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林钟高(博士生导师),林 夜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2)
【摘 要】
【摘要】 与以往单纯从内部控制或者产品竞争市场出发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不同,本文借鉴Kenneth和Anju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互动理论,同时考察内部控制和产品竞争市场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越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严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明显抑制了外部市场竞争压力所引发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因此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尽管诱发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也成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压力传导机制,并通过内部控制的自我约束作用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充分显现出内部控制的权力制衡与风险免疫治理价值。
【关键词】 产品市场竞争;内部控制;盈余管理;治理机制互动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公司内外部治理层面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机制。从产品竞争市场这一外部治理层面,BalaKrishnan和Daniel(2011)等人的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上市公司操纵应计利润的程度越低,对管理者误报会计信息的制约作用越大。
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不多,陈俊和徐玉德(2011)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而具有行业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则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周夏飞和周强龙(2014)研究发现,公司的产品市场势力越弱,越倾向于执行更高强度的盈余管理活动,而且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其相应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可见,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仅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大都忽视了盈余管理行为最根本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机制,其更多的是针对产品竞争市场单方面施加给企业盈余管理的外部压力,同时由于制度环境的限制,较少从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差异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经验上的证据还很缺乏,这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机会。
从内部控制这一内部治理层面,Doyle等(2007)研究发现,企业未实现现金流的盈余估计(正负偏差都有可能存在)与内部控制重大实质性缺陷有关,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Ashbaugh—Skaife等(2007)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应计盈余质量越高。国内学者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董望和陈汉文(2011)等研究认为,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授权机制,形成严谨的内部权力制衡关系,能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张国清(2008)、王美英(2010)研究却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重要的相关性。研究结论的迥异表明,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更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避开外部环境影响,不注重内部控制对于环境的动态均衡与自我调适能力,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盈余管理并不是由单一原因触发的行为,它是公司综合权衡内外部复杂环境后理性选择的结果。由于现有研究没有关注到内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互动作用,缺乏将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于盈余管理的综合影响,因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依据不足,难免存在偏颇。
实际上,产品市场竞争和内部公司治理间的相互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我国学者林毅夫等(1997)最早关注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披露作用,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可以提供经理人经营行为结果的充分信息,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治理结构互补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胡一帆等(2005)对产品市场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三个理论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理论观点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需要将三个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这些相关思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实际可能。
本文借鉴Kenneth和Anju(1995)关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理论,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在理清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同时,重点考察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及其与内部控制的交互作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突出点是:
第一,从系统观思想维度,深刻揭示了公司治理内外部机制互动作用的相关理论。以往研究已经证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越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严重;而随着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外部市场竞争形成的压力,使得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这不仅说明了内部控制具有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平衡的能动性,而且揭示了企业盈余管理内外部机制共同治理作用的机理。
第二,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一方面为解读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感知公司财务报表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有关盈余管理行为机制的文献,同时为分析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和内部控制这两种内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从报酬激励的视角看。竞争过程和结果能够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充当信息揭示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机制。Keith Hartlcy(2004)研究证实,如果管理者的努力以及某些相关的外生成本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单位成本,而且在某一产业内企业的内外生成本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揭示出管理者努力程度的信息。但是问题在于,管理者报酬契约至少部分是以相对绩效为基础的,而公司的相对绩效又是以会计数据作为重要基础计算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那些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订立报酬契约的公司经理,出于提高个人效用的考虑, 则有可能采用提前确认未实现盈余(或者滞后确认未来可能损失)的会计政策,提高其报酬的现值,这样,以盈余为基础的高管报酬契约方式也就自然成为公司盈余管理的现实动机。
在高管薪酬导致的盈余管理情况下,市场竞争企业越多,越难以比较相互之间的业绩,从而会扭曲业绩的真实表现,失去竞争的标尺效应,经理的能力与努力程度也难以识别,使得以绩效比较为基础的报酬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于转型经济体的国家来说,产品市场竞争存在的缺陷、企业间业绩比较无法消除市场波动存在的明显差异,会加剧管理者在彼此竞争中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2. 从清算威胁视角看。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或者被兼并的可能性,企业管理层也会因此面临薪酬损失或者是解聘风险,所以这就迫使管理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从产品市场竞争的制约作用看,行业竞争强度的增加压缩了同行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水平,并使企业在未来面临着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Markarian和Santalo(2010)研究表明,当一个企业会计盈余表明其正处于竞争劣势的时候,会遭致由于企业利润的降低带来的股票市场监管力度与惩罚力度的加大。而作为公司管理层的经理人则会因此面临更严格的监督、显性及隐性收入的减少或是被解雇等损失。所以当企业处在一个行业竞争激烈环境中,面对更大经营压力的企业管理者通常在考虑自身职业发展和公司业绩后会采取应计或真实盈余管理手法,以扭曲公司的真实业绩,并由此降低了盈余信息含量,限制信息流向社会公众,避免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从而使公司免于竞争或者减轻竞争压力(Fan和Wong,2002)。
