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15期)
理论与探索
媒体负面披露、企业性质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信息效应与监督效应的分析

作  者
聂建平

作者单位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西安710077

摘  要

     【摘要】本文以我国2011 ~ 2014年深市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媒体负面披露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媒体负面披露会促使公司的管理层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国有企业性质会弱化媒体负面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见,媒体负面披露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监督职能,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体负面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性质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15-0019-5一、引言
当前,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监督的依据,更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学者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Baker和Wallage(2000)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结构越完善,公司披露的信息越真实可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传播开始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资本市场还在不断完善中,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常见,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各种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丑闻之所以被发现,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的传播渠道不断被拓展,各种媒体的及时性及广泛性得到了有效的展现,这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郑志刚(2007)研究认为,媒体作为司法体系之外的“第四权”的作用十分突出,在社会监督、公司治理、制度环境的改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媒体的负面报道可以通过舆论压力迫使公司优化公司治理、约束管理层的行为,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目前学者们针对媒体披露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并不多,大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报纸媒体,并且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媒体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作用。如Dyck和Zingales(2002)最早提出了媒体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媒体会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用。郑志刚(2011)研究发现,媒体的报道有可能影响公司管理层的声誉,会督促公司完善治理结构,特别是对公司的负面报道有助于公司下一期业绩的改善。
大部分学者认为媒体负面披露能够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如权小锋和吴世农(2012)认为,媒体的报道有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但也有学者对于媒体负面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于忠泊等(2012)研究发现,媒体的报道反而会促使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失真更为严重。
那么,媒体的负面报道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10 ~ 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把媒体分为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探索两种媒体的负面披露及披露程度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本文拓展了学术界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范畴,有助于投资者从媒体披露的信息中准确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进行投资决策,并为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及制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政策提供参考。二、研究假设
随着对媒体所带来的治理作用进行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更倾向于分析媒体披露的具体内容。媒体的报道一般分为正面披露和负面披露,相对于正面消息,负面新闻更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注。媒体披露的负面消息主要通过信息传播机制、法律机制、声誉机制等方式约束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违法违规现象,督促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公司治理。Frankel和Li(2004)研究表明,媒体通过信息传播机制不断发布的消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缓解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带来的信息不对称。Gregory(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传播迅速,能够较好地揭露存在的会计作假及会计舞弊行为。目前资本市场中的信息铺天盖地,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无法进行有效的筛选,无法以自身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而媒体的负面披露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企业一旦有盈余操纵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管理者由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样有利于督促管理层披露真实的财务信息。为了证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网络媒体负面披露越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2:报纸媒体负面披露越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媒体负面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Eng和Mark(2003)认为,国有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更多的学者持相反的观点。王化成和佟岩(2006)认为,如果公司为国有控股,则盈余质量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信度也比较低;刘立国(2003)研究认为,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尚未就企业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得出一致的结论。那么,企业性质是否会影响媒体负面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呢?国有企业和政府关系比较特殊,在媒体负面报道发生以后会促使其积极应对。为了探究媒体负面披露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2: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媒体负面披露对国有控股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弱。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将2011 ~ 2014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按以下标准进行筛选:①由于ST和∗ST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出现非正常干扰,因此剔除ST和∗ST类上市公司;②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③由于新上市公司的业绩容易受市场影响而发生非正常性波动,同时这类公司的治理机制可能尚未健全,因此剔除研究样本中当年和前一年新上市的公司;④剔除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缺失的公司;⑤剔除数据缺失和中途退市的上市公司。按照上述标准,最终获得1384个样本数据。
