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6期)
工作研究
基于市场环境的销售电价模拟建模与应用

作  者
甘 萍1(高级会计师),张华军1(高级会计师),田 健1,葛葆华2,袁 宇2

作者单位
1.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北京100053;2.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珠海519085

摘  要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市场环境下销售电价建模理论,分别从影响因素、测算模型及各类电价测算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冀北电力公司现状,分析冀北电力公司输配电价的影响因素并测算模型,为其制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销售电价;输配电价;影响因素;测算模型;电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6-0076-4(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对电力市场改革的热潮。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为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电力市场活力。秉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建立电力市场自由贸易的方式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和欢迎。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电力市场化改革来推动,其中,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是电力市场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电价的形成机制是政府主导、政府定价,销售电价成为调节不同行业的经济杠杆。然而,这种机制不能实现市场自主调节、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和价值,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两部制电价不能正确地反映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的价值,交叉补贴现象严重,未能体现“公平负担”原则等。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对解决以上问题也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销售电价体系实行目录电价,按用户划分为农排、农业、非居民照明、居民、商业、普通工业和大工业用电等。这种体系的优点是通过政府统一定价,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有序地管理销售电价,为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的电力供给。但与市场环境下的电价相比较,电价政策对市场电价影响较大,高电价应该向下调整,低电价应向上调整,电价应趋于合理,且应由市场决定。因此,当前我国销售电价的改革工作急需科学的销售电价定价理论和模型的指导。
(二)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历程概述
国内电力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改革初期20年,通过集资办电,扩大了电力生产、销售规模,为我国电力供应提供了保障。1997 ~ 2000年,电力市场实施政企分开,进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并实行电网改革试点。2001年至今,重组了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和辅业集团,逐步推行电价形成机制和管理原则。电力市场虽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是仍然采用传统运作模式,并没有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笔者认为,电力工业发电、输配电和售电市场中,应放开发电和售电市场,充分引入竞争机制,由于输配电市场的特殊性,为了避免区域重复建设,输配电市场应由电力公司独立运营。
发电和售电市场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改革模式,其关键在于引入次序、引入程度以及标准交易方式。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的改革重点,即放开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公益性以外的发电计划、放开新增配售电市场和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加强政府监管,强化电力统筹规划,强化、提升电力运行和可靠性供应水平。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的电力市场改革正在启动。
国外电力市场改革建设进程中,遵循着发电、输配电和售电分开原则,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对电力市场改革的外因与内因进行转化,建立统一的电力市场交易中心,逐渐放开电力工业各环节市场,并在政府监督下,实现充分的电力竞争市场机制。例如,英国电力市场包括电力生产、电力输送和电力供应,并由不同的公司来运营,还建立了联合运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有序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美国电力市场细分了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市场,建立了区域组织及其相关职能、标准市场模式及服务规则,电力市场的开放及标准规范,从而促使电价更加合理。阿根廷电力市场建立了电力批发市场,由政府集中进行电力调度,发电公司的电能可直接卖给电网和终端用户。阿根廷依据该国国情,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电力市场,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市场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形成机制贯穿于电力市场的各个环节,即发电环节的上网电价、输配环节的输配电价和销售环节的销售电价。相应的,电价主要由发电成本、输配成本及销售成本组成。同时各环节电价还应与需求、政府监督、充分市场竞争联动,形成科学合理的电价结构与电价水平。电价水平过低,影响电力企业利润率,电力生产没有积极性;电价水平过高,影响生产和生活用电,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1. 