3. 从战略倾向视角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经理人员为了保证业绩水准,往往会与竞争对手作“对标性”的比较来促使自身绩效的提升,以推动企业自身至少做到与“业界最佳”处于同等水平,在解决现有资源低效率问题的同时,持续寻求新的增长资源;同时必须预测产业持续的结构性变化、提供结构性变化给企业资源调配的新机会,以实现更多的盈利。因此,从战略倾向角度看,盈余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业绩和声誉,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维护契约的有效性,提高企业价值(新夫和陈冬华,2009)。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数据更符合债务契约限制条款,节约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与缔约成本。再如通过盈余管理措施实现“利润平稳化”,并传递企业相对复杂且具有专业性的内部信息,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透明度,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提高市场有效性。
可见,战略倾向假说充分代表了经理人员对于竞争与盈余管理的一般看法,即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给予经理人一定的会计政策调整空间,有利于提高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
4. 从信誉机制视角看。Holmstrom(1982)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更好地发挥经理人市场的信誉机制作用,经理人之所以积极地珍惜声誉,是因为他们预期到遵守信誉的长期收益会大于欺骗的短期收益,声誉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
BalaKrishnan和Daniel(2011)通过研究发现,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市场机制、有效的资本市场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上,而这些对处于转轨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中国来说,还需假以时日。从法律体系实施制度背景来说,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较低,信用体系尚待完善,承担盈余管理不良后果的惩罚成本低廉;行政干预过多,上市审批与发行环节过多导致效率不高,上市资源的稀缺,加上严厉的停摘牌机制,这些制度本源的设计缺损诱发了“业绩不佳”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违约责任主体不清晰,利益相关者无法清晰地分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管理层的会计(管理)责任,做出理性而正确的投资决策难度较大,投机之风盛行。正式制度的滞后性尤其是执行机制的缺损、诉讼成本的无限性与盈余管理自由裁量权矛盾的本质,决定了企业及其经营者能游离于正式法律与政策选择之间(高山、查慧园和石建伟,2011),而盈余管理导致的信誉损失微不足道。
以上分析表明,有效的产品市场竞争一方面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激励经理人提高经营效率,使投资者能有效监督经理人的行为,最终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外生变量;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营与发展压力,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制度安排,留给企业经理人编制财务报告一定程度的调整空间,从而诱发经理人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实施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行为,最终直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
(二)产品市场竞争、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1. 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作用在于解决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信息与激励问题(陈丽蓉和陶怀轮,2013)。一方面,产品市场这一信息汇集平台提供了价格成本等可比的市场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有利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建设的努力程度及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增加了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给企业管理者形成一种外在压力,激励他们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避免自己因企业破产倒闭而失业。
根据经济变迁演化理论,产品市场竞争已成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强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即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程度正相关,也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面临的投资风险正相关,因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机制来了解企业的风险程度及企业目标的有效性,以便做出投资决策,从而解决第一层代理问题。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权利制衡与科学决策的有效性,完善企业风险监控机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解除其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受托责任,从而解决第二层代理问题。
从内部控制的效用机理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本身并不足以完全避免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倘若缺少外部市场竞争的信息功能和治理功能(间接治理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内部控制对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缺陷修复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充分竞争的产品或要素市场,为内部控制的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外在压力,也为监督和约束经理层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约束基础。
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机制,而内部控制是一种内在机制,两种机制必然会产生交互影响。从内在机制所受到的影响来说,产品市场竞争增强能够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促进上市公司良性发展。产品市场竞争还能够通过董事会、股东等治理主体间接影响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将那些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风险管控能力较差的企业甄别出来,使之被市场淘汰,从而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外在压力机制,促使企业努力改进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避免破产和被兼并的风险。郑军和林钟高等(2013)研究认为,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更愿意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以应对外部融资压力与风险。
2. 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联合影响。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基本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之一,它能够通过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而影响盈余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契约视角看,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优化公司内部环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一个组织结构不完善和权责分配不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文化很可能就是“一把手”文化,常常是“一把手”说了算。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运作的一种内在制度安排,通过明确企业内部契约各方的权责利关系,制定相关的合作竞争规则(包括决策程序、激励政策、处罚措施等规章制度),建立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并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实现相互监督,确保所有的政策、程序都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执行,可有效地控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魏明海等,2007)、防止经理人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操控和财务报告舞弊。Chan et al.(2005)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操纵性应计指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公司。