之所以选择2011年后的数据,是因为2011年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网络媒体得到了高速发展。本文中报纸媒体的数据通过手工搜集,来源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具体的搜集方法如下:参考戴亦一等(2011)的做法,采用主题搜索和标题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在30家全国排名靠前的财经、金融类报纸中进行选取。在看不出是否为负面报道的情况下,参考于忠泊等(2011)的方法(用关键词)选取。网络媒体的数据来源于百度搜索和谷歌搜索,采用标题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本文选取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环球网、新浪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这7家网站的新闻作为网络媒体的数据来源。文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陈丽涛(2014)的研究方法,采用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出于会计信息可靠性考虑,往往会关注企业的盈余质量。盈余质量主要由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来衡量,权责发生制进一步确定了应计利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者采用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质量。本文根据刘启亮等(2013)的研究,以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可操控应计利润的测量模型主要有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本文参考于忠泊等(2011)及Dechow(1991)研究使用的修正模型来进行会计信息的测量。修正的Jones模型如下:
NDAi,t=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
α3([PPEi,tAi,t-1])+εi,t
TAAi,t-1=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
α3([PPEi,tAi,t-1])+εi,t
其中,Ai,t-1代表t-1期期末总资产,NDAi,t是被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过的t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Vi,t是第t期和t-1期营业收入的差额;PPE是第t期固定资产原值;RECi,t是第t期和t-1期应收账款之差。再从财务报表中得到TA值,回归得到α系数,代入得到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然后计算出DA,取绝对值|DA|,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该绝对值越大,表明可操纵盈余越多,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DAi,t=[TAAi,t-1]-NDAi,t
2. 解释变量。本文选取报纸媒体负面披露的程度MedNeg1、网络媒体负面披露的程度MedNeg2两个指标考察媒体负面披露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基于徐莉萍等(2010)和于忠泊等(2012)的研究,本文选取“媒体负面报道数量+1”的自然对数来衡量MedNeg1和MedNeg2指标。为了进一步探究公司性质对媒体负面披露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加入交互变量控制人性质(Nature),与媒体负面披露的程度MedNeg1和MedNeg2进行交叉验算,并且同时按照分组性质进行分组测试,再次论证公司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 控制变量。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考虑到不同控制人性质及不同类型公司规模对于媒体披露负面信息的反应不一样,为了不影响本文的研究,控制了企业的性质(Nature)及企业规模(Size)变量,用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表示,并取对数。公司负债很可能影响管理层的管理决策及对负面信息的处理方式,因此控制企业的财务杠杆(Lev)变量;控制了企业的成长性(Grow)变量,用营业利润增长率表示;控制了董事会规模(Board)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_share)。
具体的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模型1和模型2验证假设1.1和假设1.2。主要关注回归系数β1,如果系数显著小于零,则说明报纸、网络媒体负面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假设1.1及假设1.2成立。
|DAi,t|=β0+β1MedNeg1+β2Nature+β3Sizei,t+β4Levi,t+β5Growi,t+β6Boardi,t+β7F_ share+ε  (模型1)
|DAi,t|=β0+β1MedNeg2+β2Nature+β3Sizei,t+β4Levi,t+β5Growi,t+β6Boardi,t+β7F_ share+ε (模型2)
本文构建模型3和模型4来验证假设2,分别在模型1和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负面媒体披露与企业性质的交乘项。依据假设2,如果MedNeg1和MedNeg2的系数显著小于零,而交乘项的系数大于零,则认为国有企业会削弱报纸和网络媒体负面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果,假设2得到验证;反之,则不成立。
|DAi,t|=β0+β1MedNeg1+β2MedNeg1×Nai,t+β3Nature
+β4Sizei,t+β5Levi,t+β6Growi,t+β7Boardi,t+β8F_ share+ε
 (模型3)
|DAi,t|=β0+β1MedNeg2+β2MedNeg2×Nai,t+β3Nature
+β4Sizei,t+β5Levi,t+β6Growi,t+β7Boardi,t+β8F_ share+ε
 (模型4)
四、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即会计信息质量|DA|的平均值为0.0813,最大值为1.7661,标准差为0.0764,比较合适,但总体来说,会计盈余管理程度不高。报纸媒体的负面披露程度(MedNeg1)的均值为0.2937,而网络媒体的负面披露程度(MedNeg2)的均值为0.6536,说明很多报纸媒体没有披露的负面信息,可能被网络媒体进行了披露。
从样本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披露数量远远多于报纸媒体的披露数量,这是因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更发达。在控制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最终控制人性质(Nature)的均值为0.6213,说明大部分的企业为国有控股;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18.7587,企业的成长性(Grow)均值为0.1253,说明企业的规模性和成长性一般;公司负债(Lev)均值为0.5133,比较符合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但是样本之间的差距很大;公司董事会规模(Board)的均值为0.7357,即每个公司的董事会平均有5个以上的董事;第一大股东持股(F_share)的最大值为0.8314,均值为0.3516,相对我国来说比较合理。会计信息质量(|DA|)与媒体的负面信息披露(MedNeg1、MedNeg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4和-0.058,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不管是报纸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的负面信息披露与|DA|都呈负相关关系,披露的负面信息越多,公司越有可能减少盈余操纵行为,以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从而假设1.1及假设1.2得到了验证;在5%的水平上显著的还有企业性质(Nature),相关系数为-0.111,由此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与会计信息质量(|DA|)成反比,无法验证假设2,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控制变量中Lev和Grow与会计信息质量|DA|成正比,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公司发展得越快、公司负债水平越高,资金越短缺,越有可能促使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企业规模(Size)和董事会规模(Board)与会计信息质量(|DA|)成反比,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董事会人数越多,越有可能减少盈余操纵行为;第一大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不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
