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5期)
案例分析
技术、技术资本与价值驱动:基于华为的案例分析

作  者
许秀梅(副教授)

作者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岛266109

摘  要
  【摘要】本文以杰出技术企业——华为为案例,基于新兴要素资本理论,将技术、技术资本与价值创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寻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技术的增值以转化成资本为前提。华为公司不仅重视技术成果的积累,更深谙技术与技术资本的区别,通过灵活的技术确权与交易,及时将技术转化为技术资本,并通过技术资本的多种运营方式——商品运营、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资本的增值潜力。
【关键词】技术;技术资本;价值驱动;华为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5-0068-6

一、引言
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首次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企业亦纷纷从规模扩张转向依托创新来谋求长远发展。其中,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的基础与核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所在。这些年,伴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技术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技术实力明显增强、技术种类日趋丰富、技术获取渠道也有所拓展,但其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却不太明显,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盈利波动较大,甚至出现连续性负利润。理论上,技术的价值驱动能力毋庸置疑,然而现实中,技术的价值驱动路径亟待验证。技术驱动价值需经过哪些内在环节?各驱动环节的链接关系如何?如何提升技术的价值驱动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华为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技术驱动型企业提供借鉴参考。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的价值驱动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文献大致遵循以下几种思路:一是如何生成自主技术成果,如R&D、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式研发平台、构建大众技术创新平台等;二是如何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众多学者从技术的产权确认、价格评估、交易平台建设、技术推广、科技孵化器、科技服务业发展等角度提出参考建议;三是企业的技术运作问题,诸如技术的运作模式与方式,运作中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运作中的法律问题,运作效果与贡献程度等。以上几种思路都未将技术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对其经济学本质进行深层分析,未挖掘其与要素资本的渊源。
2000年以来,一批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技术资本这块研究洼地,围绕技术资本形成、技术资本投资、技术资本财务运作、技术资本贡献等问题展开探讨,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的罗福凯(2010、2014)教授以资本的生成理论为基石,汲取经济学家索洛、萨缪尔森及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精华,从财务学视角阐释了资本的秘密以及技术与要素资本的联系与区别。其后,有关技术资本的财务运作与价值贡献的文献相继发表,如罗福凯(2013)、李治堂(2008、2009)发现相对于其他要素,现阶段技术资本的贡献份额较小,这可能与技术资本存量较低,其财务运作还未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有关。陈刚(2011)、徐璟娜(2011)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技术资本的财务运作给出了指导性建议:陈刚(2011)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融入技术资本的要素资本结构;徐璟娜(2011)从财务战略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资本发展的管理建议。学界关于技术资本的研究成果是对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研究成果的有益补充,是对技术应用实践的进一步拓展。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上述研究成果虽对技术转化与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①过于注重研究如何获得技术成果,对技术的转化以及交易活动的研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资本的研究进程;②从宏观、中观层次探讨居多,企业层面的探讨相对偏少;③对技术资本的探讨主要围绕测试贡献程度,而对于如何驱动价值探讨得较少。本文拟弥补现有不足,通过规范的探索性单一案例研究法,选取国内杰出的技术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为代表,揭示技术的价值驱动路径及模式,以期为技术的价值驱动提供全面、充实、有力的实践证据。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考虑到从实践角度揭示技术成果与价值驱动的路径属于“怎么做”层面的问题,构建实证模型进行论证可能较困难,而从案例到理论的“分析归纳”可能更加适用。作为经验研究中的重要定性方法,案例分析能够通过分析企业的实践过程,整理出一些尚未被人们关注到的新变量或现有变量间的新联系,对于构建新理论或充实现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研究主题的典型性与涉猎内容的复杂性,本文特选取单一案例研究法,理由如下:①单一案例分析在案例研究中最为常见,如Pettigrew(1990)、Yin(1994)强调案例分析一定要选取典型或极端情形下的案例才更有说服力;②单案例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技术驱动价值的内在路径,通过构建驱动框架拓展现有理论;③量化的实证研究主要用以考证已被识别的变量间的内在关系,难以解释尚未清晰界定或难以用现有理论推导的经济现象,案例分析能够弥补此不足。作为国内技术创新企业的杰出代表,华为的技术开发、积累与应用实践灵活多变且成效显著,基于此,本文选取华为作为研究对象。
