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颜 敏(教授),张永国(教授),王 翔(博士)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摘 要】
【摘要】本文以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行业集中度、净利润变化次数等指标,检验公司特征与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动机。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类——五年期间两年及以上均发生和只有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两类公司在行业集中度、盈利水平和盈利均衡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盈利水平高且均衡;后者未基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盈利水平表现为高盈利和大亏损两个极端特征,且五年期间净利润符号发生多次改变,有盈余管理动机。
【关键词】研发支出;行业集中度;盈余管理;动机;费用化
一、引言
成功的研究开发活动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增强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与其他活动取得的收益相比,研发活动带来的收益很少受到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一般而言,研发密集型企业更有可能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因此,会更有动机去进行研发活动。世界各国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以美国会计准则为代表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以荷兰会计准则为代表的研发支出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时即可予以的资本化处理,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有条件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研发支出费用化会对企业当期收益和股价产生负面影响,研发支出资本化则更容易作为一种“好消息”向外界展现企业拥有的创新技术、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可持续的长期效益等信息,从而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Oswald 和Zarowin认为,研发支出资本化可以更好地将研发项目的成功情况以及未来的收益信息体现出来,而且可以比研发支出费用化产生更高的年收益和未来收益。
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兴起,为适应该行业的发展,美国于20世纪80 年代补充制定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86 号——对出售、 租赁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部分资本化的方法,即确定产品技术可行性之前的计算机软件研发成本费用化处理,确定产品技术可行性之后且软件被广泛使用之前的成本资本化处理,改变了多年来一直采取费用化处理的会计处理方法。
我国2007年实施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将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将企业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同时满足五项标准可以资本化为无形资产。但是,实务中研究和开发活动很可能是一个反复或交叉进行的过程,很难准确区分。是否符合开发阶段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标准是基于原则导向规定的,实际操作有赖于企业自身的判断,且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缺乏具体的规定。因此,这一准则的执行不仅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而且操作空间较大。
本文将2007 ~ 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9项会计政策选择结果列示于下页表1,可以看出,相比其他会计政策,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的选择在五年中变化巨大,特别是2010年、2011年各有50%左右的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即使扣除2009年开始上市的创业板块,2010年、2011年分别有907家和898家上市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从2007 ~ 2011年各年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来看,分别为0.88%、1.60%、1.25%、6.60%、9.93%,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什么50%左右的上市公司不惧怕研发支出费用化可能带给公司的影响呢?我国上市公司是基于研发的必要性而发生研发支出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化,还是在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可操纵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呢?虽然研发支出费用化这一处理方式被认为是无条件稳健性的典型案例,但其费用化的时间和数额会受管理者的影响,是一种酌量性费用,因此有盈余管理的空间。
目前,部分学者仅就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对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动机则鲜有研究,宗文龙曾基于税收管制附带检验了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费用化研发支出倾向的关系。笔者通过对2007 ~ 2011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的实施动机进行考察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的动机既有因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因盈利不均衡借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证明了曾被认为是具有无条件稳健性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已经被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因此,本文对具有两种动机的公司进行分类,然后建立行业集中度、高盈利性、盈利均衡性三个特征指标,并对两类公司在三个指标上的差异显著性提出假设,并通过对两类公司特征指标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文章最后对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第二类公司的盈余管理诱因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设计
(一)公司分类
