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常 媛(副教授),熊雅婷,王美玲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
【摘要】传统研究视角下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较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业务环节,而忽略了企业外部环境绩效产生的影响,难以实现对企业整体环境绩效的评价。从企业外部价值链出发,针对企业外部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客户)构建相应评价指标集合,可提高企业外部环境绩效水平,实现企业全面环境绩效管理。
【关键词】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外部价值链;工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4.3;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6-0044-4随着“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型发展模式的陆续提出,国家对工业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需求日益提升,倡导企业秉持绿色经营理念,逐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发展。为此,笔者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企业外部视角研究设计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完善现有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 “内部”环境绩效评价。目前,内部环境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火电、钢铁、煤炭、冶金及采矿等重污染工业,针对企业内部运营阶段,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和环境属性,最终构建某行业或某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王琛(2013)以火电厂为例,对企业内部生产或服务环节分别从“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和外部评价”四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从单个企业出发评价火电工业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这导致评价指标的运用范畴存在局限。杨茎、尤华(2014)以石油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以“环境经营绩效”一级评价为核心,从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产品环境友好性、废旧产品回收”等出发设计二级指标,强调环境绩效指标应具体化。陶岚(2015)以重污染企业为对象研究四个维度下的共性指标,具体包含“财务绩效维度(环境收支)、管理绩效维度(环境政策)、社会效应维度(合规性、沟通性指标)、生态效益维度(能耗、排污、循环指标)”,从企业自身(内部)的经济状况、环境管理水平、企业绿色形象等方面衡量企业现有的环境绩效水平。
2. “外部”环境绩效评价。当前,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外部环境绩效评价只是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经营中的环境绩效。例如,甄国红(2010)认为,企业应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环境影响,适当提高“环境经营指标”的比重,他提出可从外部环境信息获取的角度设计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环境信息、环境管理、外部认可、环境财务”四类一级指标,突出企业实行环境绩效外部评估的重要性。张天蔚(2012)则从独立第三方、政府环境机构的角度分析企业“原料投入、生产耗费、内部管理、环境财务”等多方面的环境业绩,构建环境绩效外部评价指标体系。上述学者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中,实际上针对的仍是个体企业内部各阶段的环境绩效状况,没有将其与外部关联企业相联系,忽略了上下游企业间环境绩效存在的相互影响,没有实现真正的“外部”环境评价。
综上所述,传统视角下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实质上围绕着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阶段而展开,往往形成单一的、个体的、局限的环境绩效评价,缺乏对整个行业价值链的认识。因此,笔者将企业外部价值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环境绩效纳入考评体系,以期对现有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做出补充和完善。
二、外部价值链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创造价值的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而根据企业增值活动的特征,价值链可分为内部价值链(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外部价值链[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客户)]。笔者认为,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环境绩效将对内部价值链的环境业绩产生协同效应,如供应链生态原料、成品环保价值、回收项目对接、营销(物流)管理等各阶段,都要求二者能够实现有效的衔接并相互作用,发挥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的积极影响。由此,基于企业外部环保资料可获取性考虑,笔者将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原则,分别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客户)环节设计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1. 上游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上游供应商在向企业提供能源、原料、设备、初级产品等系列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上游价值,而供应商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则将决定外购物资在初次利用以及最终废弃阶段能否保障最低程度的环境影响。因此,合理选择绿色供应商是企业实现外部环境绩效评价的基础。笔者经过前期调研,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①环境方面认证、奖惩情况。这能够初步判定供应商环境资质等级和外部环境表现,属于基础性评价标准。②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或规范。这将反映供应商对内部环境监管和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③供应物资(含运输、贮存、处理过程)的环保情况。这能够体现企业在“采购、运输方式、入库状态”等一系列环节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需求。④供应商财务状况。笔者选取“环保投入比率”指标评价企业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直接表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管理的财力支持;并选取“净资产收益率、盈余现金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供应商企业的盈利状况、经营效率及资金流动性等信息,通过分析其盈利质量和发展能力,评价供应商企业的持续供应能力,判断是否将其作为企业的长期合作供应方。⑤商业信用等级。反映企业间经济往来的频率,从经济盈利考虑,作为供应方的选择依据。