Ashbaugh—Skaife et al.(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调整对应计质量的影响,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非正常性盈余。Altamuro et al.(2010)通过研究发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可以提高盈利的持续性,增加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从而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刘炜松等(2005)研究发现,完善的内部控制形成了严谨的内部制衡关系,可以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张军等(2009)研究发现,实施内控审核后操纵性应计项目明显减少。方红星、金玉娜(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第二,从信息视角看,良好的内部控制可降低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是为财务报告可靠性和合规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Doyle et al.,2007;Ashbaugh-Skaife et al.,2007;Altamuro et al.,2010),降低财务报告的信息不确定性,使股东、债权人及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获得真实的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减少由于错误定价或决策带来的损失,而且能约束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限制经理人和大股东对剩余控制权的滥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控制这种权责分明的内部治理机制,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权力制衡进而科学决策的基本措施。吴益兵(2012)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本源的问题,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而从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市场对其股票会给予合理定价;同时,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容易获得增发、银行贷款等融资,且享有较低的融资成本(孙慧倩等,2014),这其中的溢价部分归因于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
第三,从风险免疫的视角看,一些有影响的案例如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报告出现舞弊,多是源于其内部控制的失败。内部控制通过规范的授权审批控制、复核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等措施,全面涵盖了财务报告控制、采购业务控制、销售业务控制、资金活动控制、资产管理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和工程项目控制等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从资金筹措、采购、生产、销售、货币资金管理及投资支出等方面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形成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限制管理层故意操纵对外报告信息、降低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程序和估计差错风险,减少公司内部契约各方发生的非主观故意性的随机错误,减轻可能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企业经营和战略的内在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显著加剧了公司盈余管理偏好。但是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形成了压力机制,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9 ~ 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金融保险类、财务数据缺失(含实际控制人不明)和内部控制数据缺失的公司之后,最终得到的样本观测值为7 551个。
本文所用的财务数据来源于 Wind 咨询数据库和 CSMAR 数据库。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回归模型中的连续变量上下1%的样本进行了Winsorize处理。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2.0。
(二)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DAi,t|=α0+α1Competitoni,t+α2ICQi,t+α3COMPHHIi,t∗ICQi,t+α4GOVi,t+α5Growthi,t+α6Aggrei,t+α7Statei,t+α8Lossi,t+α9Salaryi,t+α10Opinioni,t+α11Seoi,t+α12Superi,t+α13Direci,t+α14ROAi,t+α155Levi,t+α16Sizei,t+α17Agei,t+∑IND+∑Year+εi,t
1. 盈余管理(|DA|)。综合考虑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行业分类的截面修正 Jones模型,在应计盈余管理的识别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方面表现更佳。因此,本文采用截面修正 Jones 模型对样本数据分年度分行业进行回归,估计模型参数,根据参数估算上市公司每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变量。
2. 内部控制。根据已有研究,本文采用深圳迪博公司关于每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除以100。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我们选取三种衡量指标,即:
(1) 赫芬达尔指数(COMPHHI)。
HHI=∑(Xi/X)2
式中:X=∑(Xi);Xi表示企业i的年度销售额。
因为赫芬达尔指数兼具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的优点,能够合理地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的程度,所以本文采取赫芬达尔指数乘以(-1)后的所得值COMPHHI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COMPHHI越大,说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高。
(2)勒纳指数(COMPMP)。以往研究大多采用行业内各个体企业勒纳指数的中值作为行业竞争程度的一个替代变量,因为与个体企业研究中的问题相类似,总体上拥有更高的利润边际的行业,其竞争环境相对较为宽松。实际测量时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我们参考张益明(2012)研究中的做法,采用勒纳指数LI=(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同时,为方便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我们用单个上市公司的勒纳指数值减去同行业内上市公司以销售额加权的勒纳指数平均值,得到最终衡量该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指标:
式中:MPijt 表示 t 年度归属于 j 行业的某一特定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LIijt 表示按前述方式计算所得的该企业的勒纳指数值;ωijt表示该企业的销售额占该行业该年度所有样本企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同时,采取MP乘以(-1)后的所得值COMPMP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COMPMP越大,市场激烈程度越高。
(3)行业中企业家数。行业内企业的个数是影响行业竞争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行业内企业家数越多,竞争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采用某年度特定行业内样本企业家数除以100做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的N作为行业竞争程度的一个替代变量。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预期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指数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为避免检验模型中直接纳入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变量与内部控制变量的交互项会引起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产品竞争市场的三个替代变量均进行中心化处理。
