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25期)
参考借鉴
三重盈余: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新模式

作  者
符 刚(博士),吴凡璐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1130)

摘  要

      【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三重盈余”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①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体,基于“三重盈余”的绩效评价模式包括对一个企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②国外的三重盈余研究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和行业发展评价,而国内的研究集中于行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③“三重盈余”绩效中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难以量化,这影响到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方法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因此,基于三重盈余架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核心是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三重盈余;社会责任;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突破领域的限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三重盈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三重盈余”概念最早由Elkington于1997年在“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中提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需要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绩效,即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因此,三重盈余也被称为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企业只有不超出这三重底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当今企业仅仅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置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使得企业无法进步,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顺应了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仅仅关注经济效益的企业逐渐改变其现有的生存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于三重盈余的相关研究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国外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自1997年“三重盈余”被首次提出后,1999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了第一个基于三重盈余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2000年发布了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称为G2指南(温素彬,2009)。GRI在2006年发布了《可持续报告指南》的最新版(简称“G3指南”)。G3指南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理念,将指标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谢良安,2009)。
G3指南在学术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的企业已开始进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披露。比如,美国物质排放清单要求排放超过一定限值的化学物质必须予以报告。
对三重盈余进行新的解读,能够提高其普遍性和适用性。将制度约束与三重盈余的三个方面看成一个“四面体”,当且仅当四个方面共同进步时才能让整个四面体实现可持续发展(Martin O’Connor, 2006)。也有学者从三维的角度对“三重盈余”进行了重新解读,把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通用方法,这种三维解读可以作为该方法的核心原则(Wynn Chi Nguyen Cam,2013)。
通过使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一个企业能够获得五类收益,即成本收益、节约营运成本、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知名度以及密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Dwyer,2005)。成功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能够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明晰,并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看到该企业计划未来在经济绩效、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改善(A. George Assaf,2012)。企业越大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开展得越多,中小企业没有很大的压力去从事这些活动,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微乎其微(Cristina  Gimenez,2012)。
虽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理论上来看是相当诱人的,但是在行业量化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可比性这两方面始终存在问题。因为每个行业都是一个需要用特定参数来表现的复杂的系统,都需要单独分析其中的个体和整个行业(Sneddon et al.,2006)。也就是说,虽然G3指南发布了很多指标,给各个公司提供了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指南,但是它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有待提高。比如,在加拿大的94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指标中,G3指标虽然被很多公司采用,却无法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Laurence Clément Roca,2011)。基于三重盈余的G3指标,虽然给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绩效评价的方式,但是要成为普遍使用的指标还存在困难。
虽然现在度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以及大量分散风险的战略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单独影响上,并没有提出一个领域的改善会对另一个领域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或者促进,或者阻碍,以及其影响程度。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比性和可量化性在应用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有学者证明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行业标准所占比重的变化对评价公司的名次几乎不会产生影响(Carlos Eduardo Durange de C. Infante,2013),但是将贝叶斯网络和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相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计分卡,就能够作为一个解决全球层面仅仅运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问题的工具。以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为例,其试用计分卡的结果表明,这种结合的计分卡可以修订为有地方特色的评价工具(L.Buys,2014),从而为以后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大多数关于三重盈余的研究不再处于初级和选择评价指标的阶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单一地研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学者越来越少,他们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性研究。有学者将三重盈余和丰田生产模式相结合,来探讨基于三重盈余的标准和可持续性发展条件下,不同的丰田生产模式设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Amy L. Bergenwall,2010)。也有学者分析加工行业之后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进行供应链评估对三重盈余绩效没有影响,但是进行供应链合作却能够改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Cristina  Gimenez,2012)。有学者针对旅馆行业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旅馆对于财务、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化对企业绩效具有重大的影响(A. George Assaf,2012)。
国外的研究已经进入如何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普适性阶段,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三重盈余在各个行业的适用性和特定性,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研究。如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够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进行相应补充(Stefan Gold,2011);K. Devika(2014)等学者则以玻璃行业为例,分析如何设计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供应链网络。有的学者则研究了企业的活动可能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如Cristina Gimenez(2012)利用企业内外部活动来分析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
三、国内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相较于国外对于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不多。
