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22 期
总第 698 期
财会月刊(下)
改革与发展
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考察

作  者
许晓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872 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安徽铜陵 244000)

摘  要

      【摘要】会计盈余管理作为一个“积极”的概念,与会计盈余作假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且呈现出增长趋势和季节差异性。公司管理者应当优化其盈余管理行为,牢记投资者是具有信息判断能力的、会计盈余管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尽可能保持公司盈余的平滑性。
【关键词】中小上市公司   会计盈余管理   特性   盈余平滑性

一、会计盈余管理与会计作假的区别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实务界以及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我国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而又难于融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专门针对中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对于会计盈余管理的好坏始终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消极”的,是一种欺诈行为,或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业绩的评判,或影响依赖于财务报告中会计数字而进行的合约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积极”的,与会计盈余欺诈是不一样的,其有着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甚至是有益性。
笔者比较赞同盈余管理是“积极”的这一观点,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包括:Davidson等(198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为了达到所希望的报告盈利水平,所采取的谨慎步骤”;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等,以期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尽管会计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与未进行任何盈余管理时不同(并非就是失真),但会计盈余管理与会计盈余作假有着本质的区别。会计盈余管理是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而会计盈余作假则是超出了相关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而进行的会计欺诈行为,如违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无中生有地虚构经营活动或交易(隐瞒和删除交易或事项,伪造、变造交易或事项及相关凭证记录)。
二、会计盈余管理的有益性
一方面,从个别公司来看,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难免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某物件市场供需不平衡价格大幅度升降、某些优惠政策的颁布、某准则条例的修改等,而需要更换从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减少违反债务条款、失足配股门槛等带来的风险,即经营者能够利用会计自由选择权进行会计政策合理选择、会计估计的合理判断以及信息的恰当披露,可以保护公司免受现实状况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从整个市场来看,盈余管理并不会扭曲公司当期税前的账面价值(宁亚平,2005),并不会误导报表使用者,反而可以使账面盈余更准确地表示公司的实际价值(Black,1993)。
已有很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种研究,将公司是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盈余管理的幅度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剖析,对如何识别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方法建议。所以我们认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反而更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警惕性,报表使用者能够坦然、理性地面对公司盈余管理,而且更青睐于盈余比较平滑的公司(Barth等,1999;Magrath等,2002),也正如斯科特所认为的,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使股价更好地反映公司前景的机制。
三、中小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1. 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在IPO 过程中。图1为中小上市公司2004 ~ 2012年年度报表ROA分布图,图2、图3、图4分别为中小上市公司2004 ~ 2013年1季度、半年度、3季度报表ROA分布图。其中:ROA为报告期净利润与期末资产总额之比;图中的条柱为报表中ROA的分布;横轴为ROA;纵轴为公司比例。从四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0处ROA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跳跃现象,即样本比例在0的右边突然增多,与在0的左边样本则突然减少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看来,此现象的产生就是盈余管理的结果。
2. 盈余管理公司呈现增长趋势。从中小上市公司2004 ~ 2012年各年年度报表ROA分布图(图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至2012年,在0处ROA分布的跳跃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2010 ~ 2012年,0右边附近的样本数急剧增多。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近几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盈余管理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从中小上市公司2004 ~ 2013年各年1季度、半年度、3季度报表ROA分布图(图6 ~ 图8),同样可以得出此结论。
3. 盈余管理呈现季度差异。图9为中小上市公司2004 ~ 2013年各季度报表ROA分布图,从左往右的四个图依次为:1季度ROA分布图、半年度ROA分布图、3季度ROA分布图和年度ROA分布图。从图9可以看出,在0处ROA分布的跳跃现象在各季度报表中表现得不一致,1季度ROA分布图的跳跃现象最为明显,半年度和3季度的次之,年度报表ROA分布图的跳跃现象则较为缓和。即1季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多,而年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少,可能是由于年度报表需要审计的缘故。
四、思考与建议
1. 投资者是具有信息判断能力的。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上市公司1季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多,年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少。而许晓芳和方略(2012)研究发现,中小上市公司1季度报表的信息含量最少,股价波动与其报告盈余偏离最大,年度报表的信息含量最多,股价波动与其报告盈余拟合度较好。
这说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使用了年报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而很少使用1季度报表披露的信息,他们能够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年度报表由于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相对更具有真实性和规范性,而1季度报告存在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因此,投资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判断能力,中小上市公司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应当明确此点。
2. 会计盈余管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方面,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管是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还是重组事项和交易等,都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思考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如何进行披露将增加公司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且还会引起诸如证监会、媒体、相关利益群体等的关注,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契约成本(如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投资者较为保守,比较排斥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或通过自己直观地发现公司存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方法变更,或通过一些专业分析师或学者研究发现公司存在其他隐蔽性的盈余管理行为,则公司盈余管理幅度一旦超出了他们预期或接受范围,他们就会立即放弃该公司,甚至加入投资黑名单。
3. 尽可能保持公司盈余平滑性。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注意保持盈余的平滑性,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一时需要而大幅度向上向下进行盈余管理,盈余波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企业倒闭的可能性的大小(Trueman等,1988)。Barth等(1999)以及Magrath等(2002)研究也表明,盈余比较平滑的公司股票,其价格较盈余波动大的公司股票价格更高。所以,公司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公司盈余的平滑性,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及公司的经济实力。
【注】本文系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12SQRW154)、铜陵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11tlxy04zd)、铜陵学院校地合作课题、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Jones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
2. Dechow P. M.,Sloan R. G.,Sweeney A. 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view,1995
3. Healy,P. M.,Wahlen,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