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6期)
教学之研究
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作  者
应里孟,阳 杰(博士),谢 健(教授),窦家春(博士)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

【摘要】 为解决传统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基本思想,初步构建了一套可以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共赢的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以供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借鉴。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双元制;会计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6-0122-4一、引言
作为教育部的重大政策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理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能在某个职业领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即能学以致用。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会计学因其应用技术特征明显,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长期旺盛,该专业在校生规模较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标配”专业。然而,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重模拟、轻实习,重校内、轻校外,已难以适应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为突破传统模式的现实困境,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本理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应用技术转型要求下,高校主要通过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实践课程数量,提高实践学时比重等手段来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但效果皆难以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学方式偏重校内模拟实验
由于校外实践机会少,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完成。这种以校内模拟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存在较多问题。第一,实验教材大都由实践经验欠缺的“学院派”教师编写,企业专家极少参与,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第二,实验教材内容注重教学的通用性,没有体现不同行业、会计主体、工作情景下的会计问题处理差异。第三,实验教学内容注重与理论教学内容的匹配,所选业务经过了人为筛选和调整,实验业务零散、单一,不能反映企业会计工作全貌。第四,专业内实验课程之间各自为政,财务、会计、税法、审计和内部控制等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五,通过模拟实验方式学生主要学习的是结构化的显性知识(例如会计处理规则),而会计工作中更加重要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例如经验、直觉、判断和概念,则需要通过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干中学”和情境学习等方式获取。
(二)实践教学队伍欠缺实践经验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会计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一大障碍。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队伍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毕业之后即从事教学工作,不具备任何企业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此类教师人数最多,由于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运用理论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学中容易照本宣科,甚至将会计实验内容当作会计习题进行讲解,因而难以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会计工作情境相结合。
第二层次是毕业之后即从事教学工作,但有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由于学校教学任务、经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制约,仅有少量教师才有机会参加实践锻炼。并且,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许多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对实践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
第三层次是长期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此类人才是会计实践教学之亟需,与校内教师队伍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有助于改善实践教学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过,由于高校待遇与企业待遇的现实差异,业界精英大都不愿意到高校从事全职或兼职教学工作。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虽是弥补校内模拟实验教学不足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并不欢迎在校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实习。高校在寻求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难以与企业建立起利益共赢点,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依赖于教师个人感情或人脉关系维系的不规范、短期且不稳定的关系。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实习基地授牌,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联合董事会等名义性工作上,难有实质性的合作。
一些学校只能选择将联系实习单位的任务交给学生。然而,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很难找到能够进行实质性会计实习的单位;有的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企业出于对会计资料保密性的考虑,同时也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心存疑虑,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核心的会计业务;还有的学生缺乏实践主动性,其实习目的仅是为了获得企业的实习评价和成绩,以应付学校检查,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实习。上述原因使得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普遍流于形式。
(四)实践教学结果难以进行评价
高校会计校内实践教学结果通常由指导教师按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评价,校外实践教学评价则按照“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表现”的方式,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这类评价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评价标准都是主观性的,缺乏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第二,校内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第三,在会计专业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校内指导教师要实时掌控每个学生的实验或实习过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在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条件下,校外指导教师难以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实习表现成绩难以被真实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实践课程成绩评价随意性严重,成绩区分度低,课程通过较容易,学生缺乏竞争动力,最终使一些学生以混学分的态度来应付学习。
