类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设置方式看似完美,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交叉和融合,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
美国会计本科教育以会计知识为核心建设相关知识体系,分模块设计课程,每一模块又细分为若干门相关课程,通过编号的方案解决这些相关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帮助学生整合与梳理课程知识。随着职业化教育的推进,会计本科实践课程比重在不断上升。而我国会计教育的专业理论、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之间的融合性较差(孙铮和李增泉,2014),高校只有将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贯穿于日常课程教学与学科研究之中,才能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目前,我国会计本科课程设置还难以形成“双一流”的课程体系。
(三)教师能力的抽象化
要实现“双一流”会计本教育目标,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会计课程体系不断变革。但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会计教师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推行这种“双一流”会计本科教育发展。通常认为会计本科教师应同时具备三个关联素养: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长,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也是高校教师应当秉承的理念。坚持学术研究会让教师保持对会计教学和实务中相关问题的好奇心和敏锐性,保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孙铮和、李增泉,2014)。然而,会计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之间应如何契合?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受到重视。
三、双一流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设想
针对一流会计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笔者接下来将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以及教师素养方面提出相应设想。
(一)会计人才培养多视角
“双一流”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会计市场发展需求。会计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保证资本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必然要求提供充分、透明的会计信息。会计领域为此进行了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几经变迁就是很好的例证。为资本市场提供充分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责任,更是会计准则制定者、会计信息生产者、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鉴定者和会计信息监管者共同的责任(孙光国,2013)。为了提供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必须使用一套公认的会计信息标准和制度,这是由会计信息制定者完成的。会计信息生产者依据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进行生产和加工。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定,这是会计信息鉴定者的责任,会计信息经过鉴定后才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披露。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还须对会计信息加工和鉴定过程进行监管(见图1)。
为了遏制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失真,我国制定和修改了大量相关的制度、准则和法规。然而,会计信息舞弊案件屡禁不止,部分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很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依据“从众心理”来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股票市场的“异象”就是很好的说明。从现有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来看,多数是趋向于培养会计信息生产者,这不符合会计市场生态发展的要求。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主力军,会计本科教育只有从多视角进行人才培养,才会推动会计教育乃至整个会计学科和行业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课程知识体系的模块化设计
会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因强调统一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没有拓展学科的开发性和融合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国内外学者逐渐意识到会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企业管理行为,进而间接影响经济;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政府通过制定会计准则规范和调整企业微观行为,这就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必然结果。目前会计专业知识多采用传统的“课程授课模式”,往往侧重于会计账务、准则的讲授,太多太细的会计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应接不暇,难以全盘接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WHAT-HOW-WHY”逻辑结构整合会计专业知识(见图2)。
图2中,从会计准则层面来理解会计处理的方法和方式,这是从会计信息生产者角度来看必须熟知的;从企业管理行为出发来判断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这是会计信息鉴定者做出合理鉴定所需要的;通过会计信息来确定如何引导经济资源配置,这是会计信息监管者需要及时了解的;为了使经济发展符合预期,知道如何制定会计准则引导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这又是会计信息制定者要深谙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实现资本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依据以上分析,设置以下会计课程模块:
1. 会计信息生产者和鉴定者课程模块。会计信息生产者和鉴定者课程模块是最传统、最基本的会计知识课程模块,主要传授会计的内涵、特征、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等知识,主要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会计手工实训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
2. 会计信息制定者和监管者课程模块。会计信息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监管者课程模块,主要体现会计知识的宏观功能。会计具有后果性,会计准则变迁往往会影响企业微观财务行为,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一国的文化、经济、社会、法律等因素会对会计准则制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既要考虑如何制定会计准则,又要考虑相应监管手段和措施的配套。通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金融会计、证券法、财经法规、会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会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运用会计知识。
3. 会计信息使用者课程模块。会计信息使用者模块,应该是综合性最强的课程模块,涉及会计分析和决策内容,需要依据会计报表来构建(见图3)。
(1)资产负债表知识模块。资产负债表不仅反映财务状况,还可以通过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重反映企业行业背景,通过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的比重反映企业商业模式,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规模和结构透视企业战略,通过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明确企业风险问题,这些与企业管理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息息相关。通过权益规模和结构,可以弄清企业资本结构,推导企业的融资策略,更进一步折射出公司治理问题,提炼出经济环境影响因素。这些与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和管理、公司治理等课程知识又关联起来。
(2)利润表知识模块。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利润表中,通过营业收入能够透视市场营销问题,通过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可透视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问题,进而反映企业发展前景问题,营业利润的构成彰显了企业的盈利模式。这些又可与成本管理、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微观经济学等课程联系起来。
(3)现金流量表知识模块。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筹资活动反映企业的信用问题和分配问题,投资活动反映对内和对外的战略扩张问题,这些都与企业战略管理关联。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知识模块。主要是股东财富增值与分配问题,这与企业投融资决策有关,与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证券市场课程相关。
(三)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涉及“教学型”、“科研型”、“科研教学并重型”等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理论和实务也不断发展和创新,会计本科教师应同时具备三个关联的素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会计教师实践能力是指会计教师应对其领域的相关工作非常精通和擅长,能够给学生提供最现实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过这种能力往往局限于所处组织环境的特定情况,而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时代与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会计教师仅仅具有实践能力是不够的。
会计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会计教师能够对会计市场出现的大量问题和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发掘解决问题通用的基本途径。更重要的是,会计教师科研应能够指导实践、改善实践,应该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提升学生对研究领域相关实际问题和真实情境的直观感受,拓展学生的会计知识思维方式。
会计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会计教师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会计教师应该能够将科研和实践更好转化为教学策略,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修菁.“双一流”大学应该从四个方面发力[N].人民政协报,2016-03-10.
洪大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4).
刘益东.论“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文化困境[J].教育科学,2016(6).
张光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诱因、动力与路径[J].财政研究,2013(5).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
胡南薇.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践——以金融资产的教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6(9).
李晓慧.会计教育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
沈小燕.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反思[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9).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