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24期)
金融与理财
我国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作  者
魏建国(博士生导师),李小雪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

摘  要

     【摘要】为缓解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制度,首先分析了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农户、涉农担保机构、合作银行三者的系统动态流图,以建立各担保子系统的动力方程,分析各担保主体经济效益的影响路径;再次,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探讨影响三大担保主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力度;最后,提出了若干完善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担保机构;合作银行;信用担保制度;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4-0054-5一、引言
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农户的经济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和质押物,因而严重制约了农户的贷款融资和农业收入增长。为有效缓解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应运而生,它在解决农户信用不足问题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信贷风险防范工具。目前,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信用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还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实现信用担保各方参与主体多赢的局面,已成为当下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关于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研究主要有:Aniko et al.(2011)认为农村信贷担保基金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是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Jinqiang He(2013)认为广大农村地区融资难是因为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存在缺陷;赵学军(2014)认为建设与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制度是破解农户借贷难题的关键;韩喜平(2014)从农村金融供给的二元结构出发,构建了二元结构、四种层次、n类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并指出当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的关键是要创新担保形式;陈艳(2015)通过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秦福川(2016)认为我国财政担保的效力不够合理,应从法律角度进行适当修正。
目前关于农村信用担保参与主体的研究主要有:王博等(2012)通过比较分析私人担保品和公共担保品以及农村信贷担保品的供需均衡,指出要增加公共担保品的供给,强化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加强农村信用担保的法律保障;刘佳等(2014)指出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地方政府支持不力、市场定位偏差、资金来源有限、专业人才匮乏、信用风险较高,并指出村镇银行需引入第三方信息源,借助专业的农村担保机构来了解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党晨鹭(2015)认为,金融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合作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提出要加强信贷机构网点建设,培育新型农村信贷机构,增加信贷供给。
综上,关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及其担保主体的研究,一是侧重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二是将国内外信用担保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比较,利用国外经验探讨国内的发展方向,三是比较广泛地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对策,而不是仅仅针对信用担保这一特定制度。可见,目前对于农村融资信用担保主体经济效益的分析相当缺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各主体利益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中各主体的经济效益出发,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担保主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提出平衡并提升各担保主体利益、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概述
在农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境。这不仅是因为农村金融在供给和需求上存在问题,农村金融市场也存在信贷配给、金融抑制、市场非均衡等问题。此外,农户本身也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因此,解决农户融资困境的根本就是要从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方式。在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在对农户进行贷款时,一般要求农户提供相应的担保。然而,担保物的缺乏使得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受阻。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引入,使得农户可以通过涉农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获得贷款,这种制度安排可解决农户的融资困境。
涉农担保机构主要服务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提供信用担保,缓解金融机构与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涉农担保机构的运作流程是:首先,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户向涉农担保机构提出贷款担保申请;其次,涉农担保机构对贷款人的信用条件进行调查审核,决定是否为其提供担保;再次,审核通过后,涉农担保机构将与担保合作银行签订保证合同,贷款人向担保机构缴纳担保费;最后,若贷款人违约还款,涉农担保机构需根据合同约定的担保风险比例承担还款责任。
然而,我国农村信用担保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未有规范的担保法律制度、资信调查体系以及信用评估体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第二,涉农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尚待完善,并且信用担保机构几乎承担了全部的贷款风险;第三,农村信息采集较为困难,信用体系构建较难,征信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农村融资信用担保相关的技术人才紧缺,农户贷款的主要用途是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占主导作用,投资风险较高。
三、农村融资信用担保系统动态流图分析
1. 农户担保贷款融资流图分析。对农户而言,农户资金的增加会加大对农业投资的金额,而农业投资金额的增加一方面会增加投资成功的收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投资亏损的金额。这里的农户投资收益表示的是期望收益,农户担保贷款融资流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知,农户通过担保贷款融资的动力学方程为:
水平变量:农户资金=原始资金+担保贷款+农户投资收益-还款额-担保费
速率变量:农户投资收益=f(农业投资金额)×成功概率+g(农业投资金额)×(1-成功概率)
还款额=担保贷款×贷款利率
辅助变量:农业投资金额=农户资金×投资比例
担保费=担保贷款×贷款担保费率
其中,f和g分别表示农业投资成功的收益函数和投资失败的亏损函数。
2. 涉农担保机构经济效益流图分析。对涉农担保机构而言,随着担保费收入的增加,涉农担保机构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从而使得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业务量增加。贷款担保总额的增加会进一步提高涉农担保机构的担保费收入,这就形成了担保费收入不断增加的正反馈环。此外,在担保风险分担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涉农担保机构的担保代偿额也会随之提升。涉农担保机构代偿的额度越高,经济效益越低,这就形成了担保机构代偿额抑制担保机构经济效益增加的负反馈环。其经济效益流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涉农担保机构经济效益的动力学方程为:
水平变量:涉农担保机构经济效益=担保费收入-担保机构代偿额+追偿额
贷款担保总额=贷款担保资金×担保放大倍数
速率变量:担保费收入=贷款担保总额×担保费率
担保机构代偿额=贷款担保总额×代偿率×担保风险分担比例×(1-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
辅助变量:追偿额=担保机构代偿额×追偿率
3. 担保合作银行经济效益流图分析。对担保合作银行而言,贷款担保资金的增加会提高贷款担保总额,从而增加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使得担保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然而,贷款担保资金的增加也会提高银行存款利息支出,降低担保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流图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可知,担保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动力学方程为:
水平变量:合作银行经济效益=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支付-银行担保代偿额
银行担保代偿额=担保机构代偿额×(1-担保风险分担比例)/担保风险分担比例
速率变量: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担保总额×贷款利率
存款利息支付=(再担保资金总额+贷款担保资金)×存款利率
四、农村信用担保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利用Vensim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系统仿真,进一步分析各变量与农村融资信用担保主体的利益关系。
假定农村信用担保资金为50万元,再担保资金为5万元,担保放大倍数与再担保放大倍数为5倍。存款利率采用1年期定期存款利息1.5%,贷款利率采用1 ~ 3年期贷款利率4.75%,担保费率采用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1%,再担保费率为25%。假定银行与担保机构对于担保贷款的代偿率为1%,追偿率为70%,涉农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的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为50%,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比例为90%。假定使用农户担保贷款进行农业投资的比例为80%,农户进行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为15%,投资成功的概率为0.8,一旦投资失败,则投入资金全部亏损,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的初始经济效益为0,农户原始总资金为5万元。仿真模拟周期为5年。
1. 农户资金变动仿真分析。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是否能够正常持续地运转主要取决于农户是否能够如期还款。影响农户还款的因素除了农户的道德、品行等软信息,主要还有农户的资金实力、投资收益等硬信息。这里主要讨论农户农业投资比例的变动以及农户投资成功的概率对农户资金的影响。
首先,农业投资比例分别取90%、80%、70%进行资金变动仿真。如图4所示,该图的上半部分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农业投资比例分别取90%、80%、70%时农户资金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农业投资比例越高,农户的资金越多。这是因为在相同条件下,农户进行担保贷款后投资于农业的资金越多,农户的投资收益就越高,从而使得农户还款后的剩余资金越多。此外,还款记录越好,资金实力越强,使得农户继续进行担保贷款的可能性越大,难度越小,这就形成了农户资金不断增多的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成功概率分别取0.9、0.8、0.7。如图4所示,该图的下半部分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成功概率分别取0.9、0.8、0.7时农户资金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业投资成功的概率越大,农户的资金就越多。即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农户将担保贷款进行农业投资成功的概率越大,农户的投资收益越高,还款后的剩余资金也就越多。通常低风险的农业项目成功的概率较大,因此银行对于农户的贷款用途要加以跟进和监督,防止农户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

