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 01 期
总第 427 期
总第 427 期
财会月刊(综合)
理论与探索
【作 者】
刘立峰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 450002
【摘 要】
【摘要】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的多余部分才可以确认为收益。这就是说,收益的实质是对资本保全的保障,而资本保全则是收益的前提条件。本文阐述了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内涵及缺点。
【关键词】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 实物资本保金
一、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内涵
资本保全理论的产生受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即不侵蚀资本可以消费的数额。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将收益表述为在期末与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些早期关于收益内涵的论述揭示了现代资本保全理论的思想实质。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保全概念并未得到会计学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席卷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时,这一概念才被会计学界提到基本概念的高度上来认识。会计学家逐渐将经济学的收益概念与会计学的收益概念联系起来,将经济学的财富概念与会计学的资产概念联系起来,以存在着真实收益的规范状态为前提,以所耗资产的足额补偿为条件,进行演绎推理,导出有关的会计原理,从而形成了会计学界的真实收益学派,完善了最初的资本保全理论;并使资本概念裂变为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两个新概念。然而新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一致,因为它还未能对经济活动中的一些新情况做出解析,如对物价变动造成的影响如何归属便很困难,以至于产生了是将它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计入收益表的争论,进而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别——财务资本保全观念和实物资本保全观念。其中以一般购买力来计量的财务资本保全理论又往往被单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