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9期)
学术交流
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作  者
刘建民(教授),朱茂丽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摘  要

    【摘要】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的是兼顾财务和管理的全口径内部控制。本文研究了我国2012 ~ 2015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不同性质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下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如何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积累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投资者全面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绩效;全口径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9-0009-7一、引言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三大配套指引——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的出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2012年开始,我国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至此上市公司开始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根据不同内部控制类型对合理保证控制目标实现的方式进行不同划分,具体分为致力于提升财务报告有效性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致力于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分类的目的在于:促使上市公司同时关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和整改,引导企业更加关注其经营管理的控制过程,而并不只是关注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此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还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分别对两类内部控制的具体认定标准、存在的缺陷情况以及各自整改情况予以详细披露。
设计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举措。而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将可能导致公司严重偏离各类控制目标,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从“缺陷观”(Doyle et al.,2007;Mitra et al.,2013;齐保垒等,2010)、“要素观”(张先治等,2011;刘启亮等,2013)和“目标观”(王爱群等,2015;刘浩等,2015)等多个角度衡量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少从内部控制异质性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我国特有的情境下,不同性质的内部控制缺陷究竟如何影响公司绩效?既然我国强调实施兼顾财务和管理的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那么公司是否应关注其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以及缺陷情况?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2012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本文将基于我国的内部控制政策背景,以2012 ~ 2015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研究两类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差异。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①基于我国强制披露的背景,检验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检验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政策效应,并丰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②探讨不同性质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负面影响更大,验证了我国实施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的必要性,并引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要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同时对公司经营和管理进行合理保证。本文研究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有助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全面关注内部控制缺陷情况,以优化其相关决策。
二、文献回顾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无一不是随着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而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国外学者基于美国SOX法案的颁布,直接利用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探讨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相对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质量和公司绩效(Bryan、Lillen,2005),并且该公司滞后一期的公司经营业绩和股票收益率表现更低迷(Tang、Xu,2007)。然而,相反的研究结论显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在同时考虑其他公司自身特征时,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Leenen,2008)。
国内主要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或通过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重述、财务报告审计意见、违法违规情况等迹象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若内部控制质量高,则能够降低公司内部代理成本,从而使得公司绩效有所提升(池国华,2013;叶陈刚等,2016)。张国清等(2015)以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作为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标准,基于我国2012年以前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表现出更好的财务绩效;而在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由此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以托宾Q值衡量的市场绩效得到间接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国内外研究都较少深入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的经济后果。国际上著名的债权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分类,即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内容不同,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已有相关文献以此为主要标准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的研究。
Doyle et al.(2007)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公司和账户两个层面,研究了存在不同缺陷公司与参照公司之间应计质量是否存在差异。李万福等(2014)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时,同样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治理层面和会计层面,结合COSO(2013)新的内部控制框架更加重视公司层面治理问题的背景进行研究,发现治理层面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更大的影响。此外,美国审计准则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都根据缺陷产生的成因不同,将其分为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按照缺陷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重大、重要和一般三个层次。可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深入分析不同性质内部控制缺陷有助于解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中的问题,并明确各类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具体影响。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有关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并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结论,有必要结合我国目前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一制度背景,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国家制度背景基础上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标具有特殊性,它是兼顾财务和管理的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这一政策背景为本文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本文所指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根据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控制目标实现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本文旨在分析这两类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差异,以期拓展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
一方面,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使得公司各层级委托代理问题凸显,从而降低公司绩效。内部控制建设是对公司内部各层级人员的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制度资源,可以对公司内部人员和各环节业务进行有效整合,以降低公司内部的交易成本,提高内部经营效率。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会使公司内部控制薄弱,上层委托人和下层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成本增加,各项控制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并且对代理人的约束、监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此外,公司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会使会计信息质量降低(Goh和Li,2011;Ashbaugh-Skaife et al.,2008;齐保垒等,2010),也会诱发管理层更多的盈余操纵行为(Jiambalvo,1996),直接影响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公司非效率投资越严重(李万福等,2011),从而降低公司盈利能力。陷会降低公司经营业绩。而在自愿披露背景下,公司经营业绩较好时更有意愿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以向市场传递有利于公司价值提升的消息(方红星等,2009)。在强制披露背景下,公司必须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情况,而该信息的披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内部控制缺陷意味着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和控制活动的失效,投资者会对公司做出主观判断,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后公司股价下跌,并且缺陷的具体情况及其严重程度不同会使股价出现不同的下跌幅度(Beneish et al.,2008)。同样,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意味着公司特有风险增加,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回报,公司资本成本会提高(Lambert et al.,2007;林斌等,2012;方红星等,2015),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金活动和安排,最终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由上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公司委托代理问题,并且会向公司外部传递公司运营能力较低的信号,导致公司内外部风险增加,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相对于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绩效更差。
2. 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的是兼顾财务和管理的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同时强调进行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部控制,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强制披露具体情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公司内部控制活动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发生错报,即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等相关目标的实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会计信息形成全过程,其存在重大缺陷意味着公司业务活动与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控制活动存在严重漏洞,在直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同时对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除强调财务报告目标外,还强调合规、资产安全、经营目标,并且上升至战略目标。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公司内部控制活动不能合理保证除财务报告目标之外的其他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覆盖公司除财务报告以外的其他全部经营过程,该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则表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控制环境薄弱、内部监督失效等,而这是导致公司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可见,相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广泛。而当公司同时存在两类重大缺陷时,多项运营机制失效,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协调和控制各项运营活动,这将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实现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均会显著降低公司绩效,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为严重,当同时存在两类缺陷时,负面影响最大。
四、研究设计
1. 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2012年起,我国要求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公司内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本文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性质分类信息来源于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缺陷情况的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按照内部控制缺陷所产生的严重程度不同,具体分为重大、重要和一般三个层次。《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对三者的定义表明,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有可能使公司偏离其控制目标,而前两者之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因此,本文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包括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所披露的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2. 公司绩效的度量。会计利润指标和市场价值指标是目前对公司绩效的主要衡量方式。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状况,公司市场价值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在会计利润指标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最为常见的公司绩效代理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是一个综合反映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指标,但是其会受到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从公司角度来看,非经常性损益是与公司日常经营业务没有直接联系或是具有偶然性、特殊性的交易和事项;而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非经常性损益的交易和事项会影响作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正常判断。因此,为更好地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参考刘银国等(2010)的研究成果,本文使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
3.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在选取内部控制缺陷变量和公司绩效变量之后,借鉴Leenen(2008)、刘银国等(2010)、Stoel和Muhanna(2011)等已有成果,选取公司规模、成长性、杠杆水平、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高管薪酬、行业、年份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本文具体变量定义详见表1。

