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胡 丹,欧阳电平(教授)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武汉 430064)
【摘 要】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和内涵,并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对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举措,旨在培养出能对接市场需求的有会计信息化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从而为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型矛盾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转型
一、引言
我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才市场上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并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教育应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这就意味着,大学职业教育不再与传统本科教育对立,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将终结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的扭曲格局。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同时也是办学规模最大的专业,几乎处于“是个大学就有会计专业”的局面,并且是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突出。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是各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将关乎各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办学的兴衰。
二、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的需求和各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制定的,不同类型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技术技能,这是对地方转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是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组织提供服务的,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性要求和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注重对会计人才基本素质的提升,以及会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各高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会计信息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及优势日益凸显,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运作平台和环境,改变了会计业务流程,给会计实务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企业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稀缺。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时代背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上突出会计信息化特色,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实训的地位,研究一套“立足会计、融合管理、突出实践”的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以上思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能系统掌握经济管理、财经法规、会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较熟练地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能在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与信息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以下能力:具备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上线、应用、运营维护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编制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财务信息化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能较熟练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系统技术的能力。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出的毕业生还能去管理咨询公司、管理软件研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上市公司等单位从事ERP系统上线及运营维护、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咨询等工作。
三、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举措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而会计专业与理工科专业不同,它的就业去向非常宽泛,但没有一个企业能像接纳某些理工科专业学生一样大批量地接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改革思路运用到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从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例如,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与浪潮、金蝶、信易达等软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进行校企无缝对接,协同培养人才。按照培养“全面性、专业性、应用性、特色化和具有较强的从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会计信息化方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校内学习3年、校外学习1年。特色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校内3年,学院挑选优秀的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特色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与之相配套的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则由合作企业选派资深的企业导师负责,由此来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职场实际工作高度吻合,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校外学习1年,主要是学生在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项目实习等,进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实现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方式贯彻到新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中。浪潮等会计信息化的软件研发销售企业和上线实施企业能够小批量安排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实战实习。学校结合实际实习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专业改革方案,既可进行长期建设规划,又可实现“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改革实践。
2.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需要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要能教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教授专业技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现有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少专业实战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采用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办法。
首先,提高自有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鼓励专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或教学研究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切实发挥科研促教的作用;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培训进修等方式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授课水平;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种与行业相关的高级执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应的职(执)业资格证书。其次,引进社会人才,重点引进具有高级职称(如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为引进的优秀教师提供工作、生活、科研等基础条件。最后,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吸纳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企业导师。
3. 建立以培养执业能力、提高执业素养为核心的板块化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不少学生毕业后业务不能上手,有的甚至要进入就业培训学校学习。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改革转型思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在全面推进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培养执业能力、提高执业素养为核心的板块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板块课组成。例如会计信息化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专业方向板块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并且增加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学生要修完会计信息化板块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学分,毕业时能够达到直接上岗要求。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由专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应用实训部分由“双师型”专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在学校的实践实训中心完成;ERP系统上线实训、XBRL网络财务报告编制实训采用校企合作企业带学生参与实战项目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增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从事ERP系统上线、运维等工作。实践实训教学环节还包括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认知性试验、设计性试验,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技能型实习实训,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训,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联合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这样能够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改革思路较好地运用到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考查学习过程和能力。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需要高校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向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现场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高校可以运用教学软件以及企业实际应用的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模拟、真实业务案例实践训练,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既能理解,还会运用,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优秀的教学团队实施;需要相应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件、实训资料等教学资源;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实现从注重理论教学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要改革“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评制度和考核标准,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等。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方向板块课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的考评,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专题调研、技术技能操作考核等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例如对于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板块课程,应结合课程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考评方式。与会计业务联系结合紧密的课程,如计算机会计、ERP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可以将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际业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采用试卷或案例分析的形式;实训部分主要是进行业务流程模拟、岗位模拟,任课教师通过学生现场操作熟练程度及其所提交的实践实训报告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来了解学生知识应用程度和工作实践能力,重在考查学生技术技能应用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平时实训成绩和实训报告组成。对于与信息系统开发、运维联系紧密的课程,如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可以采用项目设计、案例分析、专题调研和试卷考核的方式考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拟定的项目主题组成项目小组,集体进行项目分析、项目设计全过程,并提交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设计书、项目实施方案等资料,由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分,旨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对于由校企合作企业承担的课程,如ERP系统上线、XBRL网络财务报告编制,由企业导师和企业项目小组进行考评。
5. 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较先进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软件等实训实习条件。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应满足会计专业课程、会计信息化板块课程的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实践实训的要求,通过实践实训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真实生产或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既要能支持学生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和社会实践能力,还要能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校企合作共建。
四、结束语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发展趋势。但何时转、如何转是各地方本科高校以及专业目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选择了会计信息化方向作为应用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案例进行探讨,为会计专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改革路径的实施做了一次尝试,为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型矛盾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丁桦.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8).
史元. 论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2(3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鄂教高办[2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