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24 期
总第 676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  者
李文新(教授) 王德发(教授)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68)

摘  要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际,建立了“一个中心 三个课堂”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并就三个课堂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   会计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2010年以来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律师培养计划”及“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 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探索校企(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极大地推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卓越计划”的指引下,“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也蓬勃展开。由于教育部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尚未正式启动,各高校目前都处于探索实践过程中,因此关于“卓越会计师”的内涵,学界尚无规范的定义。本文认为,卓越会计师应是掌握扎实会计金融税法等专业理论基础,精通会计实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结合所在院校“会计创新实验班”的实践,就会计课堂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旨在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统一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以实现高素质会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基本架构
本文所指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 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企业(事务所)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第一课堂。第一课堂即计划内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主战场。应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原则,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及传统考核形式导致的知识衔接困难、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和能力等问题。
(1)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如增设企业家素质、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经济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视野;精心选定教材和教辅材料,如《审计》、《税法》等课程选择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作为教辅教材,从而更好地体现卓越会计师培养注重实践力、考证力和科研力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课程组之间及课程组内部老师的沟通交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
(2)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及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管理会计》的定价决策部分,创设外商低价订货情景,让学生分别充当总经理、营销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及财务部门经理,从成本(完全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收益(总收入、总收益、边际收益)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生产能力及订货条件下是否接受特殊订货。在针锋相对的激辩中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才是最优决策,从而自觉摒弃狭隘的部门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
在《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部分,鉴于传统教材中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仅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笔者通过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车辆和通讯工具管理中GPS作业成本法的成功案例,说明作业成本法在销售、后勤管理等非生产过程的费用控制中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2. 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传统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注重实践方法传授忽略创新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质量低下、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难以监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一是增加会计模拟实习、商务统计等实践教学课时,增开SPSS等统计软件应用、EVIEWS软件应用等实践课程。二是在课程设计环节,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将实习教学分为认识实习1、认识实习2、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认识实习1安排在第4学期,旨在熟悉会计核算基本业务及财务软件操作,以实验室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认识实习2安排在第6学期,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数据资料的收集查阅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内容可以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登录相关网站下载第一手真实数据并进行原创性分析论证,任何抄袭行为都视为作弊。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依托学院的经济管理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来的分散实习改为ERP沙盘模拟,通过不同学生担当企业的CEO、CFO、CMO、CPO等不同角色进行全真模拟,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和就业基地进行岗前实训,以熟悉财会工作流程,为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论文指导和写作方式。一是实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导师一贯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选题一贯制”改革。学年论文主要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研读和综合归纳能力,要求学生结合选题方向,完成不少于5 000字的文献综述,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研究基础。在一年多的密切接触中,老师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论文和实习指导,观察并从中发现好苗子培育优秀毕业论文。二是引入论文写作和实习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学院从合作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特聘教授,提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全程参与实习和论文的指导。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真题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
3. 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计划内教学的重要补充,不断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计划外教学活动,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科研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①邀请实业界高端财会人士及本校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教师主讲,内容涉及会计理论前沿、会计实务热点难点聚焦、会计职称及CPA考试辅导等方面,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兴趣方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考证能力。②组织学生科技论坛,每期由学生选择若干感兴趣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主题,由学生分工主持、主讲和总结,其余同学参与讨论或辩论,老师作为嘉宾点评,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思辨能力。③组织高年级学生寒暑假赴合作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熟悉会计和审计业务流程,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④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创业指导和课外竞赛活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多层次立体课堂体系建设中应深入探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如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视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发展,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忽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必须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立足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2.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如何变模拟实习为全真实习。以手工模拟实习和财务软件操作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会计核算主体的虚拟性,从而会计实务操作所需的数据资料不真实,学生的校内实践始终处于模拟演练状态,缺乏真枪实弹的会计岗位角色意识,即便近几年普遍采用的ERP电子沙盘模拟实习也无法根本改变这一局面。鉴于此,加快财务会计实验室建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学校合作共建校内财务会计全真实习平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所在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财会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计算机等软硬件设备、配备大部分师资,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部分导师及实习机会,利用合作企业(同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提供真实的会计核算原始数据进行实务操作,使学生足不出校门就能体验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这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如何进一步完善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激励。第三课堂的计划外实践教学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松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今后的改革和研究重点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丰富和拓展第三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实现方式,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和横向拓展;二是如何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将原来不定期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论坛等活动常态化,通过引入第三课堂学分制管理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张弛有度的第三课堂课程体系。
4. 三个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进一步衔接整合。一方面应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的阶梯式提升和涟漪式扩散模式将第一课堂的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拓展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应研究如何将第二、三课堂实习实践中获取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高度,或利用理论知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案例的形式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5. 三个课堂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协调与共享。三个课堂在教学资源的占有使用方面既有协同共享、也有矛盾冲突。协调好矛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第一、二课堂学时的分配、学生对课内课余学习时间的分配及教师资源的相对稀缺上。
基于卓越会计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应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学生方面,应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在保证计划内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第三课堂活动,防止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面,可以是教师资源的共享,校内理论教学的老师同时担任实践实习导师、论文导师及学科竞赛导师等,企业、事务所导师同时兼任理论课讲师等;也可以是第二、三课堂实践实习基地的共享,资源共享方式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内拓展到课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将科研课题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形式实现三个课堂的融合。
【注】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经管类专业财会实验教学平台”(批准建设年度:201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改革模式研究”(编号:S2012278)、湖北工业大学校企合作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建筑施工行业企业文化培训的多层次教学模式研究”(编号:HG2012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涂冰艳,廖康礼,蔡报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月刊,2012;11
2. 许云鹏,高旋,陈思荣.黑龙江省卓越会计师培养统筹与衔接的方案设计——“高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模式.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1
3. 刘群.会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与终端评价机制研究.财会月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