 

 

 

 

 

 

 

 

 

 

 


2. 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经济效益变动仿真分析。在此将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进行对比分析是因为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重合度较高。
首先,担保机构与银行的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分别取0.9、0.7、0.5。图5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担保风险比例分别为90%、70%、50%时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涉农担保机构而言,担保风险比例越低,其经济效益越高;对合作银行而言,担保风险比例越低,其经济效益越低。但从经济效益总量来看,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涉农担保机构。在现实中,合作银行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涉农担保机构几乎承担了全部风险。图5所反映的担保风险比例的变化对涉农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作为制定二者之间最佳风险分担比例的依据。
其次,担保放大倍数分别取7、5、3。如图6所示,曲线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担保放大倍数分别为7、5、3时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由图6可见,随着担保放大倍数的增加,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均越来越大,并且合作银行的增量要远远大于担保机构。然而在实际中,考虑到涉农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合作银行往往不愿意提高担保放大倍数。
最后,代偿率分别取2%、1%、0.5%。如图7所示,曲线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代偿率分别为2%、1%、0.5%时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由图7可知,代偿率越低,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越高,且涉农担保机构的经济效益增加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合作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由代偿率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在银行总收益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代偿率对合作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小。故图7的下半部分即当代偿率分别为2%、1%和0.5%时,合作银行经济效益变化曲线几乎重合。