 

 

 

 

 

 

 

 

 

 

 

 

 

 

为验证前述假设1和假设2,借鉴李万福等(2014)的研究模型,分别构建以下模型研究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Roe=α0+α1ICW_Dum+α2Size+α3Lev+
α4Growth+α5Equity_con+α6Equity_bal+
α7Compensation+∑βiIndustryi+∑γjYearj+ε (1)
Roe=α0+α1ICW_Dum1+α2ICW_Dum2+
α3ICW_Dum3+α4Size+α5Lev+α6Growth+
α7Equity_con+α8Equity_bal+α9Compensation+
∑βiIndustryi+∑γjYearj+ε (2)
通过模型(1)从整体角度检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2)进一步研究两种性质下内部控制缺陷分别对公司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及其两种影响间的差异。
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样本选择了2012 ~ 2015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对样本公司进行了如下整理:①由于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严格于一般上市公司,并且财务数据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剔除金融行业公司;②剔除财务状况异常的ST和∗ST公司:③剔除样本公司不足10家的行业;④剔除财务数据不全或严重缺失的样本。最后得到5144个样本数据,其中:2012年1246个,2013年1274个,2014年1289个,2015年1335个。
本文数据来源如下:①内部控制缺陷相关数据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缺陷库,该缺陷库数据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整理;②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色诺芬、锐思数据库。此外,为了减少离群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分年度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 11.0。
五、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ICW_Dum、ICW_Dum1、ICW_Dum2和ICW_Dum3的均值分别为0.033、0.010、0.018和0.005,表明研究样本中只有3.3%的样本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其中1%的样本公司仅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1.8%的样本公司仅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0.5%的样本公司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重大缺陷。由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自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情况披露较少,并且在具体披露情况中,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多于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为2.5%,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水平整体并不理想。Growth最大值为716.1%,最小值为-72.7%,说明主板上市公司之间的成长性差异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Equity_con)均值为36.6%,表明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得到了一定改善。股权制衡度(Equity_bal)是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比值,这一变量均值为52.2%,表明我国主板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较高。
2. 相关性分析。表3检验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由表3可知,ICW_Dum、ICW_Dum1、ICW_Dum2和ICW_Dum3与Roe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即无论是存在何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公司绩效均表现较差,由此初步印证了假设1。
控制变量方面,除股权制衡度以外,其他变量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公司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Equity_con)和高管薪酬(Compensation)都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而股权制衡度(Equity_bal)与公司绩效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多元回归分析。
(1)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公司绩效回归结果与分析。表4中第二列和第三列列示了当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的多元回归结果。该回归方程F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84.08,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多元回归模型调整R2为0.2622,拟合度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实证结果显示,回归模型中的ICW_Dum系数为-0.060,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即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内部控制作为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举措,其存在缺陷会使公司内部各层级代理问题凸显、内部信息沟通失效以及对外信息传递缺失,并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反映到公司的经营绩效上,即反映到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上。由此验证了本文假设1。
同时,由于本文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数据取自于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践行了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政策要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业绩表现较差。也就是说披露的缺陷信息与公司经营现状是相匹配的,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公司制度建设和运行情况,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也便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相关工作。
在其他控制变量上,公司规模、成长能力与公司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股权集中度(Equity_con)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有异于部分学者已有研究结论。
本文结果显示,对第一大股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会使第一大股东利益内化于公司利益,即实现了利益趋同效应,从而实现了公司绩效的提升。此外,本文研究结果中股权制衡度(Equity_bal)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关系,已有部分研究证明了股东制衡度可以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提高公司绩效,但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并没有显著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可能会增加股东之间的分歧而产生内耗,从而抑制公司绩效的提升。
