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663 期
【作 者】
李永鹏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一种会计计量方式,其会计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资产减值会计建立的基础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会计理念的不同导致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负债观在某些方面是分离的。所以有必要将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统一。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应当将资产减值会计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之上,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期末价值,并将其计量的差额应当记入“资本公积——资产重估”当中,即直接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 资产负债观 相关性
一、引言
资产减值会计是建立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Conservation)基础上的一种会计行为,它的理念是宁愿低估资产、收入也不愿高估资产、收入,宁愿高估负债、支出也不愿低估负债、支出。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结果的处理,IASB与FASB存在差异:IASB允许提取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资产价值回升时在提取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而FASB则不允许提取的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转回,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
我国在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显然采用了FASB的观点,其规定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中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允许转回,而在存货等流动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资产升值时,可以在提取的范围内予以转回。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结果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直接记入利润表,所以如果允许转回的话,就会给予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罗进辉等(2010)对2004 ~ 2008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前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平滑利润、避免亏损等盈余管理的动机。谭燕(2008)对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转回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规则的规制的确约束了利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行为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张然、陆正飞和叶康涛(2007),顾振伟和欧阳令南(2008)的研究也支撑了上述观点。这也是我国规定长期资产提取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理论支撑。站在监管层的角度看,从原有会计准则允许所有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到新会计准则只允许流动资产中提取的减值准备允许转回,就是为了减少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一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的目的是反映真实性,要求通过动态计量达到真实反映,实现真实资产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资产减值会计是公允价值的减效应,从纯粹会计意义来看,资产减值会计与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公允价值会计理念是相悖的。
本文试图就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资产负债观的分离与耦合进行研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基于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观的视角下,长期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是否合理?②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式是否属于公允价值会计的范畴,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③在资产负债观的视角下,资产减值会计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怎样的会计处理设计才能减少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
二、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分离和耦合
1. 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的分离。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当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资产的期末价值高于资产的期末的公允价值减去相应的处置费用和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时,表明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这时按照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就要按照两者的差额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记入资产减值损失和利润表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流动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资产减值回升时可以在原有的提取范围内予以转回,而对长期资产提取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以后期间不允许转回。要注意的是,这里涉及的流动资产是指存货等这一类的流动资产,而金融资产中的流动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
按照FASB的观点,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交易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价格。公允价值具有的相关性更强。而是否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也就是对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减去相应处置费用和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确定。FASB公布的157号公告中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盯市”方法,如果资产或者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其市场价格就为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者负债,但是存在同类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应当以调整后的市场价格为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如果前两者都不存在,则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此种模式称为“盯模”。资产减值准备判断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减去相应处置费用,就是公允价值估计技术的第一层估计,即市价,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确定就是公允价值估计技术的第三层估计。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基础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但它们又是分离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不同。公允价值会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本文只讨论资产的公允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是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反映。从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看,它代表了公司管理层对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预期,如果这种预期的经济流入的计量是准确且可靠的,那就真实反映了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从会计的角度看,公允价值体现了IASB和FASB一直所追求的会计信息应当更具有相关性的特点。IASB一直倾向于财务会计报告从过去的收入费用观转到资产负债观。因此IASB力图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从金融工具向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生物性资产等进行拓展。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出发点是为了契合会计所强调的谨慎性原则,它强调现在而不是未来,只确认减项行为不确认增项行为。
(2)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不同。一般情况下,资产的期末价值应当与资产的真实价值一致,所以当资产的初始计量低于或者高于资产的期末价值时,应当对初始计量进行调整。初始计量与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一般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利得记入利润表中。但是金融资产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而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除了流动资产可以在以后资产价值回升时予以转回外,长期资产当中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当资产的历史成本高于资产期末的可回收金额时,其差额记入资产减值损失,即记入利润表中。可见单从资产价值下降的角度看,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处理效果是一样的,对企业的损益影响的效果一致。比如某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万元,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为8万元,假定处置资产不需要相关费用。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下,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为2万元;在资产减值计量模式下,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也为2万元,它们对企业的损益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所以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的情况下,可以把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看成是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单向行为,即只记资产减值不记资产增值。
(3)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的数额存在差异。公允价值会计的理念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等于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资产减值会计的理念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等于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这里的可回收金额应当等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高者。