2. 资料来源。
(1)访谈。为获取详尽的一手资料,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专门赴华为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华为技术研发部门的28位员工、生产部门的40位员工、财务部门的5位员工以及知识产权部门的6位员工。这些访谈对象掌握了华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运营状况与效果等方面较为全面的信息,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在访谈过程中,为凸显案例研究的优势,笔者参照传统的质性研究策略,尽可能全面地获取技术资料。为提升访谈信息的相关性、真实度与准确度,笔者向受访者承诺所获访谈资料仅用于学术论证并严格保密、尽可能匿名处理,以期得到受访者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访谈中,尽可能采用启发式谈话方式,例如“对此问题,您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另外,还注重对技术相关经济决策原因的问询,例如“当初为何选取技术方案A而非其他方案?”通过以上方式,力争对访谈中的所有问题尽可能地向外拓展,捕捉受访者所掌握的其他信息,以更好地支持本文的理论框架。
(2)公开内部讲话。由于华为并未公开上市,这给获取其经营信息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部分重要信息取自华为高层决策团队的公开内部讲话以及内部管理方面的制度性文件,包括搜集的该公司总裁任正非等人的75篇内部讲话及管理文件,剔除与研究主题无联系的19篇,剩余56篇。这56篇的时间跨度为1993 ~ 2014年,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华为的技术发展历程。讲话主题涵盖了对技术研发、专利保护、技术获取、技术商业化等各方面的意见与看法。
(3)公开二手资料。二手资料包括华为历年来对外公布的年度中文财务报告、与华为技术有关的报刊、书籍等参考资料、各信息网站及所属科技栏目等对华为经营状况的评价、华为内部报刊如 《华为的世界》、《华为研发》、《华为人》以及中国知网刊载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华为的学术探索文献。
为提高研究效度和信度,笔者将一手调研获得的企业访谈信息与内部资料整理成相关表格,进行详细的三角验证,增强了分析的可靠性。
三、案例描述
1. 华为的价值驱动理念。企业价值由当期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总现值决定。决定价值大小的因素除了当期的现金流入,更重要的是未来持续年度内的现金流入及风险。科学、合理、高效的价值管理应更注重对长期持续价值的获取。华为多年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技术至上理念,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构筑面向未来的价值增值渠道,以最大化地创造价值。这在《华为基本法》中得到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其中,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华为基本法》的第11、14和15条:华为不仅要追求规模扩张,更要注重资源的最佳配置与获利能力提升,努力使自己更强大,以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华为在持续成长目标的指导下,追求在一定利润率水平上成长的最大化,详细制定每个发展阶段应达到的合理利润区间,避免利润短视化,力争实现维持或超越行业平均利润增幅或业内主要竞争企业的利润增幅。技术创新理念体现在《华为基本法》第13条: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引力有四种,即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这四股力量之间互相作用,机会牵引着人才、人才牵引着技术、技术牵引着产品、产品牵引着更大的发展机会。华为多年的成长历程已有力地证明了正是长期坚持技术主导战略,才实现了持续多年的盈利增长。
2. 华为的技术生产活动。技术生成途径主要有自主研发与寻求技术合作。在不同的经营发展阶段,华为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合作为辅,使得自身技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每年坚持不少于年收入10%的经费及超过10000名工程师投入研发,以促进自主核心技术的生成,充分表明了华为坚持自主研发的决心。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在全球各地设立了超过20家研发中心。其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且在其他技术环节也培养出不少“窄频带、高振幅”的高技术尖端人才。可见,华为在ICT行业能有今天的瞩目成就,主要基于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战略方向,高瞻远瞩、从不退缩。
华为在重视自主研发投入的基础上,还积极与别的组织展开开放式合作,将研发项目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向领先对手、落后企业、原料供应商、专业技术研发机构公开,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意融合与碰撞,最终推动行业整体技术的进步。依照公司副总裁宋柳平的言论,华为坚信“拿来主义”基础上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总裁任正非也指出,华为会针对现有产品及营销服务体系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有目的地向创新、创业倾斜,这并非是要摒弃现有技术与管理,而是要在继承现有技术及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这需要广泛吸收其他主体的现有技术资源与产品,不断改进、推陈出新。
