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36期)
教学之研究
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架构探析

作  者
刘孟晖(教授)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摘  要

  【摘要】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的财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特色主要体现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的“高级性”。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核、内层和外层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架构,以期为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特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36-0122-2一、引言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研究公司投融资、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并购重组等内容的管理类课程。相对于本科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除了在内容上要进一步扩展,还要更加突出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因此,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需要适应研究生创新型研究需求,培养研究生的财务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国内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来看,多数教材是根据本科生教学需要编写而成,在理论和研究工具方面没有深入分析,难以适应研究生教学需要。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对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了探析,以为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特色分析
作为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财务管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高级”上。按照汤谷良等(2001)、汤谷良和韩慧博(2010)对“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划分,该课程包括公司组织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价值目标理论、财务分层管理理论、财务战略理论、财务预算理论、财务控制理论、财务评价理论和财务重组理论8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划分过多强调财务视角,忽视了其他学科发展对财务管理发展的影响和渗透,如公司财务战略服从于公司整体战略,单独划分财务战略难以准确界定公司的财务战略,也存在无限扩大“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边界的嫌疑,难以真正做到“跳出财务学财务”。实际上,现代经济、管理各学科之间边界逐渐模糊,一些内容相互交叉,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课程体系。一些课程为了凸显本课程的重要性,往往把其他课程的内容强拉进来,进一步模糊了课程之间的边界。作为“财务管理”的高级课程形式,“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最核心的内容依然是公司投融资、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并购重组等方面,只不过比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更加深入。本文认为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高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研究内容的“高级性”。
(1)理论的广泛性。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不强调理论,更加注重实务操作。实际上,缺少理论支撑的学科最终会难以为继。“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广泛使用各种理论,如MM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公司契约理论、公司战略相关理论、风险理论、行为金融相关理论等,这些理论基础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内容的前沿性。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重视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则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通过追踪最新研究文献资料、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公司管理实际问题等,保证该课程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3)内容的一般性和案例的特殊性。研究生教学追求一般性规律,但也需要考虑个别案例的特殊性。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工具性不断深化的课程,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除了研究一般性规律,还要关注丰富多彩的特殊案例,并利用案例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演绎,得出一般性规律。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财务案例研究论文,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佳诠释。
2. 研究工具的“高级性”。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是对工具要求较高的课程,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数据分析工具,无论是实证研究论文,还是案例研究论文,对工具的选择也越来越规范。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研究工具的“高级性”主要体现在:
(1)研究工具的多样性。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描述统计、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技术等,涉及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多种分析技术。
(2)研究工具的复杂性。对于一些复杂的研究内容,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研究工具较为复杂,如测量公司风险的GARCH系列模型、不确定财务变量结果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同时考虑时间和截面的面板数据模型等。这些复杂的回归分析技术,有利于深刻揭示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背后的内在机理。
(3)工具和理论的融合性。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对经典理论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工具的具体运用,如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三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等,都是工具与理论的完美融合。
三、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架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包括内核、内层和外层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架构。
1. 内核。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核为营运资本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是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将公司财务管理重点转向内部资本周转管理(陆正飞等,2008),主要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对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基础,陆正飞等(2008)引入了内部财务理论,其认为营运资本管理的核心在于关注资本周转的安全与效率。然而,营运资本管理所使用的理论较多,单一财务理论难以支撑研究需要。如现金持有问题,所使用的理论包括均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等。
2. 内层。研究生“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层包括公司投资、融资和利润分配三个主要内容。其中,投资问题居于核心位置,是资金的使用问题。公司的融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利润分配则是投资产生利润(现金流)之后对投资者(股东)的回报。作为研究生课程,公司的投资、融资和利润分配不仅是知识点的传授,而且需要通过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公司投资、融资和利润分配的根源、表现形式、异常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如针对公司投资、融资和利润分配的异象可以构建更有深度的授课内容。
(1)公司的投资异象。Richardson(2006)将投资类型划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对于这样的划分,在授课过程中要指出,其主要优点是从定量视角划分了公司的投资异常行为,缺点是投资类型划分过于绝对,因为Richardson(2006)的划分并没有包含正常投资类型。
(2)公司的融资异象。融资为公司提供内外部资金来源,公司通过股权和债权融资不断扩张,但融资的增多并不一定会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如果公司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和盈利能力,却热衷于大量融资,就会造成大股东资金侵占、改变资金用途等诸多问题,从而引起过度融资。目前,关于过度融资的定量研究非常少,对过度融资内在机理和测量方法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张军等(2005)和李小军(2009)从融资来源和资金使用效率与方向两个层面对过度融资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但由于割裂了资金来源和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得到两个层面之间的具体关系。通过以上对过度融资问题的系统梳理,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3)公司的利润分配异象。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围绕股利政策的类型、影响因素、理论解释等方面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实际上,正常的现金股利兼顾公司发展与投资者回报,是一种理性派现行为,而现金股利的异常派现则体现为公司内部人利益,是一种非理性派现行为,会对公司代理成本和公司价值产生较大影响(刘孟晖、高友才,2015)。
3. 外层。近年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边界不断扩展,涉及管理学科的多个课程分支,如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战略与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并购重组等课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边界的扩展,与其说是课程内容的增加,不如说是其他相关课程的发展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涉及的课程分支界定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外层。
如“公司治理”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会重点研究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工具,更侧重于将公司治理理论运用于财务问题研究,并提出财务治理的理念和框架。同样,“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也不会重点研究公司全部战略与风险管理,而是有针对性地将战略与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财务问题研究,并提出公司的财务战略和财务风险等研究问题。由此可见,“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并非“无所不能”,不能简单替代其他相关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发展虽然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但没有改变财务管理的内核和内层体系。这些相关课程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不断完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十分重要,符合“跳出财务学财务”的课程教学要求。
因此,内核和内层依然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但外层对整个课程体系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工具来源。内核、内层和外层三个层级之间相辅相成,具有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构成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整体研究框架。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现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程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研究内容的“高级性”和研究工具的“高级性”。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内核、内层和外层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架构。其中,内核和内层依然是本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但外层对整个课程体系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工具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汤谷良,韩慧博.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