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31期)
参考借鉴
基于会计环境变化的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研究

作  者
叶 青(副教授)

作者单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

    【摘要】会计发展进程具有反映性,而会计环境不仅对财务会计的理论造成影响,对会计方法也会造成影响。财务会计不仅在经济形态自工业经济转变为新经济方面能够适用,在发展观念自无限增长观转变为持续发展观方面同样适用;不仅在企业从“经济人”转变为“社会生态经济人”方面能够适用,并且在公司治理自股东单边治理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也同样适用。当前财务会计正在面临着多方面、宽领域的改革,经历自财务资本到广义资本、绩效导向到权益导向、资金运动到产权价值运动等方面的转变,同时在权益观当中从业主权益观向综合权益观转变,在计量属性中由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变,以及在收益观方面由经营收益观向综合收益观转变。
【关键词】会计环境;财务会计;综合资产;广义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31-0124-3从古至今,但凡大事演变,职业兴衰,学科演变及事业起落,均受到环境的支配及影响。至此,对环境问题实施研究,均为理论研究的必经道路。就会计的产生及发展而言,其往往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会计发展乃是一种具有反映性的事态,会计主要依据商业需要而得以发展,并与经济发展相关甚密。正如工业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在推动作用方面较为一致,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框架下,会计环境所发生的变革,不仅对于财务会计方法具有推动作用,还有效促使其理论的深入创新。而当前财务会计正迎来诸多方面的改变,诸如资产观自硬资产向综合资产转变、权益观自业主权益观向综合权益观转变及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等。
一、资本范畴自财务资本向广义资本的转变
1. 转变体现在人力资本方面。亚当·斯密于《国民财富性质及原因研究》中明确指出,知识实质为人力资本,且将全部社会成员,在后天所获取的有用才能,均划定于固定资本之中。从个人角度考量这些才能,其乃是财产的重要构成,而从社会角度来考量,其同样也是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需要通过学习而得,且期间需花费一定费用。然而此种花费,可于今后得以偿还,且还可带来更为丰厚的收益。费雪在所编著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当中,首次就人力资本概念进行较完整阐述,就其特殊性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人力资本和其相应所有者之间不可分离,其二为人力资本具有活跃的流动性。而人力资本在具体的企业当中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管理及技术方面的能力。
2. 转变体现在组织资本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其并非机械聚合相关生产要素的机器,而是将相关生产要素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融合和创新。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当中指出,组织资本应当作为平等于资本和土地的相应生产要素。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就社会生产当中最为简单化的工业操作来讲,其也对这种生产要素(组织资本)存在相关需求。在现代大规模生产当中,这种要素同样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同样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构成。而这种关于生产要素的组织,即为组织资本。企业的组织资本,则在个体人力资本基础上形成,然而却并非个体人力资本的简单相加,乃是基于组织框架下,需长久学习,方可不断积累,并最终形成的一种资本。企业作为整个组织资本的最终拥有者,一般不会因人员流失而改变。
3. 转变体现在社会资本方面。无论是国家或者是地区所构建的社会经济框架,还是客户、企业以及供应商等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任关系,或者是企业在整个社会当中所布局的关系网络等,均存在着资本属性,即需实施投资,才能从中获取收益。因此,这些均可被看作社会资本。无论是制度和价值,还是具体的规范等,均可对企业在社会资本框架下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予以追溯,而信任在整个企业社会资本当中则处于本质地位。
二、会计目标自绩效导向向权益导向的转变
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分为决策有用观及受托责任观两种。受托责任观被讨论得较多,是基于财务会计整体性目标,针对受托人,反映其在管理经济资源方面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服务对象为资本所有者。而基于委托人来讲,受托责任观强调对受托人在经济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将其作为相应根据,对受托人实施评价及考核。然而,若从决策有用观角度来分析,财务会计具体目标则是提供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向债权人及投资者予以报告,其主要服务对象即为债权人及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等,便可较为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投资价值,财务报告还对制定相关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帮助和理论依据。
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的立足点均为经济资源所具有的配置及利用效率,财务会计在具体的配置效率方面,则以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作为提供服务的最终目标。针对会计目标而言,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均将绩效当作一种导向,且均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无论哪种会计目标观点,均可将相应绩效的实现作为会计目标。绩效观是基于一些特定假设环节而提出的,并将这些假设作为其相应基础,诸如完全竞争、人的自利性及资源稀缺性等。