上网电价。上网电价是发电企业与购电企业上网结算电能的价格。我国上网电价实行政府与市场混合作用的两部制电价:为了保证发电企业固定成本回收,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为了保证发电企业煤炭价格等变量成本回收和合理利润,电量电价遵循市场定价。随着煤价持续波动,发电企业利润出现下滑甚至亏损,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缓解了电力企业经营困难并疏导电价矛盾,调节上网电价,促进发电企业良性发展,保证了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电力需求。但在销售电价不变的情况下,调高上网电价,电网企业的输配电价持续压缩,制约了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一系列电价调整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煤价与计划电能的矛盾,没有充分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缓解发电企业的燃料成本上升的成本压力,电网企业也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亏损。另一方面,电价调整方案没有对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电价格进行调整,工业用电高电价补贴农业、生活用电低电价,不利于电价的结构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为了改变中国能源结构并阻止气候恶化,防止煤电装机过剩的能源“逆替代”现象愈演愈烈,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只有理顺电价机制,制定合理的电价机制,以电价为导向,才能解决电力市场中存在的根本矛盾,从而使其逐步走向市场化。
2. 输配电价。输配电价是指电网企业提供电能接入、电能传输和电能配送的价格总和。厂网分开后,我国的电价形成了由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两个环节组成的体系,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输配电价的形成机制是电网企业售电电价与购电电价的价差。虽然电价改革中出台了输配电价的实施办法,但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输配电价作为电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合理的形成机制,可以促使销售电价及时反映上网电价的变化,形成合理的销售电价水平,减少不合理交叉补贴现象。合理的输配电价应由输配成本和合理利润组成。
3. 销售电价。销售电价是指售电企业对终端用户销售电能的价格。销售电价是整个电价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电价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其改革目标是有利于公平负担,兼顾公共政策目标,便于与上网价格联动。整体的改革方向是全部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就销售电价改革来说,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莫过于销售电价是上涨还是下降。目前我国的销售电价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二、市场环境下的销售电价模拟建模
(一)销售电价的影响因素
影响电价的因素既包括企业内部微观经济因素,也包括企业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因素决定着销售电价。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关系、自然资源及社会关系。供求关系因素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电能需求总量;自然资源因素通常表现为资源、时间、季节等自然因素;社会关系通常表现为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电价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电能生产、输配和销售过程成本,并最终体现在销售电价上。
(二)销售电价测算模型
1. 模型框架。确定销售电价有会计成本定价法和边际成本定价法两种。会计成本定价法是依据会计记录来核算成本,其主要优点是能够保证企业固定成本投资得到有效核算、回收,但是成本难以在各类电价、各类用户间进行合理分摊。边际成本定价法是根据用户用电产生的成本确定边际电量及边际容量成本,其优点是能够有效核算各类电价、明确各类用户间的分摊关系,但难以保证企业固定成本投资的回收。本文结合两者的优点,制定出基于成本的销售电价综合模型,平均销售电价核算时采用会计成本法核定销售电价,具体电价核算时,采用边际成本法核定销售电价。在考虑各种影响销售电价的因素下,制定出销售电价综合测算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2. 电价测算模型。
(1)输配电价测算模型。考虑到输配电价形成过程中包含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依据会计成本定价方法,电价结构中某一输配电价计算方式如下:
假设固定成本为Cfc,变动成本为Cvc,成本为Cnc,电量为Wnc,输配电价为Rnc。
Cfc=􀰑Cfc,bj     Cvc=􀰑Cvc,bj      Cnc=Cfc+Cvc
输配电价计算方式如下:
Rnc=Cnc/Wnc
假设平均输配电价为Xnc,则计算平均输配电价公式如下:
Xnc,i=Rnc×Wnc,i
(2)销售电价测算模型。依据电价形成机制,销售电价应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利润与其他成本构成,则:平均销售电价(ASP)=平均上网电价(ANP)+平均输配电价(Xnc)+平均利润(AP)+平均其他成本(AC)。
平均上网电价(ANP)=[i=1n(ANPki×Ti)]/[i=1nTi] (i[=]1,2…,n)
其中:n为上网电价总数量;i为某级上网电价;ANPki为第i级的上网电价;Ti为第i级上网电价的售电量。
平均输配电价(Xnc)可依据输配电价测算模型得出。平均利润(AP)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与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设定。平均其他成本(AC)可代入公式后进行计算,包括税金、电能输配损耗、政府基金等。
(3)最大需量的销售电价测算。
单一制销售电价测算模型为:

 
式中,      是第i电压等级中第j类用户执行单一制电价的销售电价。
两部制销售电价测算模型为:
m=j类用户分摊到基本电费的容量成本/(j类用户的单位容量成本+j类用户的单位电量成本)
n=(j类用户的单位电量成本+j类用户分摊到电度电价的剩余单位容量成本)/(j类用户的单位容量成本+j类用户的单位电量成本)

