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王月欣(教授)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
【摘要】孔门理财思想深厚广博,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文介绍了《孔门理财学》一书的主要理财思想,归纳了理财思想的特色,并提出该理财思想对我国政府预算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理财思想;孔门;政府预算;启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36-0063-3预算即统筹安排政府各项收支并使之平衡,发挥着国家财力管理的枢纽性作用。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视角对政府预算理论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研究成果较多从西方引进,带有注重局部和分析的思维特点,也隐含着现代西方哲学基础。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与西方不同,完全顺从西方政府预算理论不仅会显现出重大缺陷,而且还有可能“水土不服”。因此,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必须在中华民族思维、文化、哲学基础之上构建我国政府预算理论。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为此,本文在儒家理财思想的启发下,对政府预算进行思考。
一、《孔门理财学》的理财思想
清代进士、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于1911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博士论文“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译为《孔门理财学》。1912 年5 月13 日,陈焕章在讲演“《孔门理财学》之旨趣”中再度详论此书宗旨,称理财学即“以义理财之科学”。本书讨论了孔子本人及历代孔门主要弟子的理财之道。1912年美国《历史评论报》称该书“为特辟纪元之著作”。
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分为通论、消费、生产、财政、结论五部,共九篇。《孔门理财学》中的“财”是财物之意,涵盖了衣服、食物、住房、用品、货币等。孔子从远古以来的历史中归纳得出,理财是社会进化之母。理财是民众“五福”的基础和重要来源。根据《洪范》,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使民众享受这种五福是政府的最终目的。
孔子之教认为,对于理财活动,政府干预是必需的,而竞争必须最小化。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从自然选择法则看,自然选择仅有益于强者,不益于弱者,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人为地进行干预是必须的。第二,从人性角度看,强者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拿走了弱者的所有。由于多数人的实力不足,在自由竞争中,少数人必定战胜多数人,因此,利己主义不可能作为理财活动的调节器,政府调节成为必然。
在理财通义篇他指出,孔子的理财原则为“惠而不费”,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孔子:“何为惠而不费?”孔子回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此论即是以自然之道引导民众进行理财活动的一般政策。而对理财而言,《大学》则阐述了理财之道,《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则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消费者应该少于生产者,财富的消费宜缓于生产,此理财之道统筹了生产、消费与分配。
在消费篇他指出,人类的欲望对人而言不可或缺,但不允许放纵,越少越好。为了控制人的欲望,孔子提出了准则,即礼。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记·乐记》说道:“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之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在孔教著作中,社会被划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人以及庶民五个阶层,每个阶层要在各自的秩序标准内节制消费。无论贫富均让他们找到乐地,让富人们满足于拥有的财富,从而获得快乐;因美德高于财富,所以让穷人超越其贫境,提高德行享受真理的乐趣。《论语·述而》中孔子对于消费始终追求介于奢俭之间的中庸之道。
在生产篇中,关于财富生产要素,孔子引用了《大学》的论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业;财者,末也。” 依此,具有某种德行的人、土地 、资本是生产三要素。德行是根本,财富只是德行的结果。士、农、工、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认真劳动就光荣。
在分配篇中,孔子倡导平均分配财富,这是为了保持富人与穷人的本性处于温厚,并维护社会安定和平。在《春秋繁露·度制》中,董仲舒说道:“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孔子也主张按生产能力分配和按需分配。
社会政策篇中的井田制、对垄断的谴责、食禄者不得争利、政府调剂供求等内容无不贯彻着均财富的核心思想。
在财政篇中他指出,国用之准则视社会收入为衡,赋税以征收社会收入的十分之一为宜,多于此标准民众不堪重负,而低于此标准国家则不能振兴百事。而对来年的收支,提前制定预算。《王制》说:“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为出。”支出以收入为准,但又具有弹性。制定预算以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为基准,并考虑本年丰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因为社会收入是基础,是国用所出之源,是国用的调节器。节用是国家财政的首要原则,孔子对此原则非常重视。根据孔子而论,国用分类的根据是《书经·洪范》与《书经·尧典》。根据《书经·洪范》,国用分为理财费用、宗教典礼费用(祭祀、丧葬)、公共工程费用、教化费用、司法费用、交际费用、军旅费用。根据《书经·尧典》,国用分为:①为民众的物质福利而设的费用。包括工程(修治自然环境,如整治水土之类)、农政、工政、虞政(保养天然之财源如山泽、草木、鸟兽之属)。②为民众的德智而设的费用。包括教化、宗教典礼(如事神人之三礼)、音乐。③为政府事宜而设的费用。包括司法、行政。对于赋税制度,孔教徒喜欢殷代的赋税制度“助”,根据“助”的赋税制度,政府是受帮助者,而民众则是政府的帮助者。增加税收的途径是使民众富足。鲁哀公询问有若,有若曾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民富足是通往政府富足的唯一途径。
二、《孔门理财学》的理财特色
1. 理财思想是根植于仁爱的人性。孔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变化法则为基础,另一类则是以一贯法则为基础。前者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后者则根植于人性,永恒不变。人性则是仁爱的天性,它贯穿于《孔门理财学》的始终。从政府干预理财活动的理由、“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理财原则、消费篇中无论富贫均让他们找到乐地、生产篇中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分配篇中均财富以使富人与穷人的本性处于温厚、财政篇中对“助”赋税制度的偏好,无不体现着仁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书经·洪范》中有宗教典礼费用(祭祀、丧葬)、教化费用,《书经·尧典》中有为民众德智而设的费用,可见对民众德智培养的注重。植根于人性的学问,穿越时间的隧道,亘古流传,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处处适用,也不会随着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这就是几千年来儒家理念得以流传的原因。根植于后天习性或某一有局限性的假设出发的学问与它是不可比拟的。
