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吴秋生(博士生导师),杨瑞平(教授),王晓亮(博士)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太原030006
【摘 要】
【摘要】本文在相关理论指导下阐述了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以及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模式:组建课题小组、创设问题情境、选择研究课题、组内合作研究、课堂面授。最后分析了制约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慕课;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结构;模式;条件
【中图分类号】F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2-0068-5一、引言
我国传统“审计学”本科教育遵循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模式,该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运用;重知识传承,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这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2013年度山西财经大学教学观摩比赛,确定以“研究性教学法”竞赛为主题,顺应了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大趋势和总要求,推动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山西财经大学于2015年度推动慕课教学改革,“审计学”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路径,突破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困境与障碍,推动“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深入贯彻,是摆在我们面前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探讨
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人们根据现有理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强调科学知识是建构的、暂时的和主观的,它会不断被修正和推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定、解释和猜测,仅仅在一定阶段、范围、特定环境下是正确的,并非事物的终极答案。根据该理论,教师不应把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不应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而应积极主动获取、构建知识,相比知识本身,科学精神与方法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实质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多样化的平台为基础,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 人本主义理论。对人本主义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与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决定如何进行学习。该理论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抨击,认为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师是知识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支配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该改变教师权力拥有者的地位,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总之,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想正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华体现。
3. 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是要求每一位学习者在自己一生中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和充实自身知识,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运用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安排,置学生于研究性教学环境中,巧妙设计问题,让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终身学习要求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自主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中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是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需要。
4. 联通主义理论。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以及不断发展给传统教育理论带来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以西门思与唐斯为代表的联通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联结不同信息源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互动交流,获取新知识,在平等、互动、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相比其他理论,联通主义理论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批判精神,不断探索研究,采取各种方法与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三、传统“审计学”教学与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比较分析
1. 教学形式不同。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相比,“审计学”需要逆向思维,需解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是否公允、真实,是否有充足证据支持审计结论等问题。目前传统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审计思维尤为不利。传统“审计学”教学形式单一,是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无法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兴趣。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形式多样,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教学形式,教学不再仅限于传统课堂,还可以利用慕课平台辅助教学,学生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要通过手机、电脑客户端就可随时进行微视频观看和学习;如果遇到重难点,可通过慕课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讨论,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发布拟探究的重点专题,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就专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不预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2. 教师地位不同。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变成了灌输知识的“存储器”,存储性的灌输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当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与挑战。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与权威性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设计者与资料提供者,更多的是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提出问题,采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资料,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可见,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3. 教学条件与环境不同。传统“审计学”教学条件与环境比较封闭,教师借助一支粉笔与两本书就可维持简单教学。随着电化教育日益普遍,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该种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信息输出量,也能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但是,这种教学条件与环境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的权威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学生仍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另外,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恒定,很难根据有关审计法规、准则及时调整,所学知识难免与工作实际相脱节。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需要教育技术支持,比如平台建设与上网环境等,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线上学生观看微视频后,根据教师分配的专题,可以在线上互动交流,也可到图书馆或上网寻找相关资料,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课本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做准备。
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同。评价指标在教学质量形成中具有导向性作用。目前,我国传统“审计学”教学评价多从教学态度、内容、方法与效果方面测评,该种评价方式受到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影响,方法严谨,程序规范,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限制了个人教学风格培育与教学方式方法创新,难以反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将科学研究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由教师创设科学研究情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吸收且运用知识,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该种模式下,教学效果评价不再只关注学生期末成绩,而是侧重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提倡“做中学”、“练中学”,减少验证性或唯一答案的内容,增加综合性、多元化答案的实践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结构
(一)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理念
1. 慕课下“审计学”教学改革理念。慕课又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大规模人群共同学习的教育形式,由微视频观看、阶段练习、课外作业、线上互动、线下研讨、测验考试等环节组成,其蕴含的民主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及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的学习方式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学”课程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优化传统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审计的学习与运用能力,成为“审计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2. “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理念。近年来,教育界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调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宗旨。因此,“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
3. 两者关系。慕课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及网络普及后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互动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对传统“审计学”教学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也是为了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两者目的一致。但两者侧重点不同,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核心,应贯穿于慕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慕课专为研究性教学而设,其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手段与工具,应为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旨在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两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二)“审计学”慕课平台资源构建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审计工作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审计职业更是社会责任性较强的高风险职业。根据“审计学”课程特点,构建慕课平台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课程门户建设。课程门户建设是“审计学”课程的总体介绍,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团队、课程章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日历、参考资料等,通过课程门户网站内容,学生可对本课程有大体了解。
2. 教学基本资源建设。教学基本资源建设是“审计学”课程最主要的部分,该部分内容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学习者通过该部分可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微视频制作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每章根据知识点设计5 ~ 10分钟的微视频,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不仅可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教师的专题设计,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各章之后是教学录像、课件、重点难点指导与作业,该部分充分体现了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