针对所建立的传统形式的经济管理理论,从其所产生的影响当中,不仅可找寻出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观,而且还可找出其发展观身影。基于当前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状况来讲,企业则被当作经济人,将目标划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经济效益予以极力追求。从企业角度来分析,其遵循资本雇佣劳动逻辑,企业的最终所有者便为相应财务资本方面的实质拥有者,而企业股东则在整个企业治理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整个财务会计所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股东,且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则不予以服务;主要将有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提供给财务资本所有者,并非将生态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将资金运动过程作为重点反映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当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则非反映重点;将重点核算对象划定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核算则为次。
至此,针对绩效观方面来讲,财务会计关注重点为生产力层级,而对生产关系则不太重视;偏重于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对于企业经济形态而言,其从传统形式的工业经济,开始逐渐转变为新经济;从企业经济性质来考量,其从经济人开始逐步向社会生态经济人转变,重视公正性的伦理价值及经济价值。从客观层面来看,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做出创新及调整,从原本的绩效观逐步转变为权益观。
三、会计对象自资金运动向产权价值运动的转变
在整个会计理论当中,财务会计为其重要构成,其服务对象方面往往对其具体内容具有决定性。就财务会计的具体对象而言,理论界有许多种说法,诸如“资金运动说”、“财产说”及“过程说”等,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资金运动说”。此学说认为,会计对象只有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才有运动价值。资金运动乃是整个价值运动的主要表现。基于现代企业理论而言,其不仅强调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同样对企业在契约及不契约方面的不具备性予以强调,并强调企业乃是全部利益相关者达成交易契约的相应耦合体,企业的运行过程,实质上是诸多产权交易契约予以签订及履行的过程。企业契约的平等性,是指任何签订契约的人均为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且均于企业中拥有属于自身的产权权益。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及企业绩效的实现过程,往往是一个不仅连续,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就传统财务会计来讲,其主要核算方向为经济业务方面的核算,并且将现象层级作为实现的基础,不仅对资金运动相应过程可予以有效反映,而且还可反映企业绩效,就资金运动整个过程而言,对于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内容反而不太重视。针对现代财务会计,将主要对象划定为企业产权交易,结合资金运动,便可将产权关系予以呈现,并与之归结。由于上述在产权交易契约形成之前,便已经得以开始,且结束于产权交易契约的解除之时。因此,此过程实为产权价值运动。通过有效反映及控制产权价值运动,不仅对企业责任关系能够进行有效反映,而且对权益关系同样能够进行全面反映,进而实现会计目标。
四、权益观自业主权益向综合权益的转变
企业作为一种履行并落实产权交易契约的机制,其签订流程,往往以本质层级为基础,实质为对市场中各种资源的相应使用过程,而从资本所有者角度来考量,其核心业务环节就是出资成立企业,与此同时,在企业当中,资本所有者同样也拥有属于自身的相应权益。至此,从企业财务会计具体的权益观角度而言,其同样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及完善。
针对新权益观具体内容来讲,可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
1. 广义权益论。现代企业资本不仅包括权益资本方面的内容,而且相应债务资本相关内容也被包含其中,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及人力资本等内容也在逐步纳入其中,通过对这些资本不断融合及深入创造,最终形成体现于企业自身效益中的实质价值。
2. 义务论。权益实质上是各类型资本拥有者基于企业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定的权利形式,此外,其还需要履行各个权利相对应的责任及义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能够拥有的就是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基于投资者视角而言,其所积极开展的各种资本投入行为,实质也为其履行相应义务的一种表现,在企业框架下获取额外的权益也是其权利的一种表现。因此,针对各种类型资本拥有者所具有的自身权益而言,其也需要落实及履行相应的实质责任及义务。
3. 权益依存性。针对企业所有权来讲,其往往具有状态依存性,且对企业权益状态依存性具有决定作用。掌握着企业实质所有权的相应人群,往往能够获取企业剩余效益,其所具有的权益,也就是所谓的剩余权益;而对于那些不能够掌握企业权益的人来讲,其所拥有的权益则可称之为固定权益。至此便可得知:资产减去原先投入的固定权益资本,最终便可得出剩余权益。无论是剩余权益也好,还是固定权益也罢,对其进行划分有助于了解企业在安排所有权方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固定权益相应索取者则按合同约定,从中获取自身的固定收益,此种收益若从企业方面来分析,则可称之为一种费用支出。而对于那些索取剩余收益的人而言,其最终能够获取企业的净收益部分。通过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便可促使企业在未来发展和支付所有者报酬之间进行平衡,并最终拥有更多的未来收益。
五、收益观自经营收益转向综合收益的转变