显然,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之所以难达预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仅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实践教学质量。纵观国际上主流的实践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方面成效卓著,其教育模式对解决上述问题颇具有借鉴价值。
三、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概述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誉满全球,双元制高等教育功不可没。“双元制”中的“双元”指的是,在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中,同时存在企业和学校两个施教主体,学生在校期间,同时扮演企业学员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角色,毕业时可以获得职业资格和学士学位两个证书。
双元制兴起于德国的职业学院,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级技工人才,但它表现出来的良好就业效应,吸引了包括德国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其他高校,它们纷纷开设双元制课程,同样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虽然类型众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企业主导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要进入双元制课程学习,必须先通过企业的考核与面试,才能到高校报名参加入学考试。第二,为了提升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必须完成3到6个月的企业预实习,方能进入高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内容由企业根据岗位要求拟定,教学内容要以服务企业实践为指向。第四,企业承担主要的教学经费,不仅不收取学生学费,还向学生支付岗位津贴。第五,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均由企业负责,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也要针对企业实际问题展开研究。
(二)精英教育
在我国,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为企业培养“技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偏弱,毕业生就业前景暗淡,属于“次级”高等教育,而德国却正好相反。由于双元制高等教育能给德国毕业生带来极具竞争力的就业前景,申请进入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众多,竞争激烈,只有那些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可能通过企业的层层筛选。并且,在高中毕业会考环节,双元制考生的平均成绩也是较高的。因此,双元制在德国被贴上了“精英教育”的标签。
为了保障企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双元制还有一整套客观、规范的考核系统。该系统由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通常是行业协会)进行操作,学生需要通过该系统在各阶段组织的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取大学毕业资格。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确保“精英教育”落到实处。
(三)职业导向
双元制教育以职业需求与职业应用能力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双元制课程的企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比高达60% ~ 70%,校内课程也是根据当前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要远高于传统大学课程。由于学生实践所在企业是在入学前就已申请且通过激烈竞争才获得的,他们对这种学习机会非常珍惜。而且,企业为了筛选出优秀学员留在企业工作,在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会制定一个较低的留用比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竞争意识,学习目标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因而会珍惜每个实践和理论学习环节,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四)利益共赢
德国的优秀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双元制教育,是因为该方法存在一套能够让企业实现利益共赢的机制。首先,为了支持双元制教育,德国政府要求所有企业都要缴纳职业教育基金,政府再把这些资金分配给参与双元制教育的企业。只要企业培养的是经济或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就可获得全额的教育补贴。也就是说,学生的培训成本全由政府买单。第二,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教育期间,工作积极主动且易于管理,工作效率并不低,但企业仅需向学生支付在职工人工资的30%,这对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大有帮助。第三,学生作为企业选聘新员工的对象,企业在招收这类员工时,节省了对新员工在岗位熟悉、岗位安排和岗位培训等方面的成本费用。第四,通过学生留任企业的竞争性筛选机制,企业可以在竞争中筛选,在比较中择优,识别出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最佳学生。
四、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虽然我国的法规和教育制度环境、企业整体素质、学校生源质量等问题制约着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推行,但其教育理念颇具有借鉴意义。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依据本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特点,结合温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路径如下:
(一)甄选企业实践教学伙伴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寻找企业实践教学合作伙伴过程中,坚持“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会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确立合作伙伴类型。
学校地处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市,虽然企业数量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内部管理水平偏低,实际上并不具备在企业内部进行双元制教学的条件。一些大型企业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但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对他们又欠缺相应的吸引力。为此,学校将目标合作企业定位为具备双元制教学基本条件的规模中等、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财务管理公司,因为这些企业的客户资源丰富,能够提供的会计实践教学素材数量和种类都较多,其业务面也可满足会计实践教学所需。
在甄选实践教学伙伴过程中,学校开门见山地向目标企业明确了通过合作可以获得的潜在利益。第一,学校的教授、博士人才团队可作为其咨询团队成员,帮助充实团队实力。第二,学校教师可以参与企业培训教材编写,为企业提供理论教学与技术指导。第三,学生可以免费协助企业完成一些会计相关的基础性工作。第四,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教学与办公场地、经费配套与后勤支持,助其解决培训与办公场地不足的问题。第五,企业可利用学校地处温州高教园区的区位优势,拓展温州高校会计培训市场。第六,企业参与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对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对于合作企业,学校也要求其具备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人员和环境。
温州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公司”)在温州地区规模较大、业务量多、业务面广、知名度高,会计培训经验丰富,与学校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最终与学校顺利达成双元制合作办学协议。
