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34期)
参考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研究综述

作  者
周立军(教授),屈珠丽,王美萍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

      【摘要】2009年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披露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报告评价方法和报告评价对象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完整的报告评价框架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发现:报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内容性指标和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两部分;指标赋权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指标赋值多采用二分法、三值打分法和多量值打分法,均存在方法较为单一、科学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评价对象多针对上市企业以及传统企业,新兴行业的针对性研究不足。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对象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利益相关方说明企业经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成为全球主流商业惯例。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KPMG)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41个国家的100强企业(N100)中71%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我国国家电网发布了首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政府、资本市场、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的影响下(见表1),终于在2009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迎来了井喷式增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达到1 526份,同比增长24%,继2009年和2012年的快速增长后,再次出现高增长态势。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报告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着报告质量水平较低、决策价值有限等问题,无法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宋献中等,2007)。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有助于分析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引导企业披露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同时还帮助企业提升责任意识、加强责任管理,更好地实现披露效应(郭红彩,2014);也能使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获得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还能为政府等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披露制度提供参考。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各界对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利益相关方对自身环境的重视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需求。指标体系是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的依据,由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目前全球尚没有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维度:社会责任内容维度和信息质量特征维度。
1. 社会责任内容维度。社会责任内容指披露的范围和要素,现有研究对社会责任内容的探究基于两种视角展开。
一是从社会责任议题出发,如国际会计公司Ernst&Ernst(后经与其他会计公司多次合并,最终重组为现在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Young)从1971年开始发布的财富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包括七大类,27个小类。Abbott等(1979)借鉴上述研究得到财富500强企业年度报告的社会责任披露SID(Social Involvement Disclosure)指数,进一步探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绩效的影响。Trotman等(1981)对澳大利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测量使用了六大类指标,包括36个小类,发现规模越大、越强调长期决策、具有更高系统风险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另外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NAA(1974)、马连福等(2007)、万寿义(2011)等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是从利益相关者责任出发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国内学者大多基于该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沈洪涛,2007;宋林,2012;雷振华,2014)。另外,陈政(2007)从六个方面对我国2006年2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并指出披露存在着缺乏中立性、形式重于实质等问题。李正等(2007)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使用包含六个大类,17个小类的社会责任信息分类评价方法对我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进行了指数评分。笔者将基于社会责任内容的报告评价研究的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详见表2。

 

 

 

 

 

 

 

 

2. 信息质量特征维度。信息质量特征是对披露内容的质量和深度的描述。
宋献中等(2007)采用包含六个信息质量特征的多维度框架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评价,但该研究仅仅是描述性分析,未进行定量研究。龚明晓等(2009)综合了社会责任报告审核标准(AA1000)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内容标准——G3索引,初步构建了3R评价体系,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决策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提供可行的框架。张川等(2011)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依据,以物流企业为例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李正(2012)从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用户和用户的不同目标入手,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三个约束条件、四个首要质量特征、十一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吉利等(2013)基于对信息使用者的问卷调查构建了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Habek等(2015)在研究中将报告质量定义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类别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利益相关者、目标、长期趋势、绩效指标、市场、工作场所、环境、社区、改进措施、业务流程整合和执行摘要等12项标准,可靠性类别包括可读性、基本报告原则、数据质量、利益相关者的对话成果、反馈和独立验证等6项标准,详见表3。

 

 

 


(二)基于第三方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实践
第三方机构为报告评价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其中成果最显著的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和国内四个第三方报告评估机构提出的指标体系框架(详见表4)。GRI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推动企业或其他机构向各利益相关方公开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增强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其服务对象是各种规模、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机构。国内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报告评级机构主要有四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和商道纵横,在评级对象上RKS主要面向A股上市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企业的综合性社会责任报告,《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和商道纵横同时服务于企业及非企业组织。这些机构通过发布研究报告来揭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发展状况和阶段性特征。
GRI和国内第三方机构的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大致涵盖两类信息:报告内容指标和信息质量特征指标。框架架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将内容指标和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作为平行初级指标,如MCTi和“金蜜蜂”;第二种是将类指标作为独立评价部分,在报告内容完整的基础上界定信息质量标准,如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G3.1)、《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简称《指南》)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内容指标大致涵盖两类信息:第一类是战略、治理和利益相关方等责任管理信息;第二类是责任绩效信息,各体系均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为理论基础,从以下两种视角进行展开:一是社会责任视角,如G3.1、MCTi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二是利益相关者责任视角,如《指南》和“金蜜蜂”。信息质量特征指标如表5所示。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形成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两部分:一是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沟通和责任绩效的内容指标框架;二是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可读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的多维度质量特征指标评价框架。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方法
(一)指标赋权方法
现有研究多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见表6),但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大部分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或解释性较弱,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及针对性。