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收益观则基于资本保全原则,将资本及收益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用最终的期末资本减去原先的期初资本,最后便可获得最后的剩余资本。从收益观来讲,其还可进行细分,即分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通过会计计量可知,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于未实现的资本增值是否包含在收益当中的问题所持看法不同。按照收入费用观计量的相应收益,可以将其称作“经营收益”。而资产负债观,认为未实现的资本增值应包含于收益内。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财务会计在开展收益计量过程中,多使用收入费用观。以实际发生收入或支出的相应经济业务为基础,按照收付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据此记录的经济业务乃是可验证及客观的,并且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然而如若完全按照收入费用观对收益实施计量,则会出现如下问题:①收益反映不实。在损益表当中所能够予以反映的损益中未包含未实现的相应收益,因此,不能称为企业的全部收益。②计算收益时,收入及费用在具体的计量属性选择方面存在差别。对于收入而言,其在计量方面依据现行价格,而费用则依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如果收付业务之间时间间隔较长,且在该期间,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就可能造成收入难以有效弥补成本的状况,还会导致虚盈实亏状况。③各年度会计收益缺乏可比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会计学家主张在对会计收益进行计量时,可采用经济学家的收益观。对于那些未实现的收益,又可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资产持有收益和货币购买力收益。所谓货币购买力收益,包括现金及等价物等带来的收益;而资产持有收益,其主要是由存货等实物资产带来的收益,如果其市场价格发生改变,从中所能够获取相应收益。这两种收益可同时确认,也可以只对其中一部分收益进行确认,至此,形成收益计量模式。2007年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至此开始了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之间的逐步转换。
六、计量属性自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
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该计量模式认为,为过去用于构建资本所花费的支出对资产的价值起到决定作用。基于理论层面而言,所谓资本价值实质包含未来价值、现在价值及过去价值。自从我国于2007年实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所下降,而在相关性方面,则表现出相应递增趋势,其中,相对于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来说,会计计量属性不仅要能够反映会计控制职能,而且还要对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在财富信息方面的相应需求给予满足。相对于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来说,其相应的计量属性对于会计的决策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对会计的控制职能及反映职能予以更好实现。伴随当今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会计在具体的决策职能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所以,对于在相关性方面予以偏重的价值计量属性被较大范围地使用的同时还要对其实际运用提供相应条件支撑,以保证其可靠性不被削弱。
七、结语
在新经济时代框架下,会计环境的相应变革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特征,严重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我国会计行业如若想要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需要,则要不断创新财务会计理论,并弥补以往会计理论当中的缺失。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当今社会实际需求和经济体制的会计理论,并于实践中检验。只有不断创新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方可实现我国经济更好且更快发展,并以此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郭天罡.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
刘波.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的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经贸,2015(19).
王红娟.基于绿色会计理念的环保财务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1).
王炳荣.关于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的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
黄加才.关于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
谢红梅.刍议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4).
郑枫芸.刍议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顾庆吉.新时代下会计的发展与财务会计的创新[J].时代金融旬刊,2014(6).
仓萍萍,王奇杰.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14(8).
孙光国,徐正刚,胡波.财务会计理论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5年年会暨第十八次理论研讨会综述[J].财会通讯,2005(9).
李东梅.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