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24期)
金融与理财
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

作  者
尚 颖(副教授),孟令楠,殷湘芝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

    【摘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是刺激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1978 ~ 2014年河北省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实证模型,对河北省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但在调整农民消费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消费结构,应以提升农村金融贡献度为主、以提升农村金融效率为辅,不断推进农民消费升级。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效率;农民消费;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4-0066-6一、引言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已成为拉动河北省消费的重要力量。但从目前状况来看,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信贷约束等的限制,河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依然较低,2013年和2014年农民人均消费仅为6490元和7023元,与城镇居民的17278元和17589元相差很远。另外,农民消费结构失衡,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相差较大,2013年和2014年二者之比分别为0.46和0.48,占比最高的2006年也仅为0.62,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将会成为解除农民信贷约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等特性,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动力明显不足,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因此,如何增强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的推动作用,缓解农民的消费困境,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与消费的关系开始为学者们所关注,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消费关系的研究。Mckinnon(1973)、Shaw(1973)提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金融深化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刺激居民消费增长。谢顺利(2014)认为农村金融深化是农村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密度、效率、结构对农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毓卿等,2012);但短期来看,二者关系不明显(李小清等,2010)。胡帮勇(2013)又指出农村金融规模扩张对农民消费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但存在滞后性,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没有显著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王浩(2012)却认为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目前农村金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金融供需矛盾突出造成的。肖忠意(2015)则分析了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曾之明、岳意定(2009)等很多学者还单独对农村信贷与农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大部分结论表明农村信贷的增加有利于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Kochar(1997)、Duong et al.(2002)又进一步对信贷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信贷以生产性借贷为主。但杜文忠等(2012)通过对河北省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进行调研,指出农民生活消费信贷需求非常旺盛,并以助学贷款和住房贷款为主。潘建伟(2010)也认为生活性消费信贷较生产经营性信贷更能拉动农村消费,但生活性消费借款越多,金融机构放贷的可能性越小。当然,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影响存在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储蓄对东部地区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而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肖忠意等,2015)。
2. 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的支持路径研究。刘纯彬等(2010)认为农村金融促进农民消费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增长,二是减少农户在消费时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约束,进而合理配置消费。之后,陈东等(2013)继续归纳了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消费的两种路径,即通过消费信贷产生消费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带动农村生产、提高农民纯收入进而提高消费的间接效应。此外,Deaton(1992)还提出,信贷可以作为一种保险工具,其有利于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影响消费。
综上,以往文献由于研究时间、研究区域的不同,研究结果也表现出了差异性,而且研究多集中于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少涉及对农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分析,尤其是对于河北省地区的研究,并未在实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VEC模型等对1978 ~ 2014年间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水平及农民消费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三、指标设计与模型建立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 农民消费。关于河北省农民消费,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反映:第一,农民消费水平(AC),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来衡量,为消除异方差,取自然对数。第二,农民消费结构(SC),用农村居民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之比来衡量,其中,生产性消费选用人均生产性投入这一指标,生活性消费选用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这一指标。
2. 农村金融发展。关于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本文也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反映:第一,农村金融贡献度(FC),用农村金融存贷款总量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衡量,反映河北省农村金融存贷款业务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其中,农村金融存贷款总量包括农户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银行农业贷款、银行乡镇企业贷款、信用社贷款四项。第二,农村金融效率(FE),用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之比来衡量,即:FE=(银行农业贷款+银行乡镇企业贷款+信用社贷款)/农户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表示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效率,反映河北省农村贷款用于“三农”服务的程度。