1. 第一类公司——两年及以上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主要缘于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的研发密集型行业企业需要保持强劲的研发能力才能稳定发展。从现行会计准则要求来讲,研发支出是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因此,研发支出费用化的金额至少意味着较多的研究支出。对于这一类公司,实施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一般是连续的,至少时断时续,不可能只实施一年以后不再实施。所以,基于这一角度,有必要对五年期间,曾两年、三年或四年(五年均发生者无)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的行业特征、盈利水平、盈利均衡性进行考察。这一类公司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动机应主要归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然后将其与五年期间只有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特征进行比较。
2. 第二类公司——只有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五年期间只有一年发生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其他四年均未发生,从公司经营发展来讲是不应该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出于盈余管理需要,即这一类公司可能有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化政策来实现平滑盈余、大清洗等盈余管理的动机。下文首先进行两类公司的特征分析,然后对两类公司进行比较研究。
(二)特征指标设计
两类公司比较的特征指标有三项:行业集中度、高盈利性、盈利均衡性。
1. 行业集中度。就像美国会计准则是因为计算机软件业的兴起,才改变了多年来一直采取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方法一样,研发支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及创业板块等都是研发密集型行业,该行业企业需要有足够强的研发能力才能在行业中生存并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这些行业,而不是分散在所有行业。某个行业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数量越多,表明该行业集中度越高。本文以某一行业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行业集中度并假定:某一行业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数量超过2家(含2家),为具有集中度,取值为1;超过10家(含10家),为集中度较高,取值为2;超过20家(含20家),为高集中度,取值为3。接下来,本文将就研发支出费用化两年及以上均发生的上市公司的行业属性进行分析,并与只有一年发生的上市公司行业属性进行比较,分析两类公司行业集中度的差异。就此提出:
假设1:第一类公司行业集中度高,两类公司行业特征差异显著。
2. 高盈利性。正是因为研发活动带来的强劲的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研发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应较其他行业高。本文选取总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两类公司盈利水平高低的指标,提出:
假设2:第一类公司高盈利居多,第二类公司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高盈利和大亏损均较多,两类公司盈利水平差异显著。3. 盈利均衡性。五年期间,各年盈利水平有差异是正常的,但若起伏巨大则有盈余管理的痕迹。特别是五年期间若有一到两次净利润符号的改变,则有违盈利的均衡性。本文以五年期间样本公司各年净利润的符号发生由正到负或由负到正改变的次数作为衡量企业盈利均衡性的标志。由正到负或由负到正一次则取值为1,由正到负再由负到正或由负到正再由正到负取值为2,以此类推。五年期间某公司各年净利润发生符号改变次数越少,越具有盈利均衡性。本文提出:
假设3:第一类公司盈利均衡性较高,两类公司差异显著。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是通过查阅2007 ~ 2011年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获得(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资讯网和新浪股票与财经网)。研发支出费用化信息依据年报附注中管理费用的明细项目获得。根据上市公司的披露,五年共选取了1 271家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
五年期间,2007年以后(不含2007年)上市的463家公司,因不具备五年的会计政策选择资料,故将其从总样本1 271家公司中移除。例如,只在2011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但却是当年上市的公司,因并不知其以后的表现,故不具有样本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仅考虑2007年及以前上市的公司,即具有2007 ~ 2011年五年会计政策选择资料的公司,共计808家。
2007年以后(不含2007年)上市的463家公司中,有创业板153家。其中,有125家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占比81.70%。2009 ~ 2011年三年中只有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有18家公司(均为2011年发生),其余107家公司为两年或三年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即第一类公司。创业板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公司数量有25家,占创业板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总量的20%,主要分布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两个行业;有24家公司不具有行业集中度,占创业板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总量的19.2%,其他为具有行业集中度的公司。这非常符合创业板块的特点,即创新创业能力强,而创新创业能力要靠研发能力来维持。由于创业板2009年开始上市,五年资料不全,且与一般公司特性不同,本文分析不将创业板公司包括在内。
2007年及以前上市的808家样本公司中,有551家为五年期间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其余257家为只有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因此下文分析中,第一类公司数量为551家,第二类公司数量为257家。
四、公司特征分析
(一)行业集中度
第一类公司——五年期间两年及以上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行业简况如表2所示。因篇幅限制,表2只列示前十大行业的基本情况。
表2显示,五年期间,两年及以上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在前十大行业中集中度均较高,占第一类公司总量的56.62%。551家第一类公司中,只有14家公司不具有行业集中度,占2.54%。
进一步地,三年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共116家,只有1家公司不具有行业集中度,占0.86%。具有高集中度的公司有69家,占三年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总量的59.48%,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七大行业。
