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24期)
教学之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盘点与分析

作  者
赵秀云(副教授)

作者单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历经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完善课程体系,笔者盘点了200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论文,结合2006年以来教育部关于高职的文件和会计政策的变化,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来,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了大量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为更详细地了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现状,借鉴各高职院校的改革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笔者对近十年来的改革情况进行了盘点与分析。
一、盘点情况概述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个微观的概念,是指高职院校为完成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若干门课程的集合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以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为盘点对象,检索了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2005年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共304篇。其中,有关课程体系的论文167篇,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137篇。对检索的论文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了筛选,剔除了非会计专业、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等方面及质量不高、重复发表的论文,共选出来自112所高职院校的124篇论文,并将这些论文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整理出本文所需要的数据(见表1)。
从表1的课程体系检索数量来看,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出现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五年的论文总量为124篇,占检索量的74%,说明这期间各高职院校积极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纷纷提出了各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将样本按所述课程体系的类型进行汇总,整理出的类型共有33种。其中,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或能力导向)、岗课证融合及就业导向六种为主要类型,共97篇,占样本总量的78%。从类型来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从课程体系的内涵来看,却不容乐观,大部分课程体系在能力、岗位、课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二、盘点情况分析
1. 课程体系中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对124篇样本有关能力要素的表述情况进行盘点,笔者发现没有能力表述的有93篇,约占样本总量的75%左右,较为详细阐述能力要素的有31篇。其中,将能力构成要素定位于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三种的有9篇,包括江景(2008)、程淮中(2009)、郝一洁(2009)、洪连鸿(2010)、张瞳光(2010)、王志辉(2010)、黄浩岚(2011)、欧群芳(2012)、王超(2014);其余22篇能力的表述有很大的差异,无法进行分类。可见,各高职院校对于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确定一方面各抒己见,另一方面也比较茫然,无据可依。这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的,主要集中于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框架,致使课程体系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混乱。
2. 课程体系中岗位设置的分析。按样本中所述的会计工作岗位,笔者对124篇论文进行盘点,整理出岗位设置汇总表(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共有23篇论文阐述了会计工作岗位,占样本总量的18%左右。设置岗位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的起点,绝大多数样本没有会计岗位的设置或设置不明确,说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表2中23篇论文岗位设置的情况看,可知从2008年开始,学术界对会计岗位的设置持有两种观点,且两种观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上述岗位的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所需的会计人员及岗位少,有的只有一名财务人员,不分岗位,有的设有出纳和会计两个岗位,还有的设置出纳、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主管岗位等多个岗位。由此可见,徐丹琦(2013)等10篇论文中有关岗位的设置与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相似。但其岗位设置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财务管理岗位与会计管理岗位属于同一岗位,企业中实际称为会计主管(或叫财务主管)。其次,会计核算与税务会计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比如,存货、销售及费用的会计核算必然涉及各种税的计算,二者密切相关,交织在一起。另外,目前企业在网上进行纳税申报,不需要经常去税务局,企业不再单独设置税务会计或办税员岗位,其工作由会计岗位全部承担,所以,两个岗位应合并。于政红(2012)等13篇论文设置的岗位是大中型企业及集团公司的会计岗位,一般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就职于这些单位,在校期间完全围绕这些岗位来学习,显然不合理。
3. 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分析。笔者对样本按所设课程进行盘点,整理出共55篇论文中有课程的设置,占样本总量的44%左右,将这些样本按所设专业课程的类型进行分类汇总,编制出课程类型汇总(见表3)。

 

 

 

 

 

 

 

 

 

