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27期)
教学之研究
会计实务导向下的MPAcc培养模式改革

作  者
丁红燕(副教授),刘广生(教授)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 266580)

摘  要

      【摘要】会计实务导向是MPAcc培养的目标,我国许多高校现行的培养模式中没有考虑全日制MPAcc的特点,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全日制MPAcc的特点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会计实务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会计实务导向;全日制会计硕士;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财政部于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 2020年)》(财会[2010]19号),会计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我国目前会计人员超过1 400万人,但是高级会计人员的比例不足10%。很显然,会计人员的培养现状达不到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专业会计硕士(MPAcc)项目应运而生。作为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MPAcc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即精通会计实务的高级人才。全日制MPAcc是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全日制MPAcc的特点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MPAcc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全日制MPAcc的特点
1948年,美国的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是最早开展MPAcc项目的学校,20世纪70年代后MPAcc项目在全球扩展开来。我国的MPAcc项目起步较晚,学位设置于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2010年是我国MPAcc发展较为重要的一年:一方面,招收MPAcc的单位由之前的25家增加到106家;另一方面,高校不仅招收在职MPAcc,也开始招收全日制的MPAcc。全日制MPAcc与传统的全日制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不同,与在职的MPAcc也有较大的区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确定培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全日制会计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全日制MPAcc与全日制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共同的特点是二者均是全日制的,但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一样,而且二者在入学考核时的标准也不一样。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在没有设置MPAcc之前,学术学位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既包括培养会计实务类型的会计人才,也包括培养进行理论研究的会计人才。但在MPAcc设置以后,学术学位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更倾向于培养理论人才,会计实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MPAcc。由于会计实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招生计划上逐步向MPAcc倾斜。
2. 全日制MPAcc与在职MPAcc的区别。与在职MPAcc不同,全日制MPAcc主要包括以下特点:①在职MPAcc一般为在职的财务人员,而全日制MPAcc生源专业分布则非常零散。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全日制MPAcc的生源包括会计学、审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俄语、英语等专业,而纯粹的会计学专业的生源不足30%。②全日制MPAcc本科阶段的专业不同,造成其会计基础不同。审计和财务管理是与会计学专业较为接近的两个专业,该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会计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其他的专业,特别是俄语、英语等专业学生可能并不具备会计知识,甚至连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也不具备。③绝大多数的全日制MPAcc系本科毕业直接读硕士的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其实践经验主要依靠硕士阶段的积累。
二、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MPAcc的设置目的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实务人才,而学术学位则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人才。我国MPAcc开设得较晚,经验不足,但是我国各院校对学术型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学校在制定MPAcc的培养方案时,借鉴了学术型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经验。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认为会计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除了在学分和学位证书方面存在区别,其他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MPAcc的定位是不恰当的,MPAcc项目的设置目的并没有达到。会计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学位,学术学位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多侧重于实践和会计实务操作。
2. 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在培养全日制MPAcc时没有全面考虑其自身特点,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全日制MPAcc本科专业多样化、没有工作经验,且MPAcc的理论课程太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按照会计硕士全国教指委的规定,会计硕士所修课程最低学分为4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0学分,选修课中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不少于6学分,任选课不少于6学分。除了实践课的6学分外,其余的课程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且40学分必须在1年之内学习完毕,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第1学年疲于完成课程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去实习或者实践。
3. 实践环节较少。MPAcc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目前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过多,40学分中只有6学分为实践学分,因此学生的实践环节较少,这与MPAcc设置目的不一致。另外,学生实践的形式也较有限,一般是去单位进行参观或者实习。去单位参观只能对单位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设施设备有所了解,一般情况下接触不到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去单位财务部门实习是提高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习,而且实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很难达到一毕业就可以上岗的要求。
4. 教学方法不科学。针对研究生教育,我国院校起初设置的是学术学位,因此,教师授课时对学术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比较丰富。专业学位设置的时间并不长,最早试点的也不超过11年,且2004年试点会计硕士的院校较少,大部分的院校是从2010年开始设置MPAcc专业学位的,全日制MPAcc也是从2010年开始设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还是采用与学术学位相同或者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实务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会计实务导向下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社会对会计实务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从基于会计实务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对现行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明确全日制MPAcc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学校,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即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精通会计实务,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MPAcc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则是精通会计实务的人才。因此,全日制MPAcc的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定位为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精通会计实务,不仅要精通会计核算,而且要具备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职业能力。
2. 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MPAcc的课程和学分要求都要符合MPAcc全国教指委的规定,一般来讲,课程中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不能自行设置的。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设不同的方向课和特色课程,如财经类院校可以设置更细致的专业课,理工类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研究方法类课程,而像中国石油大学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则可增开体现石油行业特色的课程等。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变化,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也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课程应当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是指全日制MPAcc的课程设置必须构成一个系统,目的是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动态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的设置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相关规定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会计实务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来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的提炼,会随着会计实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特别在金融危机以后,更是如此。此外,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持续高度趋同的,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外,还应当考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含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进展以及趋势,以能够应对会计实务的变化。
3. 增加实践环节和改变实践方式。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实践,而全日制MPAcc恰恰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因此,其实践能力主要依靠硕士期间的培养。MPAcc获得硕士学位至少需要完成40学分,这是强制性规定,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增加实践的环节和改变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第一,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会计实务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一批实习基地,以保证每位同学都可以在实习基地中进行会计实务能力的训练。
第二,在核心课和方向课中增加实务专家课堂和实训环节。由于财务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建立能够接收学生去实践的实习基地并不容易,因此,学校较少组织大规模、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必须开辟其他的实践机会。除了基础课之外,其他的课程均是与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的环节,如在每门课程中抽出2 ~ 6个学时聘请财务总监、会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会计实务专家讲解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一般均购买了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实训软件,这些实训软件通过模拟企业情景设计各种经济业务,与企业实际比较接近,每门课程抽出2 ~ 6个学时进行实训,并且将端口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训。会计实务专家课堂和会计实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全日制MPAcc的实践能力。
第三,模拟实习。由于全日制MPAcc本科阶段的专业比较复杂,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的同学对于会计的处理程序和粘贴凭证等会计基础工作并不精通,因此,对其可以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习等方面的训练。
第四,发挥现场导师的作用。MPAcc是双导师制,除了学校导师外,还包括一名具有正高级或者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专家作为现场导师。可以利用现场导师的经验,给予学生会计实践指导。
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培养全日制MPAcc的会计实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改进。针对全日制MPAcc的特点,专任教师主要应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为主,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案例或者企业实际业务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灵活掌握会计实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传统的授课之外,充分利用IT和网络优势,采用微博、微信、邮件等各种方式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高校应以企业会计实务需求为基础,改革全日制MPAcc的培养模式,将会计实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基础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会计实务,从而调和了会计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曲晓辉.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J].财会通讯,2005(2).
冯华,王凤燕.基于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模块化、递进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宋建波,荆新,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会计之友,2009(6).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会计实务导向下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J-A1410);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市场需求导向下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5SC07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B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