四年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共18家,均具有行业集中度。14家公司具有高集中度,占四年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总量的77.77%,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四个行业。
第二类公司——只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除只在2010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33家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公司均为具有集中度或无集中度。其中只有2008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4个公司分居4种行业,均无集中度。两类公司行业集中度如表3所示。
第一类公司行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集中度,有255家,占46.27%;第二类公司行业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集中度,有152家,占59.14%。对两类公司行业集中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检验,如表4所示:
因行业集中度为定序变量,故通过非参数检验(Wilcoxon双尾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类公司行业集中度的差异显著性。表4显示,两类公司行业集中度差异十分显著。假设1得到验证,即第一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行业发展动机较强,第二类公司较弱。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看出,第二类公司中,只在2008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行业集中度均值为0,除2010年以外,其他四年行业集中度均值均小于1。
(二)高盈利性
对两类公司盈利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如表5所示。本文以总资产利润率代表盈利水平进行分析。其中,第一类公司因是五年期间发生了两年或三年、四年研发支出费用化,因此,其盈利水平采用时期值——每个公司五年总资产利润率的算数平均数;第二类公司因为是只有某一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因此,其盈利水平采用时点值——发生当年总资产利润率来进行比较。为了更全面地进行比较,对第二类公司也采用五年的时期值进行分析。因为总资产利润率为连续的数值变量,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此外,为了解第二类公司不同年度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之时盈利水平的差异,表5还分别对第二类公司分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5显示,第一类公司总资产利润率五年均值为4.39%,小于第二类公司。第二类公司各年总资产利润率均值起伏较大,特别是只在2007年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其发生当年——2007年总资产利润率均值达到20.00%,而只在2008年发生的却为-0.18%。从各年标准差来看,第二类公司标准差均超过第一类公司;从各年极大值、极小值来看,第二类公司2007年、2011年极小值均小于第一类公司,2007年、2010年极大值均大于第一类公司。因此,第二类公司盈利水平没有统一的特征,呈现出高盈利和大亏损两个极端,有盈余管理的迹象。通过假设检验发现,两类公司总资产利润率均值差异十分显著。
(三)盈利均衡性
对两类公司五年期间各年净利润符号发生变化的次数及分布进行识别,以比较盈利均衡性情况,如表6所示:
第一类公司五年期间各年净利润符号未发生改变的总计390家公司,占70.65%,发生变化的公司仅有162家,占29.35%,不到三分之一,且变化1到2次居多;第二类公司有171家未发生符号变化,占66.53%,发生符号变化的有86家,占33.46%,相对第一类公司较多。因此,第一类公司总体显示出盈利较为均衡的特点。
对两类公司净利润变化次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检验,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除2009年以外,第二类公司净利润符号变化次数各年均值均高于第一类公司,其中,2008年最高。对两类公司净利润符号变化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Wilcoxon双尾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并没有基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盈利水平表现为高盈利和大亏损两个极端特征,并且五年期间净利润符号发生多次改变,不具均衡性,因此,可以初步确定该类公司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以是否为第二类公司为被解释变量(是,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以行业集中度、总资产利润率和净利润符号变化次数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第二类公司与行业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净利润符号变化次数和总资产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即:第二类公司所处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盈利均衡性较低,从而验证了第二类公司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五、盈余管理的诱因——针对第二类公司
在证明第二类公司具有盈余管理动机之后,接下来考察影响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因素。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直接结果就是,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减少了当期利润,因此对于第二类公司来说,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的多少应是管理当局斟酌后的结果。故以研发支出费用率(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与盈余管理动机相关的重要因素。要引用的五个重要解释变量包括:总资产利润率、行业集中度、企业规模、市场化指数和地区产权保护指数的离散值。依据上述变量建立回归模型(1)以解释研发支出费用率的变化:
EXP=α0+α1ROA+α2IND+α3SIZE+α4Market+α5ProtectLS+ζ (1)
EXP表示研发支出费用率,为研发支出费用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