表3的数据显示,涉及学科课程体系的有30篇,约占55%。对其他两种课程类型继续进行查阅,发现其中也留有学科课程的影子,比如叶玲莉(2010)中有《税收与实务》学科课程。这说明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还是学科课程体系,改革还没有挣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会计行业准入制度考试的限定,使各高职院校不得不开设学科课程。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国家限定考三门学科课程,任何院校都不能改变。另一方面是专业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改为模块课程,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室、老师等软、硬件要同步进行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指出,我国要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此,以表3中55篇论文为盘点对象,笔者统计有关信息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得知各高职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的基础上, 2009年起,有1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Excel 在财会中的应用》课程, 2011年起有6所院校开设了《用友ERP》或《金蝶K3》课程。这说明高职院校开始加强会计信息化的教育,但从开设信息化课程的院校数量来看,只占10% ~ 20%,还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信息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会计信息化教育有待加强。
4. 课程体系与国家会计政策衔接情况的分析。会计的工作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经济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及政策出台等都会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会计教育应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时调整和更改教学内容。如《财政部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11]17号)规定,小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见,高职院校应将《小企业会计准则》纳入课程体系。但笔者对2013年以后发表的28篇样本进行了盘点,发现样本中没有提及《小企业会计准则》,说明各高职院校未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而调整课程体系。
三、完善课程体系的思路
1. 完善课程体系中的能力构成要素。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者,首先应具备区别于其他职业人员的能力,即专业能力。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3年10月发布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能力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推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和和价值观。其次,会计人员应遵循国家颁布的经济政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方法能力。最后,会计人员在社会大环境下工作,要与企业的其他人员、企业客户、税务等部门联系,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因此,笔者采纳吕志明(2010)的能力观,认为会计人员的能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周宏(2007)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借鉴此观点,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人才定位于初级会计人员,应具备业务操作型人员的三项能力要素,即应具备完成中小企业日常业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编制会计报表的专业能力,具备学习和应用与本岗位相关的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能够诚实守信,具备沟通、表达及合作的社会能力。
2. 完善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会计岗位。会计岗位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基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的规定,第一学期应先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培训,保证学生持证上岗,同时,也使学生完成高中文化课程向大学专业课程的过渡。
第二学期应设置出纳岗位和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现金的收支,银行存款结算业务的办理,支票的开具,库存现金、支票、空白收据和有关印章的保管,发票的开具,收付款凭证的编制,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发票领用登记簿的登记等。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是手工和借助于财务软件进行小规模纳税人的经济业务、增值税和印花税等小税种的核算,能办理小规模纳税人的日常纳税申报等;学期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小规模纳税人的手工和电子两套账簿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第三学期加深出纳和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出纳岗位增加编制日报表、汇票的贴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会计岗位变为手工和借助于财务软件对一般纳税人的简单经济业务核算、增值税、消费税和印花税等小税种的核算及办理日常纳税申报。增加成本会计岗位,主要工作是借助于EXCEL完成品种法下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学期结束要求学生提交一般纳税人的手工、电子两套账簿和增值税及消费税纳税申报表。
第四学期继续加深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会计岗位除处理一般纳税人上述基本业务外,增加一般纳税人的投资、外币业务等特殊业务的核算、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及汇算清缴等;成本会计岗位能借助于EXCEL完成分批法和分步法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增加会计主管岗位,能进行简单的财务管理与分析。同时进行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培训;学期结束要求学生提交一般纳税人的电子账簿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
第五学期将一般纳税人会计的工作拆分出几个会计岗位,如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等,并加深各岗位工作内容;同时,增加审计助理岗位,能为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学期结束要求学生提交一般纳税人的电子账簿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 完善课程体系中岗位课程的设置及课程体系与国家政策的衔接。为适应国家的会计考试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助理会计师考试的课程与国家考试保持一致。从第二学期开始,为完成上述岗位的工作任务,主干课程应设置:出纳岗位操作实务、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会计主管岗位操作实务、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多岗位)、审计岗位操作实务及ERP系统应用等岗位课程模块。出纳岗位操作实务和会计岗位实务模块中应设有财务软件应用子模块,并根据会计岗位工作内容调整难易程度;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实务应设有EXCEL应用子模块;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分别设置增值税核算及印花税等小税种的核算子模块和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子模块;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和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多岗位)讲解《企业会计准则》,设置所得税核算子模块。
上述的课程设置将会计信息化和各种税的核算融为一体,以财务软件为工具完成会计核算,并实行双准则分层教学,应用企业的纳税软件完成纳税申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同时,为适应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每学期应开设会计研讨专题,进行有关会计诚信教育和新政策法规的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吕志明.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2010(4).
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双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编号:2013SJD790002);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会计服务公司职业标准对接研究”(编号:CDGZ201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