当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中,全球报告倡议是最合理并且易于执行的全球报告(温素彬,2009)。日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报告模式必然会向全球报告倡议发展,我国企业必须看清眼前的形势,摆脱竞争劣势,更新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彭海珍等,2003)。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生态经济实体。生态环境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方拥军,2010)。随着经济逐步全球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已然成为重要指标。三重盈余评价模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准确反映了现代企业的本质(宋荆、顾平、席娜,2006)。三重底线意识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做出报告,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不断增加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愿意不断地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赢关系。
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应向构建“三重盈余”和谐绩效评价体系的方向发展(赵喜仓、周曼,2007)。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已有的研究为基础,三重盈余评价模型应不断创新。就当前我国国情而言,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G3指南中理性选择适合我国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企业“三重底线”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重底线”指标(谢良安,2009)。
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由静态绩效评价、静态平衡性评价、动态协调性评价所构成的结合了静态绩效和动态绩效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温素彬、薛恒,2005)。“三重盈余”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框架,用以衡量和评价与企业经济因素表现相对应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赵佳荣,2010)。以“三重盈余”框架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绩效模式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宋荆、顾平、席娜,2006)。虽然“三重盈余”评价模型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关系,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此评价方法难以操作(麻晓艳,2007)。如果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指标与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相结合,使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相关因素成为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模式。该模式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了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结合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企业综合业绩的度量与考核(林则毅、于悦,2008),让三重盈余评价模式能够更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已有“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和改进,我国学者开始研究针对不同行业的绩效评价模型。赵佳荣(2010)构建了用于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并且以湖南省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李永臣、何军石(2012)则分析了当前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三重绩效”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
不难看出,三重盈余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企业效益必须从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经济层面推广到社会和环境层面,不仅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成本,而且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赵佳荣,2010)。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同时,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对不同行业构建“三重盈余”评价模式,特别是资源型的行业,运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来评价企业绩效更是当务之急。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运用于实践,并逐步展开将三重盈余与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意欲推动我国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发展。
四、述评
全球报告倡议的目标是编制一套可信并可靠、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可供任何组织使用,以便组织能够像会计准则一样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内容(温素彬,200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离它最初设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前述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学者近年来都着重于不断提高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或者更具体地研究影响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
而国内学者对于三重盈余的纯理论研究逐年减少,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来改进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从林泽毅(2008)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新之处,其尝试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之后的学者更注重基于行业和我国国情的研究,旨在不断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我国的可操作性。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这两方面难以量化,难以制定统一标准。特别是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甚至各个地区,虽然已经研究设计出生态经济模型,但是并没有解决各个指标的设定问题(Stefan Baumgaritner & Martin F. Quaas,2010)。由于各方面原因,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在国内和国外都是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针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必然会加快其进展,或许未来可以从新的分析视角展开研究。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环境、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基于三重盈余架构的绩效评价模式既适用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又适用于中观的行业绩效评价,也适用于微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Mary Mahoney, Jenny-Lynn Potter. Integrating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into the triple bottom line concep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24).
Jenny Pope, David Annandale, Angus Morrison-Saunders.Conceptualising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24).
Wynn Chi Nguyen Cam. Fostering interconnectivity dimension of low-carbon cities:The triple bottom line re-interpretation[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
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0(12).
宋荆,顾平,席娜利.企业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
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
谢良安.基于社会责任报告的“三重底线”指标研究[J].财政监督,2009(10).
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会计研究,2005(4).
林则毅,于悦.“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 BSC评价体系改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麻晓艳.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J].商业时代,2007(10).
温素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6).
温素彬.绩效立方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0(7).
刘振,张广琦,杨俊.基于SCSR的社会企业成长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7).
李永臣,何军石.基于“三重盈余”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2(9).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三重盈余架构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编号:13XJC6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