2. 下游销售商(客户)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具体评价指标见表2。
制造商企业通过销售产品给销售商的经济活动形成下游价值,而在营销过程中,制造商和销售商都应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主动承担污染性废旧品的回收任务,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水平。因此,制造商需要和下游销售商在环保意识、环保投入上达成共识,定期对销售商企业展开环境绩效评估工作。笔者经过调研,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①社会形象。对销售商区域内的企业社会环保形象或环境外部认可度进行基本评价,使制造商在销售产品时过销售渠道获得更好的口碑。②地理位置(目标市场)。制造商出于盈利目的,在挑选销售商时必须对分销地区的竞争环境做详尽分析,由于环保产品价格普遍偏高,而分销地区的人均购买力将对购买意愿产生直接影响。③合作关系。主要评价销售商在后期对废旧回收项目的落实,以及在环保措施上是否长期合作。④分销过程(含运输、贮存、处理过程)的环保情况。这侧重评价销售商对紧急预案配备、安全仓储、污染事故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⑤销售商财务情况。笔者选取“环保投入比率、流动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获现比率”等指标,不仅能从债权人角度分析销售商短期偿债能力,衡量企业当期支付能力,也能通过存货周转速度和销售收现情况,初步判断企业产品的销售形势,反映销售商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现有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由此评价销售方的营销能力,看其能否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三、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案例运用
以宝钢股份、青岛海尔、上海石化、景兴纸业、巨化股份等五家企业为例进行分析,涉及钢铁、电器、石化、造纸及塑料等易污染行业,且上述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都相对完善。笔者拟通过对案例企业外部价值链环境信息的整理,分析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指标是否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而调整原有的评价指标。笔者选取上述五家企业在2014年(最新)外部环境披露报告中公布的基础数据,分别站在供应商和销售商角度,将其环境绩效信息汇总如下(详见表3和表4):
表3中指标“产品损坏率(C6)、交货期延迟次数(次/年)(E2)、合同违约比率(E3)”由于属于企业内部的商业信息,故暂时难以从报表中获取,只有上海石化进行了披露,然而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些因素属于供应商选择的必备因素,是保障企业实现环保效益的前提。同时,企业供应商管理平台的完善及双方贸易与合作的频繁,会降低内部信息获取难度,这都将有利于上述评价指标的实际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指标需要保留,将能有效地服务于企业采购系统。
而“环保产品定价水平(C2)”的数据收集难度过大,且考虑到企业产品类型不同,定价水平不可比,操作性较差,故该指标将被剔除。
此外,对于“环境教育培训次数比例(B6)和获得环保标志产品比率(C3)”这两个指标,由于企业采用的披露方式有差异,导致评价指标难以定量统计,笔者认为将其调整为“是否实施环境教育培训(B6)、是否生产绿色(环保标志)产品(C3)”更适合普遍的工业企业。
表4中除地理位置(目标市场)(G)类指标外,其余指标均能从相关报告中直接获得,而且G类指标中案例企业只披露了产品(业务)涉及的经营区域,信息过于宽泛,难以定位目标市场,缺乏量化性信息。同时,销售商品(业务)性质不同,竞争环境不同,导致市场需求和购买力有差异。基于指标实用性考虑,研究剔除了该类指标,对下游销售商的评价将从四方面展开。
另外,由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知,案例企业之间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中大部分定性类指标差别不大,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财务情况(D/J)”等定量指标方面。
综上所述,当环境状况或环境管理类指标表现相近时,财务指标将成为供应商或销售商备选的主要依据,这也与实际相符,当外部环境认可一致时,企业偏向选择经营效益更好的供应方或销售方,这样才能保证更稳定的、长期的商业往来。结合表3和表4的案例企业信息分析,笔者对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见表5),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价涉及五个方面,共22个指标;销售商(客户)环境绩效评价涉及四个方面,共13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外部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客观、真实的环境绩效评价。
四、相关建议
调研发现,我国工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并不完善,部分企业虽对外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但对环境绩效披露较少,缺乏实质性环境信息。相较之,环境报告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则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但国内工业企业披露这两种报告的数量比例更低,大多是行业代表企业会发布相关文件。同时,较低的政策性约束和较高的环境管理成本,也导致国内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不高。这都将加大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执行难度,也为各行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带来困难。因此,面对企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干预,采取新政策和措施强制要求各企业进行环境报告披露,严格统一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更好地落实环境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质量而非流于形式。
主要参考文献:
王琛,陈宇,刘传庚.火电厂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4).
杨茎,尤华.石油石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J].金融经济,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