3. 农民收入水平(AI)。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有直接的影响,为消除异方差,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并作为外生变量引入VAR模型。
4. 农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SFA)。用农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其中,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农村个人(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农村更新改造投资三项,农民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两项,同样作为外生变量引入VAR模型。
本文的数据来自《河北省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经网、国研网、国家统计局。各变量基本统计量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与研究方法
1. 模型建立。为研究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AC=λ+    β1iACt-i+    β2iSCt-i+    β3iFCt-i+
     β4iFEt-i+αAI+θSFA+ε (1)
SC=λ+    β"1iACt-i+    β"2iSCt-i+    β"3iFCt-i+
     β"4iFEt-i+α"AI+θ"SFA+ε" (2)
其中:λ、λ"为常数;β1i ~ β4i、α、θ、β"1i ~ β"4i、α"、θ"分别为各变量的弹性系数;ε、ε"为随机误差项。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使用ADF方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模型中的伪回归现象,确定单整阶数;然后,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明确河北省农民消费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并解析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继而建立VAR模型,选择合适的滞后期,考查模型的稳定性;再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各变量间是否相互影响,彼此是否可以作为其变化的预测因子;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冲击的动态变化,以及各变量的贡献度。
四、农村金融推动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Eviews 8.0软件,采用扩展的迪克—富勒检验(ADF检验)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AC、FC、FE、AI、SFA五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在1%的水平上平稳,SC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六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记为I(1)。
(二)协整检验
上述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Johansen协整检验条件,因此,以农民收入、农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外生变量,分析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四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迹统计量与最大特征值均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各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因此,仅列出如下相关协整关系式:
AC=1.2675SC+0.1521FC+0.2337FE (3)
       (7.4096)  (4.3526)   (3.4314)
将上式转换为农民消费结构与其他变量的长期关系式:
SC=0.7890AC-0.1200FC-0.1843FE (4)
       (6.3024) (-3.9883) (-3.4430)
从长期协整关系来看,河北省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农民消费结构与农民消费水平均显著正相关。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521与0.2337,表明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河北省加快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步伐,加大了农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使得农村金融贡献度不断增加,贷款机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贷存比趋于合理;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贷款可及性的增加、农民获得金融贷款的机会和渠道增多,进而促进了农民消费。另外,政府也对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给予了高度关注,引导金融资金入驻农村,并于2001年出台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指导农业银行加大对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这样农民通过贷款实现消费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尤其是自2011年7月以来,随着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农村金融机构贷存比逐步提升,农民存款意愿降低,消费动机增强。因此,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的增长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农民消费结构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为1.2675,说明农民生产性消费较生活性消费对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生产性消费更能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实力,进而为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一直以来,河北省生产性消费远低于生活性消费,1978 ~ 2014年农民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占比均值仅为0.4776。可见,鼓励和引导农民生产性消费增长至关重要,也将成为农村信贷发展的重要领域。
长期来看,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民消费结构显著负相关,弹性系数分别为-0.1200和-0.1843,说明河北省农村金融贡献度的增加、金融效率的提升,对生活性消费的支持力度更大。可见,虽然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缓解了农民的信贷约束,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民收入的有限性,使得生产性贷款风险更大,而且额度较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少、利润空间小、贷款监管机制欠缺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更愿意向农民提供风险较低的生活性贷款,贷款结构发生倾斜,进而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了负向影响。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民消费结构也表现出了显著性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每提升1%,引起农民消费结构提升0.7890%,说明随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农民越来越重视对种子、肥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消费,并希望通过对农业生产、自身创业、乡镇企业建设的投入,实现循环增收。
(三)建立VAR模型
因为变量之间存在Johansen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建立VAR模型,通过Lag Length Criteria得知,在判断滞后阶数的5种方法中,有3种均显示有1个滞后阶数,即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如表4所示:

 

 

 


通过AR Roots Gragh得知,特征根均在单位圆内且小于1,说明该VAR模型具有稳定性,具体如图1所示。
在此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就农民收入水平、农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两个外生变量对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阐述,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不再赘述。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3108;而对消费结构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弹性系数为-0.1927。这说明从短期来看,提升农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也会拉大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的差距,农民收入提升后,首先还是会选择生活性消费。此外,农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对农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弹性系数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农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投入后不能立竿见影刺激消费,短期影响不明显。
(四)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四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检验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选择了最优滞后阶数后,农民消费水平与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民消费水平与农村金融效率、农民消费水平与农民消费结构、农民消费结构与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民消费结构与农村金融效率五组对应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而这些变量间的内生关系也为VAR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说明该VAR模型的构建是合理的。
(五)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基于稳定的VAR模型,可以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以便更加清晰地刻画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影响。
1. 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对于误差冲击的反应,即在该内生变量的随机误差项(新息)上施加另一个内生变量标准差大小的外部冲击后,对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图2和图3分别为农民消费水平和农民消费结构对VAR模型变量的脉冲响应。

 

 

 

 

 

 

 

 

 

 

 

 

 

由图2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水平作为反应变量,受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均表现为1期滞后性,且始终处于正值水平,不同的是农村金融贡献度的冲击于第5期达到峰值(0.0139)后缓慢下降,直至约第40期后收敛于0,但农村金融效率的冲击于第2期达到峰值(0.0143)后迅速下降,约第10期后收敛于0。这说明总体上讲,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均表现为正向冲击,并且农村金融贡献度的影响更持久,而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虽短暂,却是高效的。这可能是因为,农村金融贡献度的冲击,不管是机构数量的增加,还是业务种类的增多,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民对金融的认识,也会增加农民与金融的接触机会,这样,农民借助金融理财、消费的需求必然增加,而且这种影响方式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而农村金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冲击则更为直接,可能是由于农村信贷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抑制了农民的借贷需求,一旦这一局面得到改善,农村金融效率得到提升,农民的信贷欲望就会被激发,信贷消费的潜力也将被释放。
因此,短期内可以通过提升农村金融效率迅速提升农民消费水平,而扩大农村金融贡献度也将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对此,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8年起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2009年财政部又印发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和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这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由图3可以看出,农民消费结构作为反应变量,受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后,也均具有1期滞后性,不同的是农村金融贡献度的冲击在第2期(-0.0023)和第3期(-0.0012)出现了短暂的负值,之后均表现为正值,而农村金融效率的冲击一直处于正值水平,在第2期达到峰值(0.011)后回落,于第10期后收敛于0。整体上看,短期内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的冲击对农民当期消费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这种冲击作用较弱,说明河北省在信贷政策逐步放宽、担保制度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农民也会慢慢考虑借助金融手段完成生产计划。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场,应对新型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等的冲击,必然会不断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加强对生产性消费信贷领域的支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农民生产性消费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在当期分别给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自身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均会迅速引起各自当期值的显著增加,其中农民消费水平曲线从第1期(0.0561)开始回落,自第6期(0.0028)后缓慢减退,一直保持正向影响;而农民消费结构虽受自身冲击更大一些,从第1期(0.0705)开始回落,但第6期(-0.0011)后逐渐显现出微弱的负向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农民固有的消费结构以及新型的消费理念有关,虽然短期冲击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性消费,但由于生活性消费一般为刚性需求,农民对生活性消费尤其是对奢侈品的欲望,会随着冲击的减弱重新增强。
在当期分别给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互相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波动趋势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民消费结构冲击的反应具有1期滞后性,并从第2期(-0.0118)开始一直表现为负向影响,且缓慢减退,直至第40期后收敛于0。这说明短期内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更多依赖的仍然是生活性消费,农民消费结构的调整会以农民整体消费水平增速的放缓为代价,且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但农民消费结构对农民消费水平冲击的反应始终为正,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正向冲击有利于农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会缩小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之间的差距。
2. 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由不同新息冲击影响的比例,反映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各新息对某一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表6为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方差分解。
