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12期)
教学之研究
应用型财务分析课程中贯穿式案例教学的思考

作  者
尹 蘅(副教授)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广州510320

摘  要

【摘要】 案例教学作为财务分析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法,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目前财务分析课程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贯穿式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财务分析课程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分析;贯穿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12-0127-2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如何通过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认知并激发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案例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探讨贯穿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运用,以期通过该种模式,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才。
一、财务分析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案例过于分散。教师在运用实际案例对某一章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往往将案例进行分割。例如,讲完盈利能力分析之后会通过一个企业的案例来具体讲述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讲完偿债能力分析后又会通过另外一个企业来进行相关分析。但是,企业是一个整体,财务分析必然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与其他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企业的战略、日常经营活动等也会影响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在财务分析课程的不同章节运用不同的案例,将会大大削弱学生对于财务分析整体的理解,也必然会削弱对学生在实际中对一家企业进行整体分析的能力。
2. 案例的真实性或时效性不强。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通常会选取一些虚构的案例,或者发生时间较早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虚构的案例导致大量背景材料无法在分析中获取,只能就指标来讨论指标,这使得在财务分析中所需要具备的综合性思维无法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获取。发生时间较早的案例因为与目前的经济环境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而且学生在课后很容易从网上或其他渠道获得已有的分析信息,不利于其在分析过程中做出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3. 案例教学的时间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授课重在理论而非案例上。杨海燕(2013)的调查表明,在其所调查的学生中,52.08%的学生期望财务分析课程中案例教学所占课时的比重达到40% ~ 60%。而实际教学中,仅有10%的教师达到了学生的期望值,高达90%的教师对案例教学课时的安排在40%以下,与学生的期望课时数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改变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确实得到能力的提升,是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贯穿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构建
在财务分析课程的贯穿式案例教学中,应选择最新年度的某一个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案例的讲解对象,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当中,均以该公司为分析对象,对其财务报表及其整体经营、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可能不断有新的公告或消息发布,教师需要随时利用这些新的信息及时对其年报中的数据进行再次验证与分析。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信息来源与学生是完全一样且同步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就是如何找到对分析有帮助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的分析过程,以及当中所需要具备的分析技能均能在课程上得到呈现,学生接触到现实的例子,学习积极性增强,分析能力也能够得以提升。
1. 教学内容。财务分析课程的基本内容详见下表。

 

 

 

 

在贯穿式案例教学模式下,课程所有内容的分析对象均为授课教师选择的一家上市公司,数据是这家公司最新发布的年报及相关公告,以及相关的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
(1)在“公司基本情况及行业基本情况”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下载打印所选择公司的年报,然后在课堂上讲授从年报中去发现公司基本情况及行业基本情况的方法,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该项工作。
(2)在“会计分析”部分,除了传统的教材内容如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教师需要通过真实的年报传授如何判断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度。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隐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如员工的构成、董事会讨论与分析、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等,这些均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但传统的财务分析课程由于只以课本为基础,忽略了很多在现实中应该分析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这一部分应该将重点放在年报的阅读以及相关信息的整合之上,让学生建立起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性分析的框架,锻炼学生自主挖掘、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3)在“财务指标分析”部分,除了让学生学会财务指标的计算,还要让其掌握财务指标代表的含义,并用文字表述。财务指标的计算相对容易掌握,关键和难点在于学生算出指标后,如何联系公司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判断。比如计算出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后,如何判断目前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这个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目前的战略是否匹配,公司未来的资产负债率会如何变化等,这些才是财务指标分析这一部分应该真正分析的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一定要强调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4)在“综合评价”部分,教师需要结合宏观经济情况、该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公司自身情况,对其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财务分析的目的不是只学会几个财务指标,而是对企业的状况做出判断分析,因此,如何做出一个整体判断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5)在“财务报告的撰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如何撰写财务报告。学生在对一家公司进行分析判断后,需要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判断结果集结于文字并表述出来,且形成较为规范的报告,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教授报告的写作技巧。
综上,贯穿式的案例教学从现实中选取一个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并结合该公司的实际,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达到财务分析课程的要求。
2. 教学组织。除了教学内容,贯穿式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学组织的配合。由于学生接触财务分析的时间较短,对案例的分析与判断需要较多引导,因此贯穿式案例教学中可以按照每组约3 ~ 4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阶段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讲解之后,就可以组织各组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然后将不同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再将自身的分析过程和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中未注意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过程进行相应讲解。在后期,教师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再讲授自身的分析过程与分析意见。
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下,课堂的主导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基本工具,以及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在每个阶段自主思考与分析,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
3. 教学考核。基于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以平时成绩为主,其占比应到达到50%,或者更高。在平时每一阶段的教学中,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分析结果都将成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得分的依据,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期末考试可以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分析对象是教师从现有上市公司中挑选出来的,在网络及其他渠道中还没有分析报告可供借鉴的公司。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需要认真对待该门课程,期末才能在分析报告的写作中取得好成绩。
三、贯穿式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
1. 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每学期都需要选择一个还没有分析报告等可以借鉴的全新案例,同时还要随时留意该案例公司及其所在行业、宏观经济的最新情况,这样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因此,每学期的备课都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挑战。然而,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可能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自身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要采取这种模式,就需要加强对自身实际分析能力的锻炼,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分析素质。
2. 案例的选择。首先,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其次,案例要具有特殊性,会计分析阶段需要判断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将一家完全没有问题或信息虚假程度较高的公司作为案例都不太合适。如何选择一个既有代表性,又具有特殊性的案例也是一大挑战。
3. 课堂的组织。该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小组讨论与分析较多,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组织学生,让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提升,也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结束语
财务分析课程中贯穿式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冲击,它的实现必然面临很多困难。但这一模式的实施,既可以更好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也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更是适应经济发展和教学改革潮流的一种有益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