表4中第1列、第2列是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检验了媒体负面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报纸媒体负面信息披露(MedNeg1)及网络媒体负面信息披露(MedNeg2)与会计信息质量(|D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0.079,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不管是报纸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负面信息披露都降低了企业可操纵应计利润,提升了企业的盈余质量,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假设1.1及假设1.2得到了验证。同时,可以看出网络媒体负面披露的相关系数要略大于报纸媒体负面披露,有可能是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的范围广。
表4中的第3列及第4列是对模型3和模型4进行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根据回归结果可知,MedNeg1及MedNeg2的相关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但是媒体负面信息披露与企业性质的交乘项(MedNeg1×Na和MedNeg2×N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1及0.011,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有控股的企业会削弱企业负面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这有可能是因为国有控股企业拥有特殊的政治背景,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媒体的声誉机制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不会积极改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假设2得到了验证。
我们看到企业性质(Nature)在所有模型中的系数都为负。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往往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压力没有民营企业那么大,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它们面临负面新闻时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公司规模和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企业负债率越高、成长性越好,都会促使公司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不具有相关关系。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首先通过STATA对样本企业的相关数据在1% ~ 99%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之后得到一组新的变量。然后对各假设重新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各系数和上面的回归系数方向没有改变,只是在显著性水平方面有所变化,有可能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DA|)计算的误差,因此进一步验证了前述三个假设,表明结论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11 ~ 2014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媒体披露数据为样本,使用盈余管理程度来解释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媒体负面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负面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媒体通过声誉机制的作用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的股权性质对媒体负面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国有企业会削弱媒体负面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经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网络媒体信息披露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比较显著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监督作用的重要性,媒体作为法律之外的监督体系,应该从媒体的质量上提升媒体的监督职能。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媒体进行负面披露,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虽然媒体的监督作用是通过负面消息的披露而进行的,但往往媒体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不愿意进行披露。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媒体对企业的负面信息进行真实而客观的披露,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接收者关于时效性的要求,但网络媒体披露的信息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另一方面,实现信息透明化,减少政府的干预。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对媒体关于国企的信息披露行为给予鼓励。同时,进一步实现企业信息的公开及透明,定期对企业公开的信息进行质量检查,保证企业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Baker, C. Richard. Wallage, Philip.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in Europe: It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0(2).
郑志刚.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07(9).
郑志刚,丁冬,汪昌云.媒体的负面报道、经理人声誉与企业业绩改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J].金融研究,2011(12).
权小锋,吴世农.媒体关注的治理效应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12(5).
于忠泊,田高良,张咏梅.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对市场压力假设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12(9).
R. Frankel, X. Li.Characteristics of a Firm"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Insiders and Outsid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2).
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
戴亦一,潘越,刘思超.媒体监督、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1(11).
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9).
陈丽涛,张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房地产行业的数据[J].内蒙古统计,2014(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
徐莉萍,辛宇,祝继高.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之履行——基于汶川地震捐款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