3. 华为的技术确权活动。华为副总裁宋柳平曾多次公开声明,华为要不断探索技术的资本化以及适应技术变化的灵活产权制度,致力于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视角来分析技术权利保护需要何种土壤。只有给予技术发明者相应的权利,才可以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华为副总裁邓涛也表示,只有尊重和保护技术产权,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正是基于管理团队对技术确权的高度重视,华为技术的高效、快速转化才得以实现。成立至今,华为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华为以1003件的专利数在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位居第一。2006年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742件,居全球第五。2008年,华为的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文件已经达到1737个,居全球第一。2010年,华为拥有世界GSM核心专利的5%、WCDMA专利的11%、LTE专利的10%。2013 ~ 2014年,华为在专利授权、PCT申请量、有效专利拥有量上都位居国内第一,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8825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专利拥有量稳居国内领先地位。
4. 华为的技术交易与获取。技术交易与获取的目的是与那些技术的权利主体达成协议,以获得授权并将其技术应用于经济目的。华为采取的技术获取方式有技术购买、支付技术许可费、员工持股等。
(1)技术购买。华为有一款全球领先产品,使该产品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通过购买国外公司的技术取得的。当时华为寻找并选择了一家超长光传送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非常领先的厂家,该公司在该技术上前期已累计投入超过7000万美元。经分析发现,该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华为最终决定购买该技术。经过技术转移、二次开发以及必要的法律手续,华为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集成开发,成功推出了嵌入关键技术的新产品,并依靠优异的性价比,在拉美最大的固定运营商的Telemar653光纤系统上实现了突破性应用。
(2)支付技术许可费。2006 年,华为开始涉足移动通信终端领域,尽管其具备自主研发核心芯片的能力,仍坚持使用实力更强的高通公司的芯片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推出全球首个USB无线数据卡。通过支付许可费,华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产业链上相关伙伴公司的技术资源,也加快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改良速度,降低了技术产品的成本。最近几年,华为支付的专利技术许可费一直在持续增加。据网易科技报道,2014年在中美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上,华为副总裁邓涛谈到华为每年要支付大约3亿美元的技术专利许可费。
(3)员工持股。对于企业内部或合作组织享有部分技术权利的员工,华为采取员工持股制完成技术获取。华为将技术发明者所拥有的技术权利按比例转化为公司股份,通过赋予不同的技术权利人一定的股权来完成内部技术交易,使技术顺利实现内部转化。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不仅持股人数众多、覆盖面广,而且占公司股本非常高的比例。2015年年报显示,华为员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超过98%,其中技术研发人员持股比例占一半以上,总裁任正非持股比例还不到2%。
此外,华为还积极尝试其他技术获取方式,如技术并购,在欧美成功并购了多家科技企业,其中不乏3COM、北电等技术领先公司。各种交易方式的交叉联合为华为提供了经营发展所需的强劲技术。
5. 华为的技术应用与价值驱动。作为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华为始终坚持以技术应用为战略主导,集中优势资源与能力开发技术产品,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实力、技术商业化能力,由此也决定了华为的技术应用以商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为战略重心与方向。具体体现在:
在产品研发方面,华为已建立相互平行、与公司长远战略匹配的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系统与技术产品中间试验系统。基于强大的研发人力团队,华为一直保持较高的新产品研发速度,平均每年都有数款新产品问世。2009年,华为在丹麦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LTE商务应用网络。2014年,华为成立ICT融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组织,发布了业务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SD-DC2、业界首创的Oceanstor融合存储、面向物联网的敏捷网关AR511、敏捷数据中心网络和敏捷分支等解决方案。
华为对商品制造环节的技术应用也颇为看重,其一贯坚持的生产管理理念是以规模化销售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构建灵活敏捷的生产平台,积极引进其他国家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与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以压缩制造成本、加快交货速度、提升生产效率与柔性。2015年,华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重点城市打造5公里实体服务中心和全覆盖的多渠道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协同,这意味着华为的IT系统要全面实现从支撑环节走向生产环节。
