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刘文辉(教授),高 爽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
【摘要】本文选取2008 ~ 2014年为研究样本的时间区间,对研究企业会计准则(2006)在我国实施的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并依据这些代表性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给出了继续研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后果的建议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后果;文献综述一、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吸引了众多会计学学者对其实施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和评价,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较为丰富。本文选取2008 ~ 2014年期间,收录在我国CSSCI(南大核心期刊),采取实证方法研究企业会计准则(2006)在我国实施的经济后果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述评。
以往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的综述性文献,大多是站在国际趋同的角度,将以我国为研究对象和以其他国家为对象的研究进行比较和论述。本文认为,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律等体制机制方面和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上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和经济后果(姜英兵,2012)。因而,本文只选取探索新准则在我国实施现状而进行的实证研究来加以梳理和述评,以便相关机构和国内学者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新准则实施的效果,丰富相关研究,并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本文所探讨的经济后果,即自2007年开始至今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变化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等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
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旧准则下编制报表的数值变化,以及相关性、稳健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方面。
(一)双重披露的数值比较
王建刚、朱金一(2009)认为,会计数值相近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趋同的直接表现,并比较了2005 ~ 2007年沪深两市A、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双重披露的数值差异来检验与国际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还特别比较了2006年分别按新旧准则计量的数值。结果表明,从2005年起这三个指标双重披露已没有显著差异,但除深市数据有小幅波动外,2007年该差异有显著下降,说明企业会计准则(2006)执行效果较好。
刘永泽等(2012)也采用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来比较2007 ~ 2009年A股、H股上市公司双重披露的差异,研究发现,除2009年净利润出现反复外,双重披露差异逐年显著下降,证明我国新准则实施效果良好,研究将2009年净利润差异出现反复归因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与新准则实施前双重披露差异的对比,无法确定新准则的实施使该差异比准则实施前缩小了。
(二)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研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价值相关性影响的文献相对较为丰富,表1列示了其中一些研究所采用的模型、样本和取得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Ohlson(1995)的价格模型,少部分研究还以其他模型作为补充,但所取得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罗婷等(2008)将净资产分为受会计准则变动影响的部分和不受准则变动影响的部分,再将受会计准则影响的部分细分为受公允价值影响和不受公允价值影响两部分,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受准则变动影响的部分较不受准则变动影响的部分相关性提高较多,不受公允价值影响的部分较受公允价值影响的部分相关性提高较多。
陆正飞、张会丽(2009)和王鹏、陈武朝(2009)针对合并报表相关准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陆正飞、张会丽(2009)发现新准则下的合并报表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旧准则下没有;王鹏、陈武朝(2009)则指出,新准则下合并报表的编制是按照主体理论,而旧准则下合并报表的编制是依照母公司理论,实证证明前者比后者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王建新、赵君双(2010)在实证中发现,净资产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远小于净利润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这说明资产负债表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与王小力(2012)得出的结论相似。
(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通常都用到了Basu(1997)的盈余-股价回报模型,但实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具体的主要研究文献见表2。较多研究认为,企业会计准则(2006)部分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人员在对某些资产进行估算时,难以保持最谨慎的态度,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如刘斌、徐先知(2010)在应用Basu的稳健性回归模型时加入了股权性质等公司治理因素的控制变量,还利用盈余持续性模型(Ball and Shivakumar,2005)补充验证了假设。
肖翔等(2012)不仅检验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稳健性,还分别检验了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和不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确有降低稳健性的作用。此外,该研究推测,在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金融资产中,现阶段持有比例较高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稳健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并在实证中验证了该假设。
陈骏(2013)认为应计项目也是谨慎确认收益、及时确认损失的表现,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加入了应计与现金流关系模型来检验新准则实施前后稳健性的变化,但该结果与第一个模型和第三个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研究又用新旧两套会计准则下的数据进一步检验了新准则对稳健性的影响,最终发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新会计准则不会减弱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崔学刚、张宏亮(2010)检验了进行A股和H股双重报告的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后的A股报告和H股报告的盈余稳健性差异变化,通过考量盈余稳健性判断指标发现,准则实施后H股报告稳健性无显著变化,而A股报告稳健性增强并接近H股报告稳健性,从而证明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增强了A股报告的盈余稳健性,但该研究仅采用了一年实施新准则的数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
(四)对盈余管理和盈余质量的影响
刘晓华、王华(2010)利用1995 ~ 2008年的B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和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从实施新准则前后企业盈余质量的变化和B股公司在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下的盈余质量差异两个方面,研究了新准则实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准则下的盈余质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认为盈余质量的上升不仅是由于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更是因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等的不断完善。
吴克平等(2013)首先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影响,然后利用2004 ~ 2011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和拓展的琼斯模型、修正的DD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准则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对此,研究认为应该对公允价值应用做更为细致的限定。
郑伟光等(2014)引入盈余透明度(Barth,2013)的概念,研究了新准则实施的影响。依据Barth的研究,盈余透明度指股票收益对盈余及未预期盈余的解释度。该研究为了提出市场因素造成的盈余透明度的变化,分别研究了新会计准则两个重要的变化,即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和公允价值的引入对盈余透明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都增加了盈余透明度,由此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增加了会计盈余透明度。
三、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一)权益资本成本
从下页表3可见,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企业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汪祥耀、叶正虹(2011)不仅研究了新准则实施对市场整体资本成本的影响,还细化了其对三个产业、各个行业资本成本的不同影响,发现新准则的实施提升了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资本成本,该研究未采用准则刚开始执行的2007年以及受经济波动影响较严重的2008年的数据,但只选取了两年的样本,划分行业后样本量过小。
高芳、傅仁辉(2012)利用Gebhardt等(2001),Claus and Thomas(2001),Gode and Mohanram(2003)和Easton(2004)四种模型所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回归中的资本成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一种计算方法所带来的偏差。此外,研究还检验了新会计准则对以价格影响力、零报酬率代表的股票流动性和以Tobin’s Q计算的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带来的经济后果是积极的,即资本成本下降,股票流动性上升且公司价值增加。