另外,参照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还设置了若干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盈余管理(|DA|)、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赫芬达尔指数(COMPHHI)、勒纳指数(COMPMP)、企业家数量(N)(由于我们对企业家数量除以100做标准化处理,所以表中以小数表示)、内部控制质量(ICQ)的均值分别为0.104、-0.069、 -0.043、1.203、6.923,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相差不大。表2表明,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COMPHHI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69、-0.045;COMPMP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43、0.029;N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203、0.950。这说明多数行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ICQ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4.256、9.385,这说明样本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展不均衡,这种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采用COMPHHI和COMPMP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内部控制呈负相关关系;采用N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内部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由于相关性分析仅单一考虑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还需要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才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表3中所有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下,不存在影响回归结果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后文表4列示了模型分步回归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三种情况:第一,在不考虑交乘项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种指标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别为COMPHHI、COMPMP及N,它们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表4前三列即第(1)列、第(2)列、第(3)列显示,采用三种指标衡量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均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并分别通过了10%、5%、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越容易促使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避免风险,获得自身利益。
第二,加入内部控制之后,表4的中间三列即第(4)列、第(5)列、第(6)的上半部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并通过了1%、 5%、 10%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内部控制发挥了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抑制了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结果也符合以往文献(陈俊和徐玉德,2011)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表4的中间三列的下半部分,显示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的交互变量(COMPHHI×ICQ、COMPMP×ICQ、N×ICQ)均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并通过了1%、1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鉴于企业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需要,形成了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自觉行为。同时,随着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受到明显的抑制,研究假设得到验证。
第三,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样本自选择或互为因果,即内生性问题。由于本文为全样本回归,不存在样本自选择问题,故不需要用Heckman 处理效应模型来解决自选择问题。为了检验表4中间三列即第(4)列、第(5)列和第(6)列的回归结果是否受内生性影响,特将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进行滞后一期处理,最终得出结果如表4的最后三列即第(7)列、第(8)列和第(9)列所示,这个结果说明,它在考虑将被解释变量递延一期之后,研究假设依然成立。
(四)稳健性测试
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敏感性测试:①采用现金流收益模型(CFO-E)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指标|DA|进行重新回归计算;②采用0、1虚拟变量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③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上述三种测试的结论基本不变。
五、结论及其启示
本文采用2009 ~ 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以及行业中企业家数量来衡量产品市场竞争,考察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从产品市场竞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角度进一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与内部控制这两种机制对抑制盈余管理的交互作用。实证研究结论为:①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愈发严重。②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为应对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往往会产生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动力,同时,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受到明显抑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过程中存在互补关系。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两点启示:①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在面对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时,必须激发内部活力、强化内部控制、增强内生性动力。这样,不仅能够抵御风险,而且能够规范企业行为,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的互补作用,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②对于监管者而言,要不断探索新常态下的企业盈余管理新动向,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品市场竞争理论研究,分析包括产品市场竞争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提升外部压力机制的传导效应,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K.Balakrishnan,D.Cohen.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Misreporting[R].Working Paper.http://sa.shufe.edu.cn /upload/_info/ 2002000049/ 132564_13070504 49201. pdf,2011.
陈骏,徐玉德.产品市场竞争、竞争态势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政研究,2011(4).
周夏飞,周强龙.产品市场势力、行业竞争与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8).
Doyle J.T., W. Ge,S. McVay.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5).
Ashbaugh Skaife,H.,D.W.Collins,W.R.Kinney,R. LaFond..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1).
方红星, 金玉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
董望, 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 2007 年 A 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
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7).
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2005(9).
Keith Hartlcy. The Economics of Military OutSourcing[J]. Defence Studies,2004(4).
Garen Markarian,Juan Santalo,Product-Market Competition,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IE Business School.2010.
新夫,陈冬华.盈余质量、制度环境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9(1).
高山,查慧园,石建伟.法律机制弱有效性下的盈余管理声誉机制安排[J],金融与经济,2011(7).
陈丽蓉,陶怀轮.产品市场竞争治理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内部控制审计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郑军,林钟高,彭琳.金融发展、内部控制与银行贷款[J].财贸研究,2013(6).
魏明海,陈胜蓝,黎文靖.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财务会计信息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2007(1).
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理,2009(9).
孙慧倩,王烨,刘银国.内部控制水平与债务资本成本——基于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实证研究[J].金融管理研究.2014(1).
张益明.产品市场势力、公司治理与股票价格信息含量[J].南方经济,2011(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部控制对关系专用性投资价值创造的传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27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