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33期)
业务与技术
基于DEA的企业碳绩效评价

作  者
徐光华(博士生导师),林柯宇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4)

摘  要

【摘要】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以及对碳绩效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碳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DEA方法进行数据检验和分析,以期为企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39个行业的碳绩效评价,我们发现由于对碳减排及碳治理的重视不足,行业总体的碳绩效处于较低水平,而其中的重污染行业的碳绩效水平相较非重污染行业明显偏低,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绩效评价却达到了DEA有效,本文结论能为其他落后的重污染行业提供改进参考。并且,在碳绩效的改进路径上,应主要从减少投入冗余入手,以提高碳绩效水平。
【关键词】 碳绩效;绩效评价;节能减排;数据包络分析法一、引言
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雾霾等环境问题正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日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在2008年就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碳排放”大国,政府及社会致力于节能减排行动,使得能源强度和相对CO2排放强度均有显著的降低。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势在必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整体能耗强度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以及我们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但是,面对碳排放以及相关绩效的评价,在目前的多数企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于较高的排放治理成本,使得企业倾向于将相应的成本外部化。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下,促使企业科学、合理地对碳绩效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履行自身环境治理的义务,切实地实现低碳发展。
二、文献回顾
随着绩效评价体系、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碳绩效的评价研究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碳绩效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碳测度指标研究以及各具体行业或地区碳排放测度。
Ang(1999)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可以用单位GDP能耗的变化来衡量。Mielnik et al.(1999)指出,可以用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作为衡量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评价标准。Lebell(2007)用碳投入和碳产出所确定的强度指标来描述经济系统中的碳流动,用以比较不同企业的碳使用情况。
国内学者近几年开始关注企业低碳经济与管理、碳绩效的研究,在碳绩效评价的指标或体系构建上有一定的创新。徐砥中、廖培(2010)分析了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构建了企业低碳管理的系统模型,提出了基于熵理论的企业低碳管理绩效综合集成评价模型。张彩平、肖序(2011)为了反映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效益,从实物和货币、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了碳强度、碳依赖度、碳暴露度和碳风险等四个碳绩效指标。马艳琳(2013)基于BSC的理念提出了企业碳绩效考评体系,将BSC应用于企业的碳绩效评价中。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出发,提出了低碳绩效测评体系(向海燕等,2011;麦海燕等,2013)。而在碳排放测度绩效的衡量中,评价内容从单一的量化指标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对不同具体行业或地区碳排放测度的研究,并且构建的模型以及使用的方法也更加的丰富与完善。
有关碳绩效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有关碳绩效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以碳排放量为基础的单一测度指标,尽管此后的研究在指标的构建领域大有发展,但是更多地仍然停留在体系的构建上,缺乏相应的数据检验。其次,对于“碳绩效”的界定,多数研究只是限定于以CO2的排放量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构建,没有将低碳理念深入化。最后,有关碳排放的测度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碳排放效率的比较,未有考虑企业在碳绩效评价中的投入与产出,忽略了低碳战略管理中投资效率的评价,使得企业在碳绩效的管理中难以得到有效参考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因此,本文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视角,根据国家鼓励企业公开环境息的政策要求,结合DEA方法构建碳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期能为企业更加全面地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三、碳投入与产出绩效指标设计
有关碳绩效的概念界定,目前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根据文献梳理,多数观点认为碳绩效涉及的是CO2排放的测度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如王爱国(2014)认为碳绩效是指企业在从事低碳或零碳技术应用、能源节约或能源结构改变、碳项目投资、碳交易参与、碳信息披露以及碳管理等涉碳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产出的效果。由此可见,碳绩效涵盖了企业管理中各个环节,但是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出发,主要可以从涉碳活动中的投入以及最终的产出来对碳绩效进行评价。
本文依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结合专家调查法,选取并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企业碳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碳绩效投入指标设计
碳活动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生产运营密切相关。因此,碳绩效的投入指标可以由碳源、资金、人员和设备等四个方面组成。
(1)碳源。从企业的生产角度出发,在不考虑间接排放的情境下,企业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才会产生大量的碳物质的排放。因此,碳源投入值可由一定期间内这些重要的碳基燃料的消耗量构成。
(2)资金。企业在碳治理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专用治理设施的购买、使用、维护等费用,因此可以将与设施运行相关的费用一并归纳为“碳治理运行费用”。
(3)人员。员工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碳绩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但是,并非所有企业员工都会参与到碳活动之中,因此为了使得指标具有可比性,可以把参与碳活动的专职环保工作人员数作为衡量人员投入的指标。
(4)设备。碳治理设备是指企业通过自制或者外购,用以实现低碳或零碳排放的专业技术设备。要实现碳绩效水平的提高,碳治理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但并非设备的数量越多绩效就越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碳治理水平,投入适当数量的技术设备。
(二)碳绩效产出指标设计
在既定投入下,如何实现最大化的期望产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于是,本文认为对碳绩效的评价可以通过碳排放强度、碳治理效果以及碳处理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反映。
