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18期)
金融与理财
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浅见

作  者
赵丽娅,郭 晖(副教授),余国新(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

【摘要】 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仍亟须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本文在阐述低碳农业内涵和金融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低碳农业领域存在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并提出金融支撑低碳农业发展优化思路。
【关键词】 金融支持;低碳农业;优化思路;气候变暖

一、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且呈几何式增长态势,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需求。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低碳农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高度依赖农业技术创新,无论在技术研发过程还是生产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支撑其运转;相较传统高碳农业来说,低碳农业更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二、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偏重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等热点领域的研究,而对低碳农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低碳农业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概念,与其相类似的较早提出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不同程度要求的提法。徐更生(2009)认为,生态农业是生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农业产业形态,将农业生产过程视为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物质和能量顺利转化,促进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农业资源、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张志越(2006)认为,循环农业是农业经济活动纳入到“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再生农业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见,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循环农业,都对低排放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强调低碳发展。
本文认为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一种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其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在农业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过程中,贯彻“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理念,实现农业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三、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 低碳农业技术创新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的物化劳动,资金投入少、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少,但生产效率较低;现代农业虽然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但因为其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使用,资金投入也较大,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得现代农业具有显著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特征。可见,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存在明显的缺陷,都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与其不同的是,低碳农业是一种低碳环保型农业,其先进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能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低碳农业虽有低碳环保降耗优势,但其在低碳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开发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实现。更何况,低碳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技术研发的公共品属性易出现“搭便车”现象,私人研发成本大于私人收益,使得私人资本缺乏投资低碳农业技术投入的热情。为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取得新的低碳农业技术突破,亟须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以化解和降低低碳农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本风险。
2. 低碳农业投资具有特殊性,需要政策性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低碳农业具有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优势,且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属性,成为未来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暖及能源短缺问题的共同追求。可见低碳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推进低碳农业需要依靠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且回收期较长,甚至面临技术研发失败,导致投资血本无归。目前,农业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农业自身资金积累、国家财政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我国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且自有资金积累少,主要依靠个体农民的投入,财富有限,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政府财政资金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但大部分财政资金却投资于传统农业设备和农民种粮补贴领域,对低碳农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可谓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低碳农业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这也符合我国70% ~ 80%的农业资金来源金融机构的国情。由于低碳技术研发既带来经济效益,又产生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会产生较大差异,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决定了其缺乏投资热情。因此,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解决低碳农业技术投资外部性的根本途径是政策参与,即亟须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低碳农业领域的不足。
3. 推进农业碳汇功能的CDM项目,需金融机构的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即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碳减排量交易而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项目的实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都将实现“共赢”。对发达国家来说,可以降低履约成本;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以较低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低碳减排技术和利用其剩余的资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农业是全球第二高碳产业,农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3,达170亿吨CO2。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据第二位,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可以预见,在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低碳农业及推行CDM项目,充分挖掘碳排放交易,向碳排放量购买国出售碳信用,以较低成本参与碳金融项目交易,在国际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借助金融机构力量的参与,势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不足是其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村经济长期依附于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造成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城镇金融体系。
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低碳农业融资难。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的架构。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其职责是代理国务院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但并不面向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且其机构覆盖面仅到县一级,广大乡镇农村地区仍处于空白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其他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其吸储能力较弱,面临低碳农业巨大资金需求及较大的投资风险,信用社只投放于传统的绿色信贷项目,对其他大额资金低碳项目望而却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农村吸储、城镇放贷的经营模式,对低碳农业的资金需求可谓杯水车薪。其他商业性银行只有在少数发达地区的乡镇才设立,相比较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面向农村领域贷款资金更少。与此同时,农业领域的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