(二)设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根据协议,由学校免费提供实验教学场地和后勤服务,公司提供环境、人员和教学材料等资源支持,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合作建立“金算盘财务工作室”(下文简称“工作室”)和“金算盘真账实操基地”(下文简称“基地”)。工作室完全面向校内学生,免费提供由公司开发的会计实践课程,并由公司员工完成教学工作。基地具有营利性,由公司面向校内外的学生提供有偿性质的会计培训课程,学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工作室和基地均由公司按照企业会计部门的真实工作环境设计,并出资进行装修和教学设备采购。公司派遣不少于10名经验丰富的正式员工进驻工作室和基地工作,学校给每位员工颁发“双师型”教师聘任证书。驻校员工原有的公司身份和工作任务不变,工作地点迁移到工作室和基地。并且工作室和基地纳入学校的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学校设立双元制教学办公室,由会计系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工作室和基地的日常管理。
针对驻校员工的教学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激励和约束措施。首先,驻校员工除了享受公司正常待遇以外,学校还根据实际教学工作量给予外聘教师标准的课时补贴。第二,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对驻校员工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再根据评分结果给予不同等级的教学质量奖励。第三,为解决驻校员工工作地点变动带来的住宿和交通问题,学校提供租房补贴或者交通补贴供员工选择。第四,驻校员工要严格遵循学校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并参加会计学专业的教研活动和相关会议。第五,对于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或学生评价负面的驻校员工,学校将要求公司进行替换,并扣除一定量的课酬和津贴。第六,每学期结束之后,学校会对每位校员工进行教学业绩考核,作为学期教学奖励和是否续聘的依据。由于驻校员工的工作环境相比公司而言更为宽松,且能够获得比公司其他员工更高的收入,所以驻校工作机会对公司员工吸引力大,驻校员工都是经过激烈竞争选拔而来,这有效保障了驻校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
(三)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虽然学校现有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根据应用技术型要求,对每门专业课程都配套了相应的实验课,但这些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的,而不是依据会计应用技术体系,由此导致实践课程孤岛林立,课程设置形式化明显。这既不能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也难以反映会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为此,学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公司课程负责人、校外专家开展了多次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分析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共同探讨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员工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新的双元制实践课程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
由于工作室和基地现有规模的限制,仅有部分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双元制课程学习,因此,学校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工作室和基地教学按照双元制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新课程和教材均由公司开发,授课由驻校员工完成。这类课程以企业真账实操为教学方式,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税法、审计和内部控制等多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企业规模和行业性质各异。根据课程内容的综合、难易程度,学校将这些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供学生申请。初级和中级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工作室承担,高级课程教学任务则由基地完成。学校每学期都会分批次选拔学生进入双元制课程学习,对申请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选拔考试的题目由专业教师和驻校教师共同拟定。学生在每个培训项目完成之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由公司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学生凭借培训合格证书,可以免修与培训内容对应的一门或多门校内实践课程。
(四)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对进入工作室和基地学习的学生采用双元管理模式。教学运行管理以学校为主,公司参与。学校每学期都会根据公司自身的工作安排,确定驻校员工可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再根据公司开发的培训课程体系,安排开设实践课程的种类和可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学校安排督导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践材料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向学校和公司进行反馈。工作室和基地教师也需要在每门课程开设过程中,定期递交三次学生学习评价报告给督导,以便于及时校正教学初始定位中存在的偏差。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则是以公司为主、学校为辅。工作室和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完成业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学生的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成绩等级评定,并颁发证书。对于学习期间表现优秀、工作任务完成质量高的学生,公司会向学生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并提供奖金。学校将该奖励视同校级奖励,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习态度欠认真、出错率高的学生,驻校教师会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个别辅导,必要时可建议学校取消该生的课程学习资格。
由于公司在温州地区该行业内的影响力较大,公司颁发的证书也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能力凭证。因此,学生非常看重公司给予的评价和荣誉,学生在工作室和基地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于传统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较高。
五、结语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探索出来的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式双元制教育,而是双元制教学思想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该模式的实施难点在于找到与学校优势互补、具有一定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工作室和基地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基本实现了公司、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共赢的目标。公司降低了管理费用、人力成本,拓展了新的业务范围,提升了业务承接能力,公司声誉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则节省了实验室建设成本,也用较低成本获取了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学生也获得了难得的优质实践学习机会。
当然,目前这种双元制会计实践教学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是一种非常初级的模式。随着学校自身实力的发展,合作企业素质的提高,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的完善,双元制会计教学模式会日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阳杰,应里孟.信息管理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2012(33).
黄昌勇,阳杰.双重会计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
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6).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