 

其中:      是第i电压等级中第j类用户的电度电价,      是 i电压等级中j类用户的容量电价,m是两部制电价中容量电价占的比例,n是两部制电价中电度电价占的比例。
三、冀北电力公司输配电价模拟建模
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现状,冀北电力公司承担着输配电职能,研究冀北电力公司输配电价模型能对其争取有利电价政策、提升盈利能力提供依据。本文在市场环境下销售电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冀北电力公司目前的输配电价进行模拟建模,对该公司输配电价的影响因素、测算模型进行分析。
(一)冀北电力公司输配电价的影响因素
输配电成本是指电能在传输、配送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不同地区的输配电成本,可能由于地理位置、输配电方案、政策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为了规范电力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电监会特别制定了《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为电力企业提供输配电核算依据。依据综合成本分析法,影响输配电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输配电成本,既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等直接成本,也包括折旧费等间接成本,即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计入总成本。计算公式为:输配电成本=折旧费+运维费。其中,运维费=职工薪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冀北电力公司输配电价测算
1. 模型框架。确定销售电价有会计成本定价法和边际成本定价法两种。由于会计成本定价法能够保证财务平衡,本文核定平均输配电价水平时采用会计定价法。测算框架如图2所示:

 

 

 

 

 

 

 

 

 

第一步,计算准许成本,准许成本由折旧费和运维费组成,分别计算折旧费和运维费;第二步,计算准许收入,准许收入由准许成本、税金和准许收益组成,分别计算税金和准许收益;第三步,计算输配电价,输配电价=(准许收入-其他收入)/售电量,输配电价为平均输配电价。
2. 输配电价测算模型。依据输配电价测算框架,利用会计成本定价法建立输配电价测算模型。计算表达式如下:
输配电价=(准许收入-其他收入)/售电量×1000×1.17
其他收入=电力产品主营业务收入+非电力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支情况+投资收益
准许收入=准许成本+准许收益+税金
准许成本=折旧费+运维费
准许收益=权益资本收益+债务资本收益
税金=所得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运维费=职工薪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
依据输配电价测算方法,对输配电价测算进行模拟建模。
设输配电网的输配电价为TDP,准许收入为PR,其他收入为OR,售电量为W,则输配电价公式为:TDP=(PR-OR)/W。其中,准许收入PR和其他收入OR为计算值,W为总售电量,需对准许收入PR和其他收入OR进行计算。
(1)准许收入计算模型。设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和税金分别为PC、PI和ET,则准许收入PR的计算公式为:PR=PC+PI+ET。其中准许成本PC、准许收益PI和税金ET为计算值。
设折旧费、运维费、权益资本收益、债务资本收益、所得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分别为DC、OMC、ECG、DCG、IT和CET,则计算公式为:PC=DC+OMC;PI=ECG+DCG;ET=IT+CET。式中运维费OMC还需细分,设职工薪酬、材料费、修理费和其他费用分别为SS、MC、COR和OE,则运维费OMC的计算公式为:OMC=SS+MC+COR+OE。
(2)其他收入计算模型。设电力产品主营业务收入、非电力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支情况和投资收益分别为RA、RB、RC和RD,则其他收入OR的计算公式为:OR=RA+RB+RC+RD。
在相关基础数据确定的情况下,输配电价即可测算出来。
四、小结
本文对市场环境下销售电价的研究背景、电力市场发展情况及电价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销售电价建模理论、影响因素、电价测算模型,并针对冀北电力公司的输配电价进行了模拟建模,为该公司输配电价的科学制定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输配电价改革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实际需要考虑的输配电价影响因素可能更多,如各类电力用户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特性的模拟研究、高可靠性等多种非线性销售电价形式、各类用户间的分摊比例难以确定,分摊与实际的情况可能有一定偏差,因此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张萌.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3(18).
龚秀松.市场环境下销售电价的理论建模及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冯丽霞,周立凯.我国输配电成本监管问题与对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