可回收金额的确定的核心其实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当期末资产的市价很容易获得时,并且不存在资产处置费用时,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其实就等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当期末资产的市价难以获得,又不存在同类或者相类似的资产时,就要采用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即输入参数估价。此时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估计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参数问题:第一,未来净现金流量的估计;第二,无风险折现率的估计;第三,未来现金流量可能变动的预期。
从理论上讲,如果在信息完全充分的情况下,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等于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无论期望现值法还是传统现值法,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般都存在偏差,所以使用现值法估计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般不等于用市价获取的公允价值。
比如一项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是20万元,假定此项资产的市价为18万元,资产的处置费用为1万元,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测算为16万元,而按照资产减值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应当为17万元,所以要计提3万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期末资产的价值应当为18万元,这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万元。当资产的市价不可获得也没有相同或者相类似的资产时,资产的期末价值按照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此时资产的公允价值等于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由此可见,判断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是否一致,取决于采用何种公允价值的估计技术,它们之间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2. 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的耦合。
(1)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前面已经论述,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就是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确定,而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确定的核心是资产公允价值的判定(毛新述和戴德明,2011)。无论是公允价值减去资产处置费用还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其实质就是利用不同的估计方法来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只不过资产减值会计是只记资产减计(Asst Write-Down)的一种单向行为。资产减值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资产未来收益下降的判断,其目的是为了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资产减值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的一个特例。(2)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处理的耦合。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模式下,当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不一致时,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至资产的公允价值,其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本公积,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变动是记入权益还是损益存在着矛盾。本文认为,无论IASB还是FASB都支持会计准则应当趋向于资产负债观,也就是体现一个企业的最终受益应当是资产的增值,并最终体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所以应当将公允价值变动结果记入资本公积而不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具体而言,流动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资产的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但只能在原来提取的范围内予以转回。
对于长期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规定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本文认为这不符合公允价值的会计原则,也不符合资产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由过去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并且这种经济总流入应当能够可靠计量。既然资产价值准备代表资产的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降低的预期,那么当资产市场价值回升时,代表企业的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的增加,所以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资产减值会计与资产负债观的分离和耦合
资产负债观是与收入费用观相对应的一种计量会计收益的观点,它认为会计的收益应当是基于资产和负债期初和期末的差额的变动。企业本期的收益等于期末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加上对所有者的利润分配再减去所有者新增加的投资。可见资产负债观只关注用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来计算本期所有者的收益,从而避免了收入费用观里的各种人为的摊销和预提费用。在资产负债观下所有涉及资产和负债变动的要素都应当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而不论其是否已经实现,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实现的收益应当是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差额扣除资本投入和利润分配的漏出。这种计算出来的收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真正财富。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主要关心的应当是股东财富的保值和增值,而资产负债观恰恰契合了投资者的需求。
资产负债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解交易和事项实质的方法,旨在用一种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最习惯的方式在财务报表中反映该类交易和事项的结果(李勇、左连凯和刘亭立,2005)。资产减值会计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会计理念,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当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时,表明资产的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下降(尽管这种收益还没有实现),所以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但是对长期资产而言,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允许转回,当资产的价值回升时,按照资产负债观的理论,表明资产的预期未来利益流入的增长,因此也应当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见正是因为资产减值资产减计的单向行为,导致资产减值会计并没有完全体现资产负债观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甚至是分离的。比如企业2007年购入一项固定资产,期初成本为10万元,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是5年,按照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使用2年后其市场价值为5万元,3年后市场价值为7万元。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9年的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万减去提取的折旧4万元为6万元,由于市场价值为5万元,所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万元。2010年资产的账面价值为4万,由于市场价值为7万,在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情况下,不做会计处理。如果按照资产负债观,2010年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上升到7万元,表明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得到恢复,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与市场价值一致,应当做会计处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万元。
另外,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记入资产减值损失最终计入利润表,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的宗旨。资产发生了减值表明所有者拥有的净资产降低,并不代表企业的收益就减少,它实际上是资产重估的结果,所以应当记入“资本公积——资产重估”科目中,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同样的道理当资产的市场账面价值回升时,也应当把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到市场价值,同时转回已经累计的“资本公积——资产重估”。
四、结语
我国会计准则现在还主要侧重于收入费用观,这是由我国的会计环境所决定的(李勇和左连凯,2005),收入费用观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按照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则,会产生大量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中,这明显不符合资产负债观所倡导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也与我国会计准则力图推行的公允价值计量背道而驰。因此我国现在实行的资产减值会计要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目标。
资产减值会计应当建立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之上,以提供会计的相关性为主要目标。因此资产减值会计不应只是资产减计的单向行为,而应当是双向的行为。
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有分离也有耦合,但是它们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所以资产减值会计应当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协调,在资产的市场价值回升时也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不但符合资产负债观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12
2. 陈丽花,黄寿昌,杨雄胜.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市场效应检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试行一年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5
3. 谭燕.资产减值准备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8;11
4. 毛新述,戴德明.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会计研究,2011;4
5. 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