(2)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与公司绩效回归结果与分析。表4第四列和第五列为不同性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该回归模型F值和调整R2显示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回归模型中ICW_Dum1、ICW_Dum2和ICW_Dum3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039、-0.068和-0.077,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三个变量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其中,ICW_Dum2对应系数绝对值大于ICW_Dum1对应系数绝对值。这意味着,相对于仅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仅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果验证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更加广泛,上到公司战略实现下到公司具体控制活动运行,且对公司经营管理会产生更大影响,该类型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显著降低公司绩效。
而相比之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要集中于会计信息产生和形成的相关财务活动,对公司绩效产生的显著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回归结果中ICW_Dum3对应的系数为-0.077,其绝对值大于其他两个系数的绝对值。这意味着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重大缺陷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不能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会导致公司控制环境恶化、运营控制活动失效,并且对外公布会计信息质量较差,公司运营、投资和筹资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公司绩效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由此验证了假设2。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一致。
4. 稳健性检验。总资产收益率(Roa)也是已有研究中对公司绩效的常用代理变量。为保证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对模型(1)和模型(2)中的公司绩效进行重新度量,这一指标并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在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稳健性的同时,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公司所有经营活动的影响。稳健性测试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该结果与本文研究结论相一致。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本文基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背景,验证了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绩效较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兼顾财务和管理的全口径内部控制目标,研究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公司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当同时存在两种性质的缺陷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最大。由于本文仅采用单一的会计指标对公司绩效进行衡量,可能不能全面测量公司绩效,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建议。本研究结论为丰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引导,同时验证了我国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正确执行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同时兼顾公司财务和管理状况。由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会触及公司顶层设计中的深层次问题,而不局限于公司一般业务流程中的控制问题,因此公司应加强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关注,在提供可靠财务报告的同时,为公司经营发展建立更加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效力。对于投资者而言,除关注公司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外,还应重视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两种内部控制制度类型的构建和运行情况,特别是对公司经营产生广泛影响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这些信息对投资者而言具有决策价值。对于上市公司监管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对两种内部控制的认定做出详细规范和指引,在引导上市公司真实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重点关注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后续整改情况,以此督促公司保持良好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表现。

主要参考文献:
王晶,彭博,熊焰韧,张萍,张娟.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会计信息质量——西方内部控制研究文献导读及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展望(一)[J].会计研究,2015(6).
李翔,树成琳,陈丽花,倪丹悦,毛烨文.内部控制缺陷与信息不确定性——西方内部控制研究文献导读及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展望(二)[J].会计研究,2015(7).
Mitra S., B. Jaggi,M. Hossain.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Evidence from the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2013(2).
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
王爱群,阮磊,王艺霖.基于面板数据的内控质量、产权属性与公司价值研究[J].会计研究,2015(7).
刘浩,许楠,时淑慧.内部控制的“双刃剑”作用——基于预算执行与预算松弛的研究[J].2015(12).
池国华,杨金.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效果吗?——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8).
叶陈刚,裘丽,张丽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2).
张国清,赵景文,田五星.内控质量与公司绩效:基于内部代理和信号传递视角[J].世界经济,2015(1).
李万福,林斌,刘春丽.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如何影响财务报告?——基于中国情境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4(6).
Goh B., Li D..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3).
Ashbaugh-Skaife H., D. W. Collins,W. R. Kinney J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1).
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
方红星,孙翯,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J].会计研究,2009(10).
Beneish M.,Billings M., Hodder 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l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3).
Lambert R., Leuz C., Verrecchia R..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2).
林斌,孙烨,刘瑾.内部控制、信息环境与资本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2(11).
方红星,陈作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有效应对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吗?[J].会计研究,2015(4).
刘银国,高莹,白文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