2. 低碳农业金融支持制度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推进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起到宏观调控主导作用,给予农业政策倾斜。同样,低碳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需要在碳金融领域突破现有制度,做一些制度创新和政策安排,以促进低碳农业领域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金融支持仍停留在大的宏观制度设想上,仍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在低碳农业领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中央制定的低碳金融政策贯彻执行滞后,落实不到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府应采取对待支农补贴的方式,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给予相应补贴,激发低碳农业企业和个人投资低碳农业领域的积极性。
3. 低碳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投资热情低。农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风险抵抗能力低,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生产和经营损失。正是由于农业易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经营风险较其他行业大,且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出现价格剧烈波动,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投资和开发涉农经营和保险项目。低碳农业虽具有污染少、效率高的优点,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发展低碳农业项目时,仅对自然环境生态补偿一项就需花费不少成本,更何况投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更新低碳排放设备,培养低碳农业领域人才,这些项目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本性,出于规避和降低风险考虑,投资风险高、成本高的低碳农业领域激情势必减退。
4. 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低,涉农金融产品少。低碳农业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优点,需要依靠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作为支撑才得以发挥,以及需要依靠低碳农业领域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作为发展动力。目前,各种金融机构虽然开发了一些涉及低碳农业的金融产品,但总体而言,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落后,支持低碳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大多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并没有广泛涉猎低碳农业金融产品领域,难以满足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市场需求。
5. 低碳金融意识缺乏,低碳农业推进缓慢。在我国,农民知识文化程度较低,7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仅在初中层次,受过高中教育的不到20%,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快慢。大多数农民只熟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对其他金融业务不懂甚至根本没听说过。例如,他们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汇款、e支付等新型网络金融名字感到很陌生,更别提低碳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了。由于农民金融知识的匮乏,束缚了低碳农业技术及低碳金融产品的推广,金融市场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低碳农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
五、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思路
1.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破解低碳融资瓶颈。在我国,农村金融投资基本形成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的格局。为破解农村低碳农业项目融资瓶颈,以及过渡到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并驾齐驱的局面,需要健全和完善县以下金融机构布局,服务农村金融,以推进农村巨大的低碳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县一级人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出台一系列低碳农业金融扶持政策,引导资本参与农村低碳金融项目发展;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性银行,应放宽低碳融资项目贷款限额,降低放贷利率,创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改变传统单一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农村低碳金融项目发展。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国有大型银行,采取服务乡镇服务的倾斜政策,在乡镇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对农村低碳金融项目资金需求采取优惠的利率或无息贷款政策。与此同时,应在乡镇区域设立农业领域的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变金融结构在农村单一化设立趋势。
2.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政策激励支持。完善农村低碳金融政策服务体系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激励资本投资农业低碳融资项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政府金融办等监管部门应积极联动起来,参与农村低碳金融发展。人民银行应为农村低碳项目,尤其是中小项目,降低融资门槛,提高低碳融资项目的灵活度,在低碳融资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银监会应为农村低碳融资项目而设立的中小银行,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加强风险控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各商业银行投资低碳金融项目;保监会应降低农村低碳金融项目企业发行低碳融资企业债券、证券、基金等新型资产工具的门槛,积极配合与服务低碳融资项目的企业;政府金融办应采取扶持政策,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低碳项目建设,联合财税、金融等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低碳项目发展的政策环境。
3.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及碳基金,分散农业投资风险。低碳农业具有碳汇功能,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源。发展低碳农业目的是要减少碳排放量,进行技术革新,因前期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投资风险高,导致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一方面,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开发适宜的涉农低碳保险品种,尤其针对农户的沼气池改造、太阳能利用、生物防病虫实验田等项目贷款提供相应的财产抵押风险转移,激励农民借贷发展低碳农业以降低低碳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低碳农业碳基金,解决低碳农业项目面临的融资困境,以及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商业投资,以推动农业低碳技术进步。
4. 提高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满足市场低碳金融产品需求。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丰富发展经验,提高农村低碳金融方面的创新能力,依据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业务、信托类等碳金融产品都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成立碳银行,提供碳金融咨询、代理和融资业务;建立基于CERs的现货、期货和掉期交易的二级市场交易。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需要一段时日。在碳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推出之后,应逐渐向农业产业倾斜,逐步推出农业碳金融衍生品,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5. 培养农村低碳金融创新人才,增强农民金融意识。低碳农业推广和应用最为关键的是要靠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低碳农业人才教育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掌握低碳金融项目运作的投资人员,提供低碳农业项目融资咨询和业务代理,在低碳农业融资过程中降低风险;二是培养低碳金融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依据农业领域低碳项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符合农业低碳项目的多元化金融理财产品,尤其是符合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李晓惠.低碳农业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
徐更生.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J].中国环境报,2009(9).
张志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陈文晴.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34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