最近几年,华为开始重点加强新兴技术在商品销售与服务环节的应用,在全球布置数千名售前工程师,还引进了IBM公司的市场需求分析软件——$APPLEALS,它能够从八个方面衡量客户对产品的关注。依靠这款软件强大的客户分析能力,华为的销售业绩大增。可见,服务环节的技术应用也已成为华为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应对未来挑战和转型的重要途径及实现自身利润持续增长的关键。
除了以上运作途径,华为的对外技术许可以及直接销售所获收益也很可观。华为知识产权副部长闫新坦言,将不用的技术让渡给其他主体使用,获取一定的销售收入,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针对不同技术形态,华为选择了不同的运营方式。1994年,华为曾自主研发一款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利用其在同行市场中的垄断优势与国外多个代理商签订许可协议,获得可观收益。1998 ~ 2003年,华为与高通等跨国公司达成多项专利技术许可与交叉许可。华为持有大量4G通讯专利技术,这是它在与高通谈判中的重要资本,既可以换取高通公司的其他技术,也可以直接收取使用费。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许可带来的好处并规避潜在风险,华为还加入了多个国家的技术专利池,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专利的许可与交叉许可。据财新网2014年报道,这些年华为共交了约12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由此换来一年将近400亿美元的收入。
在以上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华为还积极拓展技术资本运作的新空间。这些年,华为已利用专利权和专利技术投资入股建立多个合资公司。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没法通过股权交易和增资扩股实现并购。但华为拥有并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先进的技术和杰出的技术人才,这是促成华为与其他跨国企业成功合资的重要基础。正是突出的技术实力与独特的技术吸引力,使得华为在技术投资过程中享有“决策话语权”。华为先后与西门子合资成立鼎桥科技,与松下、NEC合资成立宇梦通信科技,与海底光缆工程系统公司签署合资公司意向书切入海底光缆市场。这些合资公司的成功运营给华为带来丰厚的回报,尤其是现已更名华三通信的合资公司所创造的收益,可与任何一个哈佛案例相媲美。
四、案例讨论
1. 技术资本的形成。新兴要素资本理论认为,技术资本是技术成果经过确权、交易,投入经济过程转化而成。纵观华为的奋斗与成长史,其不仅将技术积累视为企业生命,更深知技术与技术资本的区别,对于技术资本形成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技术生成、技术确权与技术交易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华为的技术成果以华为内部自主创新为主,与其他国内外企业、高校、个人合作研发为辅,既确保了技术的原创性,又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来自其他组织的技术潜能。技术生成后,针对不同途径、不同类型的成果,华为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确权方式。对于内部技术,按照经评估的个人人力贡献、资源投入量合理确定不同主体的产权比例并及时申报专利。对于个别保密技术,华为还会制定详细的权利登记文件。技术产权清晰后,为尽快转化、投入生产,华为在与技术所有人协商、谈判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技术交易方式,获取了大量不同权利主体的技术成果。其中,利用内部员持股将华为人的内部技术权利转化为股权,利用购买、支付技术许可费或相互交叉许可的方式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利用并购方式获取财务困难但技术先进的中小科技公司的技术成果等。通过技术交易,华为将不同主体的技术权利融合并转化为自身可以利用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经历了生产过程、确权过程与交易过程,成为华为的技术资本,被其直接投入生产过程以创造价值。在长期的经营模式探索中,华为成功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成为国内现阶段兼具市场、研发方面全球竞争实力的技术企业。
2. 技术资本的财务运作。华为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目标、高起点的长远发展规划,将“商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运营成效。突出体现在:
首先,运营方式的选择综合考虑了企业的适配能力。考虑到当前的技术实力与发展现状,华为坚持以商品运营(主要是商品研发)为主,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为辅。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华为已成为国内ICT行业的领先者,也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但若与国际知名技术企业微软、谷歌、苹果的原创技术存量、销售收入、净利润以及其他各项财务指标的增长情况做对比,华为的差距仍很明显。为谨慎起见,短期内华为以商品运营为根基,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抗风险能力,适度尝试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华为除坚持重点配置研发环节的核心技术、每年都保持较高的新产品出产率之外,还重点培育商品制造与服务环节的技术实力,利用多个先进的制造技术、服务软件与平台提升制造与服务效率,挖掘价值增值潜力。尤其是服务环节,在未来将会成为华为技术商品运营的一个重要增值点。
