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安鸿辰1,黄逸珺1(副教授),昌萌萌2
【作者单位】
(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
【摘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研究热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服务性研究、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控等理论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发掘国内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然后基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风险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业务模式
2001年下半年,深发展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活融资业务”,年底授信余额达20亿元人民币。随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再到全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至今日,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3个春秋,国内学者在该领域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运营模式、风险控制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均有过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王林雁(2011)以供应链金融发展脉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概述、融资方案以及技术支持等,但所论述的不同类型、层次以及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均是孤立的,缺乏关联论证,没有体现研究成果演进的历史形态。王婷睿等(2012)从资金成本率和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中资金流的优化影响,并以此为最终着落对国外研究进行综述,但其研究成果仅限于局部性综述,对供应链金融的全貌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辛玉红、李小莉(2013)在梳理国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内在机理及社会价值、业务模式演进、技术支撑、实践研究等五个维度系统评价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其框架构建比较全面,但内容上没有展现概念内涵研究、该领域参与要素的社会化价值及业务模式发展现状。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文献综述多以国外综述为主,缺乏对本土化研究成果的重视,以及在此基础对该领域的未来趋势的展望,这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深入进行。因此,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性考量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梳理出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才能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王光石、马宁、李学伟(2005)最早对此进行探讨,在物流金融的基础上延伸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即在供应链中,银行提供的是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供应链信息、企业对账、企业清账等。
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真正界定则始于2007年,胡跃飞(2007)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指出: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闫俊宏、许祥泰(2007)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徐学锋、夏建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可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控
纵观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自罗齐、朱道立等(2002)提出融通仓模式,到邹小芃、唐元琦(2004)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再到胡跃飞(2007)界定并阐述供应链金融,直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的深化,其研究内容已然突破了仅从物流金融、银行业务发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进而向更深远的层面发展。
综合近十年的文献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供应链金融服务性研究、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1. 供应链金融服务性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服务性融资,胡跃飞(2007)认为其参与者包括:供应链主体(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随后第三方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息系统开发商和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政府等也被引入其中。交通银行(2008)借助物流和保险平台控制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并推出“1+N”供应链金融模式,杨林(2013)论证了在核心企业信用偏弱的情况下引入信用保险的可行性;荷兰银行(2006)开发出MaxTrad信息系统,并在系统中融入供应链金融模型,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为客户提供了缩短变现周期、获取实时信息及降低纸质文件传递的网络工具;深发展(2009)首次设计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商品统一编码”,并完成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直联对接,开创供应链金融与物流数据实时交互的全新时代,也为供应链金融从信贷表象向专业服务深化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基础;姜燕宁等(2011)将政府视为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调控者和金融秩序维护者,并论述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宋洪林(2012)将产业集群企业嵌入到供应链金融中,拓展供应链金融视角,强化联合行动效应。
由此可知,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政府机构,通过各方协调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价值。对于核心企业,可以防止资金流的断裂,优化财务结构,巩固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供应链竞争能力;对于上下游企业,利于提高资信水平和谈判地位,便于进行短期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问题,扩大采购和销售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客户资源,改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利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步入差异化、专业化竞争之路;对于物流企业,可以争取客户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政府而言,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维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根据经合组织标准,企业负债占GDP比重超过90%就很危险,而2000年上市公司负债占比超过40%,现在已经达到65%,且还在继续上升。供应链金融完全可以将多负债的情况,以不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在整条供应链中快速流转,从而减少负债。
2. 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尽管国内供应链金融仍然处于“以资产取人”的传统银行信贷层面,尚未充分发挥供应链本身蕴含的商流价值的外延空间,但国内学者仍在银行传统的抵质押业务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融资需求推出几种典型的金融服务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见表1。
结合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归纳为四类模式:①订单融资模式: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贷款业务;②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借款人以自有应收账款的价值作为融资担保,取得银行借款的业务;③存货类融资模式:企业将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取得借款的业务;④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卖方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由银行控制提货权,采用银行承兑汇票形式的金融业务。
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大量出现,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出现了问题,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供应链的中断或者延滞,进而使预期营运收益下降而出现的风险。
在国内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风险进行分类。郭清马(2010)、钟山川(2012)等按照供应链参与主体进行分类,将风险分为四类,分别为:核心企业道德风险、物流企业渎职风险、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参与主体的操作风险。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则依据业务及合约的设计过程,对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库存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等三种业务模式的风险进行重点阐述。杨晏忠(2007)、高能斌(2008)等还考虑了风险的外部环境,将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含自然环境、政策、市场以及信息传递过程等不可控因素引起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则包含供应链参与主体的风险、业务组合风险、“委托代理”存在的风险等可控风险。