 

 

 

 

 

 

 

 

 

 

 


五、完善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系统动态流图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完善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1. 实时监控农户担保贷款投资项目,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由于农业生产项目的风险较高,因此在贷款发放后,合作银行和涉农信用担保机构均应对农户的贷款用途进行实时监控,要求农户对贷款的用途和现状进行说明。此外,银行和涉农担保机构的信息获取渠道较广,它们可向农户无偿或有偿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根据贷款农户具体投资的项目,为农户搜集整理农业生产经验相关资料,进而提高农户农业投资收益。2. 合理制定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之间的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在现实中,合作银行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涉农担保机构几乎承担了全部风险,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要降低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之间的担保风险分担比例。此外,合作银行可实施递减风险分担比例机制。在保证合约开始时制定一个既定的担保风险分担比例,若在未来的固定合作期间(例如2 ~ 3年)担保机构均能为违约者承担还款责任,那么合作银行可适当降低担保风险分担比例;若担保机构继续按照新合同规定承担责任,则可继续降低担保风险分担比例;反之,合作银行可考虑提高风险分担比例或终止合同。
3. 适当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将代偿率作为涉农担保机构准入条件之一。根据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可知,随着担保放大倍数的增加,涉农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的经济效益均越来越大,并且合作银行的增量要远远大于担保机构。然而在实际中,考虑到涉农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合作银行往往不愿意提高担保放大倍数。而根据国际惯例,我国的担保放大倍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我国的农村信用担保贷款的规模较小。因此,应通过适当提高农村信用担保放大倍数,扩大担保贷款规模,通过收益的增加来弥补代偿损失,从而提高各担保主体的经济效益。同时,合作银行和政府在选择涉农信用担保机构时,可将代偿率作为准入条件之一,择优选择代偿率较低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和资助。
4. 实施递增担保贷款和停贷威胁奖惩机制。为了防范农户贷款的道德风险,如故意违约、经营不周、伪装投资项目等,合作银行和涉农信用担保机构可对担保贷款者实施一系列奖惩机制:若农户如约还款,且没有恶意经营或隐瞒信息的行为,涉农担保机构可在下一贷款周期放大对农户的担保额度并降低农户的担保费用,银行也可增加对此农户的贷款额度;若农户违约还款,或者即使还款但出现违规经营或隐瞒投资信息等行为,涉农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可拒绝为此农户继续提供担保贷款。
5. 加大对农村融资信用担保的政策支持力度。根据海外经验,韩国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政策性导向较强,美国政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占据金融机构贷款总额90%的农业贷款担保,印度的农村信用担保也是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因此,政府要通过财政支持来激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之中,推动农村融资信用担保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加大对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支持力度,完善对涉农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规范农村融资信用担保市场的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和监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党晨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5).
Ohen E.A.,Umeze S.B., Enenche G.E.. Effect of Agriculture Credit Guarantee Scheme Fund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ural Farmers in Benue State,Nigeria[J].Global Journal of Science Frontier Research,2014(10).
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6).
温信祥.日本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3(1).
鲍杭生.关于加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问题的探讨[J].农村工作通讯,2013(13).
徐德徽,吕冬梅.美国构建金融支农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融资,2015(10).
吴继霞,孙凯.中西方信用管理思想及其发展[J].新经济,2016(1).
刘佳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4(7).
王博,何丽君.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创新及政策支持研究[J].甘肃金融,2012(3).
秦福川.财政担保效力刍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1).
陈艳.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8).
韩喜平,金运.中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4(3).
赵学军.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与农户融资的困境——兼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担保体系建设优先性[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4).
沈万忠,杨勇.经济下行背景下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思路[J].审计月刊,2014(3).
Jinqiang He. Research on System Innovation of Chinese Rural Credit Guarantee Mechanism[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1).
Aniko Ulrich,Zsofia Hars-Garami.The Role of the Rural Credit Guarantee Foundation(AVHGA) in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J].Regional and Business Studies,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