 

 

 

 

(二)指标赋值方法
1. 单一区分维度打分。国内外多数研究者采用单一区分维度赋值方法来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Ernst&Emst,1971;沈洪涛等,2006;李正,2007;马连福等,2007;雷振华,2014)。初期运用最广泛的社会责任信息赋值方法是“二分法”(Abbott等,1979;辛慧,2009;王青云等,2012),即若有对披露项目进行表述的内容,即可得1分,反之则为0分。沈洪涛等(2006)采用“三值打分法”将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划分为货币化信息、非货币化信息和无信息三种,认为货币化信息优于非货币化信息,非货币化信息优于无信息,对指标依次赋值3 ~ 1分。马连福等(2007)则是将指标信息分为不披露、披露不充分和充分披露三个类别,分别赋值1 ~ 3分。
2. 多个区分维度打分。二分法与三值打分法有两个相似的评判维度:一是强调信息量化,隐含的假设是货币化信息质量大于其他;二是强调信息的详尽程度,越详细具体的信息赋分越大。鉴于以上两类方法不够精确,缺乏有效的区分度,一些学者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评判标准,采用了多量值打分法,如五值、七值等(李诗田,2009;商道纵横,2010;RKS,2012;张正勇;2012;陶莹等;2013)。另外,针对无法量化的评价指标,一般需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如“审验声明上载明的审验程度”,按全面审验、深度审验、原则性审验、无审验程度说明依次给分(张正勇,2011)。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对象
从企业性质来看,鉴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可获得性,现有研究的评价对象多针对上市企业(沈洪涛等,2006;崔秀梅,2009;张正勇,2012;RKS,2012;蒋尧明,2014)。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尤其在证券交易所相关政策推动下,其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治理水平高于其他企业,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较高,时效性较好。
“金蜜蜂”根据组织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等五类,其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是主要的发布主体。
从行业性质来看,现有研究多按照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2001)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02),区分行业样本研究特定行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如林业(蒋启德,2010)、房地产业(周立超,2013)、采矿业(凡天兰,2013)、保险业和银行业(林正奎,2012;阳秋林,2012)等。“金蜜蜂”和MCTi均是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2001)进行行业评分及差异性分析。
另外,一些行业协会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性披露制定了规范。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家工业协会颁布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涵盖了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三个一级指标,环境保护法规、产品安全、劳动保护、公益事业、员工雇佣、社会团体与社区等六个方面的28个二级指标,以及80个三级指标的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10版)设置了环境、健康与安全、社会与经济三类主题,以环境责任为重点,涵盖了气候变化与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当地环境影响、劳动者保护、产品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风险、过程安全性与资产完整性、社区和社会、人权、商业道德和透明度、劳工实践等11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设33个三级指标。
五、结语
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根据GRI发布的G3索引来指导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其报告框架在机构披露可持续发展绩效方面的普遍适用性获得全球众多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其披露指标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但G3索引并非是一种责任业绩评价标准,它只指导企业或者组织披露正在做什么,如何披露,仅仅是对报告披露质量提出了要求,并未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和细则。另外G3索引提供的报告框架虽兼顾了从小企业到多元化的跨国公司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但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或地区,如人权方面的披露指标“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在我国并不普遍适用。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行业针对性不足。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在制造业、金融业、采掘业、电力行业等传统企业,而对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如互联网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的研究不多,针对性不强,证据不充分。
第二个方面,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在指标选取、权重赋予和指标赋值上大多采用单一区分维度赋值方法来打,且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主要参考文献
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
郭红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效应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Abbott W. F., Monsen R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3).
Trotman K. T., Bradley G. W..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1981(6).
马连福,赵颖.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3).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宋林,王建玲,姚树洁.上市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合法性视角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2(2).
雷振华.股权性质、代理成本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
陈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完善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07(8).
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张川,林玲,甘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评价[J].财会月刊,2011(5).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吉利,张正勇,毛洪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基于对信息使用者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201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服务企业CSR测度——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