假设研发支出费用率的高低主要受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所在行业和资产规模的影响。ROA为总资产利润率,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当期利润,因此与EXP呈负相关。IND是行业集中度,集中度高,表示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处于研发密集型行业,假设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目的不是因为处于研发密集型行业发展的需要,而是非研发密集型行业企业欲实施盈余管理,故与EXP呈负相关关系。SIZE是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讲,越是大规模企业越愿意给股民留有高盈利的印象,因而愿意发生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越少,即与EXP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第二类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对研发支出费用率的高低有影响。Market为市场化指数,该变量取值范围为0 ~ 12,数值越大,表示公司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假设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对研发支出费用率的影响不同: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交易成本越小,对利润影响越小,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的空间越大,所以假设市场化进程与EXP呈正相关关系。
ProtectLS为地区产权保护指数Protect按3分位数进行离散化以后的结果,Protect取值范围为0 ~ 1,数值越大,表示地方保护主义或“法律保护主义”的行为特征越明显。因为地区产权保护指数(Protect)越高,越会产生较多的交易成本,对利润影响越大,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的空间越小。因此预期研发支出费用率会随公司所在地区产权保护指数的提高而降低,即地区产权保护指数与EXP呈负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研发支出费用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资产利润率,且与总资产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结果还表明,研发支出费用率与行业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与预期一致:即第二类公司行业集中度越低,研发支出费用率反而越高,即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不是从行业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进而,市场化程度与研发支出费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预期一致,即:市场化程度越高,第二类公司越有可能增加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企业规模与地区产权保护指数都被预期与研发支出费用率呈负相关关系,结果也完全一致,即: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时,会考虑公司的规模;公司所在地区的地方产权保护指数,会影响研发支出费用额。
六、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通过将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分为两年及以上年份均发生和只一年发生两类,研究发现两类公司在行业集中度、盈利水平和盈利均衡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的行业发展动机很强,盈利水平高且较为均衡。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并没有基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盈利水平表现为高盈利和大亏损两个极端特征,并且五年期间净利润符号发生多次改变,不具均衡性,因此,判断该类公司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
进一步地,通过对第二类公司盈余管理诱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其研发支出费用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资产利润率,且与总资产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二类公司的研发支出费用率还与行业集中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市场化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研发支出费用率的高低既受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所在行业的影响,也受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企业规模与地区产权保护指数与研发支出费用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第二类公司发生研发支出费用化数额时,会考虑公司的规模;公司所在地区的地方产权保护指数,会影响研发支出费用额。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与研发支出资本化公司进行比较,可能会遗漏一些特征或影响因素;本文建立的模型修正的拟合优度并不太高,模型有待进一步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林钟高,刘捷先.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管理层薪酬契约——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2(2).
吴红根.论企业研发支出制度[J].经济师,2013(3).
石瑾,任维娜.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不足与改进[J].财会通讯,2012(19).
徐全华.上市公司R&D支出会计政策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1(15).
柯东昌.研发投入资本化、净资本化与避免亏损、平滑利润动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3 (3).
王艳,冯延超,梁莱歆.高科技企业R&D支出资本化的动机研究[J].财经研究,2011(4).
陈晓红,王艳,贺新闻.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发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唐颖,戴书松.市场化进程与研发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J].会计之友,2012(6).
世界银行.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Shi jun Cheng .R&D Expenditures and CEO Compens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Dennis R., Oswald & Paul Zarowin. Capitalization of R&D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Stock Pric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7(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基于数据挖掘的计量改进和因素分析”(项目编号:71272241);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基于数据挖掘的计量改进和因素分析”(编号:1324004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