闫华红、张明(2012)验证了盈余质量与资本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发现新准则提升了会计盈余质量,降低了企业资本成本。孙枭飞、晏超(2015)考虑到企业特质,将样本区分为会计敏感性高的企业和经济敏感性高的企业,在验证实施新准则会降低总体资本成本后,又发现降低主要来源于会计敏感性高的企业,而经济敏感性高的企业资本成本降低不明显。
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罗劲博(2014)和赵耀等(2014)得出了实施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企业资本成本的结论。其中,罗劲博(2014)研究发现,实施新准则有提升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等公司治理环境特征可以减弱这种影响,因此,国有控股企业对这种影响的调节能力更弱。赵耀等(2014)认为新准则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调控利润的空间,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因而企业资本成本上升,这是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表现。
(二)投资效率
表4是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主要研究文献。顾水彬(2013)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缓解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更有效的支持内部投资决策来提高投资效率,实施新会计准则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新准则实施后企业投资效率会有所提高。研究用Richardson(2006)模型来衡量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严重程度,通过线性回归检验实施新准则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投资并缓解投资不足。
毛新述、余德慧(2013)关注海外并购问题,认为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验证了新准则实施后海外投资的增加,并从总投资效率、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三个方面衡量了企业投资效率的变化,结果发现,新准则实施后海外投资效率有所提高,且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的减少,研究利用Biddle et al.(2009)和Chen(2011)文献中两个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基本支持了实证结果。
蔡吉甫(2013)认为,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更强且管理者更易产生自利行为,更易产生非效率投资问题,因此,需要区别产权性质来测度新准则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提高了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资效率,但对国有控股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特别是过度投资影响不显著。
(三)其他经济后果
燕玲(2014)认为新准则能通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来降低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但因为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时对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相对宽松,这一影响对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可能会不同。研究用利息支出与资本化利息之和与总债务的比来计算债务融资成本,以2002 ~ 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其假设。结果显示,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能够降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而对国有上市公司无显著影响。
娄芳等(2010)考虑到会计信息合约有效性,研究了新准则的实施对现金股利和会计盈余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突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新准则实施后,会计益与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下降,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难以带来现金流量的增加。研究还发现,相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股权集中的企业较多依据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来发放现金股利,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控股股东有转移、侵占公司资源的动机和优势。
汪健、卢太平(2013)利用2003 ~ 201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且小规模公司和民营企业下降相对较多。但研究未能给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机理,难以判定这是否是由新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披露变化所造成的。
金智(2010)利用我国2004 ~ 200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以及新准则实施对该关系的影响。研究应用Roll(1988)和DMYZ(2003)的方法衡量股价同步性,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结果发现,基于私有信息交易理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可获得的私有信息越少,该私有信息通过交易对股价的影响越小,股价同步性越高。其次,新准则要求更充分的披露和解释,降低了获取私有信息的边际收益,弱化了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对此,研究给出了企业不仅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应提高其可理解性的建议。
叶建芳等(2009)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后管理层对其确认与计量的政策选择和所持动机。研究根据2006、2007两年的数据,重点检验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和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进行确认的选择。研究发现,由于两者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收益影响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企业持有金融资产较多时,倾向于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避免对利润过大的影响,而在需要时出售该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但企业的盈余管理不仅局限于这两类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不过这种研究思路给分析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多启示。
四、启示与建议
(一)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相关性、稳健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资本市场特征中的资本成本、投资效率等是现有研究的热点,但其中细致地划分影响、总结原因的研究并不多。新的研究可以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债权人、审计师、租赁公司、税务(政府)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影响,也可以将企业按产业、行业或其他特质等进行细分,探索准则对不同产业、行业等的不同影响。
从样本选择的角度看,在会计准则的转换期内,准则执行尚不彻底,市场对转换准则的态度也会影响其行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研究所用的数据,准则真正的效果难以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选取的样本量越来越大,可以将过渡期内的数据剔除,而更多地选用2008年之后新准则已完全确立的财务报表数据。
(二)完善政策的建议
一些研究认为企业会计准则(2006)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更先进、质量更高的会计准则,但实证结果却未发现理想的实施效果,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造成的。因此,我国应不断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扩展其他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财务常识,减少非理性投资。
研究中发现,我国一些具体准则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对某些行业起到积极作用的准则可能对其他行业具有相反的作用。因此,在新准则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应对行业进行区分,或对不同特质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加细化的企业会计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Ohlson J.. Earnings,book value,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2).
Richardson S..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2).
姜英兵,严婷.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
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
王鹏,陈武朝.合并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9(5).
余波.企业规模、股权性质与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基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罗劲博.公司治理环境、准则变迁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4(3).
顾水彬.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娄芳,李玉博,原红旗.新会计准则对现金股利和会计盈余关系影响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1).
金智.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J].会计研究,20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089)
2015年
财会月刊(36期)
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