2. 理财思想是统和物质与精神的整体,而非局部。《孔门理财学》非就理财而谈理财,而是放在全局的视角去观察。在第二篇指出,《易经》的《系辞》中说道:“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聚人”即聚集仁人。理财学包括生计界的整个领域。理财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其主体是聚集在一起共同生存的人。假如没有财富,人类就不能聚集在一起,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这决定了理财学与社会学的密切关系。在社会学中,伦理学、政治学与理财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正辞”即端正言辞,指伦理界。如果没有“正辞”以明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那么就无以在社会上进行理财活动。而“正辞”的途径贯穿道德教义,进而有了语言学、教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禁民为非”是指禁止百姓为非乱法,即政治界。要达到“禁民为非”的目的,就必须借助政治组织,进而出现了政治学与法律学。而理财学、伦理学、政治学均以正义贯穿其中,三门学科中理财学为最重要的学科。因为不能维持理财活动,就无从说“端正言辞”,更无暇治礼仪,不能禁民为非乱法,则政治界失去权威。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存在必以理财活动为先导。理财学是手段,目的是聚集人类而生存。
《大学》中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则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不仅统筹了生产、消费与分配,且其中的每一部分又都包含着伦理,包含着顺乎仁爱的智慧。从财政的国用分类可以看出,孔子哲学既考虑民众的物质福利,又考虑了民众的德智,将民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统和起来。
《孔门理财学》统筹了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统观生产、消费、分配等多领域,统和物质与精神,把理财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聚集人类而生存,这种全局观使得我们可以不偏不倚地了解理财学及其地位。
3. 处处合宜的中庸之道。关于孔子哲学的基本理念,既有随着时代需要而变化的法则,又有根植于人性的一贯法则,变中有不变,不变中也有变。关于欲望,孔子允许满足人类的欲望,但又不允许人类放纵欲望,他建立了加以节制的规则——礼。关于消费支出,主张不宜太多,太多是奢侈,也不能太少,太少是吝啬,要介于奢俭之间。在政府调控和自由放任政策方面,由于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命眷顾少数奋发图强之人,强者恒强,而强者又永不满足,所以孔家主张政府干预,将竞争最小化;另由于人性臻于完美,又主张不要过于地为法律去抑制人性,赞成自由放任。在享乐方面,孔子允许统治者与民众同享围猎之乐,适度宣泄人之激情,但不允许过度享乐,制定规则以控制。
4. 让民众守天性,最终目的是获得幸福。《孔门理财学》中的理财不是定位于物质财富最大化,而是将理财学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人。除了让民众保持仁爱的天性外还要守住静的天性,所以消费篇中对于人之欲望的论述,一方面要满足,另一方面又要限制,避免了人的物化,保持其天性。《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之欲者也。”
根据《书经·洪范》,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使民众享受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五种幸福。 财富是“五福”之首,是其他四福的源泉。
三、对我国政府预算的启示
1. 从总体统观角度考虑预算资金安排,突破经济狭小范围,克服经济本位主义。现今所流行的大部分经济和财政学的教科书中,都把财政学当作经济学的一部分,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政府预算管理则是财政学中的一部分。实践中,世界多国更多地将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经济调控。如此一来,政府预算被经济化了。近些年,人们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角度研究政府预算,而根据阿尔伯特·海德的说法,预算是政治、经济、会计和行政管理的组合,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起来的预算理论研究是缺乏的。而《孔门理财学》则是从总括视角更深远地指出,理财作为社会、伦理、政治等的基础,应该是政府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物质手段,是政府引导民众修养德行的基础和保障。这种思想是站在国家宏观治理高度考虑的,有利于总体把握政府预算,有助于克服理财的经济本位主义,这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树立以民众幸福为最终目的的预算理念。政府最终的目的是让民众获得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让民众获得真正的幸福,理财只是物质基础和手段,而目的在于人。所以在具备了一定的财富基础后,应该向长寿、康宁、好德、善终这四福努力。这一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政府预算资金的安排上,也就是从这四福的相关因素入手考虑安排政府预算资金,使民众走向真正的幸福。
3. 进行人性教育,引导民众依礼节欲,提升道德修养。从我国实际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但是靠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机制,使得各界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预算资金较多地用于经济方面,会导致对地球消耗的透支,造成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欲望无穷,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受《书经》“国用”安排中都有道德教化支出所启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赤字问题,就需要在政府预算中增加对人性教育的投入,弘扬儒家文化,使民众了解人性,了解欲望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导致社会混乱,所以要依礼节制欲望,控制过度消费欲望,不做欲望的奴隶,超越财富境况,提高道德修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培养劳动者的德智是一种智慧的做法。
4. 在政府预算中贯彻“仁爱”理念。政府预算资金的安排应该体现对民众的仁爱,真正满足民众所需,但是,当前政府预算资金的安排与民众的真正需求有所脱离,存在着形象工程、官僚主义等问题。这需要从预算机制上进行改革,预算资金的安排要真正体现民意。照此,我国浙江温岭提出的在民主恳谈基础上的参与式预算真正将民意纳入到政府预算之中,是值得推广的。
另外,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而大富则骄、大贫则忧,贫富差距太大使得民众限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对于贫者、富者都不利。爱民就要在预算资金的安排上进一步调整贫富差距,创造民众心态平和的物质基础,避免富者傲慢、贫者忧苦之境,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这也是对于民众的一种仁爱。
主要参考文献:
叶坦.《孔门理财学》——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26.
陈焕章著.韩华译.孔门理财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李俊生.盎格鲁——撒克逊学派财政理论的破产与科学财政理论的重建——反思当代“主流”财政理论[J].经济学动态,2014(4).
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韦曙林译.公共部门预算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