3. 教学拓展资源建设。教学拓展资源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教学中有用的资料,该部分用于支持课程教学与学习过程,体现了本课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该部分主要包括案例库、试题库、学习与交流工具、微信圈讨论题库、探究性问题集与佐证材料等。案例库主要提供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根据每章重难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从而丰富研究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学习与交流工具主要包含任课教师的邮箱以及QQ群;微信圈讨论题库提供十四个专题案例,每周提供一个专题供学生讨论与学习;探究性问题集分为理论篇、程序篇与实务篇,每部分设置网上调研题、实务调研题与观点综述题;佐证材料提供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获奖资料。
4. 资料库资源建设。资料库资源包括教材教参、题库、通知、作业、讨论等。本课程所用教材是自编教材,团队成员每年要对其进行必要修改,力求将最前沿的信息融入教材,紧密联系实际,教材章节之后提炼出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专题,供学生讨论;向学生提供相关经典电子参考书,只要学生点击链接就能看到全书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查阅;题库内容是按照章节设计,分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问答,每个题按照难易程度设计,同时题库可为试题库提供资源;通知是指教师的计划与安排,以便学生查阅;讨论区是学生就难点与重点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的地方。
(三)教学流程
“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利用“审计学”慕课平台资源,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步调,以学习步骤确定教学步骤,基本步骤是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这五部分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必须密切关注各步骤的不断变化与深化过程。
五、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探索与实施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知识传授,而是对原有模式的扬弃;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探索、获取和创造知识,这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所在。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参见下图:
1. 组建课题小组。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分组。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与教学,把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为3 ~ 5人,推选一名组长。组建过程由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不做过多干预,学生可以自行寻找一名专业特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研究任务。
2.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不是教师将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微视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导读和相互交流探讨之后自行确定。第一,通过微视频对“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意义、学习过程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任务。第二,每章按照知识点设置若干微视频,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后,教师还会提供与该部分内容直接相关且需要探讨的最新研究课题供学生选用。教师在慕课平台上提供的相关案例、背景材料、专题讲座等,都可以为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和小组研讨奠定基础。
3. 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坏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初期,在选题的确立上难免存在选题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研究价值不高、研究目标模糊等现象。教师在学生确立选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就是要通过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与寻找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合理确定选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学生自主确立选题,学生对慕课平台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或学生自行下载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自行确立选题。②教师直接建立“问题超市”,供课题小组选择。③教师提供研究主题与方向,学生在主题范围内选择具体的研究问题。④师生一同确定研究问题,通过该种方式,学生能够参与选题确立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选题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
4. 组内合作研究。首先,课题小组应进行课题论证工作,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梳理,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明确研究目标、背景、意义、内容、重点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本课题需采用的方法、计划进度与前期准备工作。其次,课题论证工作完成后,课题小组应进行研讨,确定论文的提纲,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的修改与定稿工作以及论文PPT制作等。组内合作研究成功与否取决于成员分工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的合作方式。
5. 课堂面授。课堂面授环节有两个任务:第一,主要解决慕课平台“审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盲点。微课是按照知识点设计5 ~ 10分钟的微视频,各个知识点之间是零碎的、不系统的,重点、难点不突出,有些重要知识点可能并没有涉及,通过课堂面授能够把零碎的知识连贯起来。第二,组内合作研究成果展示需涉及两个方面:课题论证工作展示、论文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证工作要求学生制作10分钟左右的PPT,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汇报,采取答辩形式,各个小组派代表组成答辩委员会就该课题论证工作提出意见。该部分工作是撰写论文前必须进行的工作,目的是为论文选题把好关。论文研究成果展示是在论文完成之后进行,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出意见,以便对论文进行下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六、慕课下开展“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条件
1. 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是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校应当积极完善相应配套机制,为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开展创造基础条件。第一,放宽教师考核。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着重于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应当采用传统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慕课在我国刚刚兴起,研究性教学方式也正在逐步推行,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必然存在一定风险,政策上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放宽考核可以给教师进行慕课下“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第二,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需要教育技术方面的支持,如慕课平台网站的建设、维护等。另外,“审计学”紧密联系实际,可通过仿真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以更好地衔接“审计学”实验课程学习,上述基础设施都需要学校加以配套完善。第三,研究性教学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学习。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信息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因此,学校可以购买中外文数据库,为学生获取资源提供帮助;定期举行研究技能与方法、数据库使用与查询等培训讲座,为“审计学”教学改革提供畅通的渠道。
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慕课下开展“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审计学”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互动等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常规计算机软件操作方法与网络先进技术,还必须具备研究性教学方面的组织管理经验。另外,佐藤学(2004)认为学习者所从事的研究活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审计学”要想成功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 教学内容重构与整合是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决定性条件。慕课下重构与整合“审计学”内容、实现研究性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决定性条件。包括:适应研究性教学的“审计学”教材编写,“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内容界定,研究性教学教案设计与讲义撰写,网络调研、实际调研等具体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慕课平台的“审计学”研究性教学资源建设等。“审计学”研究性教学从创设问题的情境出发,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宗旨,以相互协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为外显特征,以做课题、做实验、做调研、写论文为重要途径,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因此,承担“审计学”教学的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把每个章节的问题抽离出来,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确定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案,从而形成适合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体系。
4.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条件。“审计学”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能起到导向作用。传统“审计学”教育方式关注知识传授,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的是闭卷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该种考核方式不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过程的考核。因此,“审计学”研究性教学重点在于:锻炼学生运用审计原理、程序、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慕课平台积极探讨、相互交流、互助的能力;通过课堂积极踊跃发言,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开题形式,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论文答辩形式,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这种重在过程的考核方式锻炼了大学生全方面能力,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该种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遇到困难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团结互助的氛围与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念。
七、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终生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理论。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对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与传统“审计学”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结构进行阐述。再次,对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应按照组建课题小组、创设问题情境、选择研究课题、组内合作研究、课堂面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最后,对制约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开展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王海波.国外当期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刘新奇.大班额研究性教学: 支撑条件、有效模式与教师角色[J].高教探索,2014(4).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许晓东,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Fulton K. 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