以上都是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性总结,而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量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管控上,风险管控量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见表2。
风险管理一般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四个阶段,上述风险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与风险衡量上。关于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上的相关研究仍然欠缺,这是供应链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研究
1.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线上供应链金融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信息化服务的不断提升,国内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黄丹(2012)提出线上供应链金融也叫作电子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苏晓雯(2012)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杨雪娇(2013)提出电子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手段,将供应链上中心点企业,即核心企业和其上游供应商企业、下游经销商企业及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商品、资金、信息等集成于同一个系统内进行反应,让所有系统的使用者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可以获得最大化的信息,为系统用户提供决策所需依据,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于该电子化系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数据审核,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的融资服务业务。何娟、沈迎红(2012)更是提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云仓”的概念,即在融通仓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借助云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通过专业化、信息化的超强服务功能一体化的“云交易”服务形式,将“云市场”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金融机构等所有节点在“云平台”直接对接,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商业网络集群的集成式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依赖于互联网、电商平台、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结合的电子化系统,实现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一体化整合,从而促进供应链的协同发展与价值最优化的业务,如下图所示。
2. 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中指出,银行主要面临着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和声誉风险)。针对虚拟运营的特性和线上交易的特点,在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中除信用风险外,其操作风险显得尤其值得关注。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的违约、债务人信用等级或履约能力发生变化对债权人造成的风险,是现阶段我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孙维贤(2013)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来源、监管难点以及征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问题,提出建立征信系统,以协助监管、增强信用担保的方式来有效避免信用风险。汪鑫(2014)采用熵权系数法和灰色综合评价的方法来确定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大小,在建立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指标时,弱化了对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指标及运营状况的考核,转而增大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状况的考核权重,研究表明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更加有效的依靠核心企业的强大实力来获得融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根据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定义,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设计不合理、人员疏忽、系统缺陷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冯懃、吴崇(2012)利用图形与统计相结合的贝叶斯网络来度量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以提高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防控能力。黄丹(2013)分别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商务交易、在线融资交易、在线支付交易以及物流交易四个阶段的操作风险来进行风险识别和建立评价指标,并提出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评估模型,为各个交易阶段操作风险的管控提供依据。郭菊娥、史金召(2014)分别从“电子仓单融资”和“电子订单融资”两个业务角度探讨了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点,并提出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贷款审批环节以及第三方物流的电子仓单背书转让环节,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建立严格的权限管控制度。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可以节约供应链交易成本,有效解决节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风险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线上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的瓶颈。目前,在学术界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供应链金融进行的“共性”+“个性”的研究模式,在研究内容及方向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
四、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性、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供应链金融业界的实践发展仍远超前于学术研究,尤其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在成为实践趋势。
鉴于此,本文针对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做以下展望:首先,密切关注实践需求,强化“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及时了解业界动态,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问题的解决;其次,在风险管控方面,特别是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方面,仍应着力于信用风险,推动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把握信息化发展脉络,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方面,理论研究水平仍然不足,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风险管控方式应该成为学界研究重点;最后,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国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较国内都更为深入,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有利于在该领域更好的提升国内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李向文,冯茹梅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王林雁.国外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6).
王婷睿,兰庆高.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国外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6).
辛玉红,李小莉.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综述[J].武汉金融,2013(4).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闫俊宏,许祥秦.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 上海金融,2007(2).
徐学锋,夏建新. 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上海金融,2010(3).
杨林.关于在供应链金融中引入信用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贸易,2013(10).
姜燕宁,郝书池,滕丽等.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和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6).
宋洪林.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研究[J].华北金融,2012(1).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
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
李毅学,徐渝,王非.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外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
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存货质钾融资业务演化过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室.物流金融创新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C].北京:2009年第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
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叶友等.供应链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