在商品运营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华为积极尝试多种灵活的技术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方式。资产运营以技术许可(交叉许可)为主,允许多家公司使用专利,或基于互补性需要,与其他公司交叉许可,既弥补了自身的技术缺陷,又获得了可观收益,缓解了上升期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压力,但对于一些新型资产运营方式如技术质押、技术证券化、技术信托则很少涉足。在资本运营方面,华为多次以专利、非专利技术入股方式与其他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所获收益率远超商品运营与资产运营。这也验证了技术的资本运营是更为高级的一种运营方式。通常情况下,技术的三种运营方式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制造企业的技术运营通常始于商品运营,伴随企业实力提升,逐步拓展至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从盈利性与风险权衡角度来看,商品运营最优,资产运营次之,资本运营居末。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和技术实力,灵活选取并合理搭配运营方式,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提升企业价值。
3. 内在关联性分析。华为的各项技术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基于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按照资本的内在生成与运作关系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其中,技术资本的生成是基础与前提,技术资本的运营是其潜力发挥的有力保证。为获取技术资本,华为从成立之初就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创新之路,吸收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在企业内部完成了技术生成、技术确权与技术交易,疏通原创性技术资本的生成渠道。但对于某些企业而言,技术生成、技术确权与技术交易环节并非是获取技术资本的唯一路径。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直接外购、接受投资或获取其他企业已经确权的外部技术许可。获取技术资本后,企业需根据现实环境合理选择运营方式,并随环境变化进行调整,适时淘汰一些不增值的运营方式与技术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技术资本生成与后期的运营还会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渗透、融合与补充。例如,交叉性技术许可既是资产运营的一部分,又是技术生成过程的重要工序。华为的很多原创技术都是利用交叉许可获得国外一些必要专利,组合后二次创新获得的。另外,利用技术投资入股既能获得对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又能获得对方专利或其他技术的使用权。华为在选择技术入股时,更看重被投资方的技术与人才,其多次技术投资行为实现了多重财务融合。
4. 华为技术、技术资本与价值驱动模式。基于以上分析,将华为的各项技术活动按照技术 — 技术资本 — 创造价值的内在路径有序链接在一起,得到如下图所示的价值驱动模式。图中显示,华为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生成技术,然后采用公开申请专利或内部登记的方式及时确认技术产权,借助于与技术产权所有者的市场化交易(员工持股、支付技术许可费和技术交叉许可等)完成技术的资本化过程。
华为的技术资本运作以“商品运营”为支撑,并积极向“资产运营”和“资本运营”拓展,主要体现在技术销售、技术许可与技术参股投资。三种运营方式灵活搭配共同提升华为价值。反过来,技术运作也成为技术生成的重要财务支撑,如利用技术交叉许可、技术投资等,不动用货币资源即获得其他企业技术的使用权,成为技术研发的强劲后盾。
可见,作为技术主导先进企业的代表,华为不仅是致力于技术研发的专家,更是深谙技术运营的精明商家。华为的高明之处在于打通了技术创造价值的内在通道,赋予不同技术贡献者相应的技术权利,并通过市场交易将技术的潜在价值归拢在一起为己所用,尝试利用各种资本运营方式,使技术运营与技术生成形成互动,获得价值运转的多重效应,最大化地挖掘技术使用潜能。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国内杰出的技术企业——华为为典型案例,基于新兴要素资本理论,从财务视角将技术、技术资本与价值创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寻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技术的增值以转化为资本为前提,华为不仅重视技术成果的积累,更深谙技术与技术资本的区别,通过灵活的技术确权与交易,及时将技术转化为技术资本,并搭建起技术资本的多种运营方式——商品运营、资产运营与资本运营,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资本的增值潜力。
立足于国内的微观创新环境,本文结论对国内其他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创新、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要厘清技术与技术资本的区别,重视技术的确权与交易行为,疏通技术转化为资本的内在路径,力争实现技术至技术资本的高效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无使用价值、失效、过时的技术成果;其次,全面分析自身的资源基础、配置状况与可挖掘的潜能,尤其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的充盈程度,对于不同的技术资本类型或创新度不同的同一技术资本选取不同的运营方式,适时投入到自身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或间接参与到其他企业的技术运营中,充分调动每一项技术资本的潜能。

主要参考文献:
罗福凯.论技术资本:社会经济的第四种资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4(1).
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罗福凯,于江,陈肖丹.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资本测度及收益分析[J].经济管理,2013(11).
李治堂,吴贵生.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李治堂.基于互补性理论的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09(1).
陈刚.技术资本、要素资本结构与企业发展[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徐璟娜.基于技术创新的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