从发展趋势来看,首先,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民消费结构的贡献远远大于农民消费结构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贡献,说明农村消费结构对农村消费水平的依赖度要大于农村消费水平对农村消费结构的依赖度。其次,整体上讲,农村金融发展(包括金融贡献度与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包括农民消费水平与农民消费结构)的贡献度较低,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对农民消费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再次,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贡献度较之对农民消费结构更大一些,说明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消费结构的改善却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最后,从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贡献度来看,在前10期农民消费水平自身因素的影响最大,农村金融效率因素的影响基本最低,这可能是由农村存在严重的信贷约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回流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并且农民“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水平冲击的解释力并不强。从农民消费水平、农民消费结构、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结构的贡献度来看,在前10期农民消费结构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最大,且农村金融贡献度因素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目前农村金融贡献度虽然有所提升,但供给总量依然不足,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机制不健全、业务结构单一、产品针对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对农村消费结构冲击的解释力较弱。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①Johnso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农民消费结构、农民消费水平、农村金融贡献度、农村金融效率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且相互之间均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②整体上讲,河北省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消费具有推动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0.1521与0.2337,而且脉冲响应进一步验证了农村金融的冲击会对农民消费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方差分解则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解释力在逐步提高。③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相对复杂,短期和长期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脉冲响应表明农村金融的冲击使农民消费结构响应曲线一直处于正值水平,即农村金融发展的冲击在短期内会增加农民生产性消费,但这种冲击力度较弱,且方差分解也进一步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结构的解释力度不大。而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贡献度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对农民消费结构产生了负向影响,更能拉动生活性消费。
(二)政策建议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讲,提升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要以提升农村金融贡献度为主,以提升农村金融效率为辅。从农民自身角度来讲,还应不断推进农民消费升级,主要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培养农民新型消费理念、转变农民消费方式方面做出努力。
1. 提升农村金融贡献度。提升农村金融贡献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当前,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以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性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为主,应进一步加强诸如新型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培育,但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业务的规范性、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②拓宽河北省农村金融业务范围。首先,针对性地向农民提供理财产品,尤其对于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理财需求较大,可以将其逐步发展为理财产品目标客户,满足农民理财消费需求。其次,发展信用担保业务,既可以是生活性质的,也可以是生产性质的,如与特定厂商达成协议,就农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大件商品,允许农民分期购买,银行为农民提供信用担保等。最后,积极发展各类代理结算业务,借助为农户提供贷款的便利,帮助农户办理各项业务,既可以减少银行存款的外流,减轻银行的现金压力,获得额外收益,又能够影响农户消费习惯,改变农户消费倾向。
2. 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最重要的是完善信贷体制。必须以细分河北省农村市场需求群体为前提,抓住不同农民群体的特征,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服务。对于较低收入群体,应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以保证其消费需求的顺利实现。但由于小额信贷无抵押品,造成小额信贷风险较大,因此,应逐步完善农村隐性担保体系,即农民信用体系建设。对较高收入且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可以逐步推广信用卡服务,因为农民一般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小却频繁,申请贷款的手续繁琐,所以为简化贷款流程,降低服务成本,可根据农民自身的经济条件、信用状况,为其办理不同额度的信用卡,方便农民消费。另外,应不断创新信贷投放领域,随着担保体系的逐步完善,信贷政策的逐步放开,应进一步加大生产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寻求农村金融机构获利的增长点。
3. 推进农民消费升级。实现农民消费升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增加农民收入是提升农民消费水平的前提,可以通过加大农村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民收入结构等方式来实现。②培养农民新型消费理念,可以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大厅增设介绍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书刊报纸,宣传消费信贷知识,让农民了解金融的杠杆作用,增强农民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实现其财富增值的意识。③转变农民消费方式,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余额宝、网上银行、小额网贷、网络保险等平台的推广,多方面引领农民消费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谢顺利,周翼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2014(1).
张毓卿,周才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支持效应的动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2).
李小清,温涛.金融危机下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1).
胡帮勇,张兵.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动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王浩,霍伯晓,伏晓利,董玉成.农村金融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2(9).
肖忠意.城镇化、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及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5(3).
杜文忠,温振华,李婕琼,王运会.对河北省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金融,2012(2).
肖忠意,李思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金融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
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假说与实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陈东,刘金东.农村信贷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的长期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