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524 期
【作 者】
邱奇彦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摘 要】
【摘要】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规范的本原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内部控制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偏离本原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以期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成本 管理控制
一、内部控制规范本原的界定
自企业机制取代市场机制解决了交易成本问题后,代理(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托代理和董事会以下管理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
试图在管理控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在审计界正式提出内部控制概念之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内部控制思想已经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管理控制、行为控制手段在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中都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砚、杨雄胜,2007)。在内部控制的不同阶段,管理控制方法表现不同:在内部控制牵制阶段,方法表现为职务分离、账项核对等;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方法表现为会计控制、行政控制;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方法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组织结构评价等;在整体框架阶段,方法表现为设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外部化等;在风险管理阶段,方法表现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实际上,其目的都是试图解决代理成本问题。而这种代理成本的减少又是以一种形式更高级的内部控制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实际上,在内部控制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成本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马克思较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在簿记这种职能上,一方面耗费劳动力,另一方面耗费劳动资料。”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成本随之增加。制度成本是指会计制度的设计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包括制度设计机构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发生的成本,企业会计机构在实施制度时发生的成本,企业其他部门和员工为保证会计制度设计、修订、正常运行等发生的成本(李殿富,2002)。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由于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向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拓展,内部控制成本也随之增加。在整体框架阶段,人们指出SOX法案404条款执行成本高昂,间接成本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黄京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