(1)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可用以衡量碳排放强度,是产值与碳排放量的比值,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成倒数关系。尽管这类衡量碳排放效率的比例指标构造简单,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Sun,2005;Fan et al.,2007)。
(2)碳处理能力。碳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定期间内,碳治理设备在企业碳治理过程中,实现的对CO2、SO2、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重要废气物排放的处理量。
(3)碳治理效果。企业在使用专用技术设备中,主要是对CO2、SO2、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工业废气或废物进行处理,使得最终排放进入环境的气体物质等达到规定的标准。因此,可以用一定时期内该类重要工业废气或废物排放达标量与排放总量的比值,对碳治理效果分别进行细化衡量。
四、企业碳绩效评价应用研究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中最原始的两个开创性模型——C2R模型和BC2模型,对企业在碳绩效管理中的效率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由于DEA方法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且通过数据本身来获得投入和产出的权重,因此可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已广泛地应用于企业、行业等决策单元的绩效评价研究中。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鉴信息。依据所获取的2010年39个行业的数据,计算得到相应的三级指标值,并剔除了数据缺失的行业,然后使用MaxDEA软件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结合表2,通过对各行业碳绩效评价DEA效率值的比较分析可知,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9个行业的碳绩效评价为DEA有效,占比23.08%,剩余行业均为DEA无效。可见,行业总体的碳绩效水平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而且非DEA有效的行业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单位产出增量小于单位投入增量,表明行业内企业的碳绩效管理以及技术应用存在重要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环境治理中,重污染行业一直是国家以及社会公众重点关注以及监督的对象。尽管如此,重污染行业并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在碳绩效管理上有良好的表现,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绝大多数行业的DEA效率值已经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不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优异,尽管在投入资源上的绝对量远大于其他行业,但是以上行业的DEA效率值为1,表明碳绩效投入和规模都达到了最优水平,这些行业内企业在碳绩效管理上的经验能为其他重污染行业企业提供相应的参考。
让人感到担忧的是,仍有许多非重污染行业的碳绩效水平落后行业平均水平,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因此无论是监管者,抑或是行业内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对碳绩效管理予以足够重视。
通过对各行业碳绩效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值的分析可知,各行业的碳处理能力的产出不足值均为0,而在提升碳排放强度、碳治理效果上的产出值也是捉襟见肘,也就是说,企业的碳治理设备的处理量已经达到满负荷状态,几乎是已经达到了产出最大化。因此,相关行业内的企业应当从减少投入冗余出发,在保证产出水平不变或有所提高的状态下,根据自身投入冗余标准,对碳源、资金、设备、人员等投入量进行相应的控制,避免过度投资,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应,提高投资效率,最终实现碳绩效的优化。
五、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空气质量恶化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都对行业和企业的碳绩效评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本文在已有的研究以及对碳绩效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碳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DEA方法进行数据检验和分析,实证研究论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有效性。
通过分析显示,由于缺乏足够重视,行业整体的碳绩效处于较低水平。而其中的重污染行业的碳绩效水平整体明显偏低,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绩效评价达到了DEA有效,能为其他落后的重污染行业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并且,在改进路径方面,应当从减少投入冗余着手,在保证产出水平趋好的状况下,实现碳源、资金、设备、人员等投入量的大幅减少,以提高碳绩效水平,最终达到DEA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马艳琳,陈进.企业碳绩效考评框架构建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J].金融经济,2013(4).
曾宪法.制造业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9).
张岩,史琼等.电力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
向海燕,张同建,刘涛等.我国企业低碳绩效测评体系的设计与思考[J].经济导刊,2011(5).
徐砥中,廖培.基于熵理论的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求索,2010(10).
张彩平,肖序.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2011(11).
Ang B. W.. Is the energy intensity a less useful indicator than the carbon factor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change[J]. Energy Policy,1999(15).
Fan Y.,Liu L. C.,Wu G. et al..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3[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3).
Lebel L. et al. Integrating carbon management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rbanizing regions in Asia-Implications of urban function,form,and rol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2).
Mielnik O.,Goldemberg J..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zation inde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1999(5).
Sun J. W.. The decrease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is decarbur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J]. Energy Policy,2005(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共生战略绩效传导机制及其影响财务绩效之测度研究”(项目编号:71172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环境财务指数及其绩效牵引测度研究”(项目编号:71472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机制研究——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项目编号:7117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