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20 期
总第 696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

作  者
申屠新飞(副教授)

作者单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

      【摘要】当前会计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存在注重核算、忽视管理、岗位技能不全面、课程知识点重复、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不足、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整合课程、开设新课、修订课程标准、重建实训基地来强化会计管理类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增加技能考核点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同时采取多种举措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为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会计核算   会计管理   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好,是高职院校中设置最普遍、招生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绝大部分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办学历史都比较悠久,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是近年来教学改革比较少的少数专业之一,深入探讨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下面以笔者所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建立于1978年,2001年入选浙江省重点专业,2004年通过验收,2011年首批入选学院特色优势专业,目前在校生1199人,教师23人,2011 ~ 2013年取得浙江省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比赛和浙江省大学生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8组,二等奖13组,名次列全省前茅。但是靓丽成绩的背后仍然隐藏各种各样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整个教学方案比较注重会计核算的教育,忽视了会计管理职能的教育,主要表现为:核算类课程比较多,占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数23.68%,而会计管理类的课程只占7.97%,有些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管理型课程如会计制度设计并没有在所有班级开设。笔者认为,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上看,本科毕业生主要到大中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国家机关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业,高职毕业生和中职学生主要到中小城市的中小型企业和会计代理事务所等单位就业;从岗位上看,本科生和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会计,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出纳。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而主办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处理经济业务,更要注重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这是提高会计在企业内部地位的唯一途径。
2. 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1)技能考核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票据审核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但是我们高职院校只有在《基础会计》中提到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学校只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基本上没有票据审核方面的训练,对这方面的技能基本上没有传授,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有些技能如点钞、传票录入在大一就学过了,学生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并没有认真进行训练,毕业时技能水平大大下降,与企业会计人员相比,一点优势也没有。
(2)课程有待进一步调整。现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关于材料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的分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算与分配等;统计课程中的抽样理论和审计课程中的抽样理论完全重复,此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税法介绍、核算等方面也存在重复现象。
部分课程之间知识存在一些不连贯的问题,如现行《基础会计》课程都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必须先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但目前《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前导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靠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普高生源的《财务会计》课程在第三学期结束,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习期末自动结转和电算化报表项目时,学生尚未开始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报表内容,导致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出现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又比如,财经应用文课程更多的是讲解政府部门公文的写作,而财务分析课程需要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这个报告的格式、内容框架对学生而言都未曾接触,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
(3)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过深与过偏、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的现象。现行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依然按知识体系编排,而不是围绕工作岗位需求来决定学习内容,导致一些实际工作中很少发生的经济业务,学生却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学习,最后仍然没有掌握。如应付债券的核算、售后回购、融资租赁、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等内容,这些难以理解又不实用的课程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如差旅费报销中补贴的计算、住宿费的结算、开具发票、进账单的填写、会计工作交接手续、费用预算的控制等基本业务的处理,并没有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得到相应的体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顶岗能力。
(4)课程安排方面,理论课时比重高,实践课时比重低,导致实践课时内的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会计分录的编制,忽视了凭证审核技能的培养。在现实会计工作中,财会人员经常要面临票据不规范的问题,需要财会人员认真审核把关,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不提供票据,而是提供文字题目,即使教师提供了票据,这些票据也没有设置陷阱,都是正确无误,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审核票据的基本技能。学生基本上是看文字题目编制会计分录,而不是看原始票据编制会计分录,以至于学生在看到真正的原始票据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种高分低能的综合表现,因此有些企业财务人员说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是如何编制会计分录,而不是如何处理经济业务。
其二,忽视票据流转程序和审批程序。在现实会计工作中,业务经办人员持票来财务部门办理会计业务时必须先行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如办理出差费用报销时,出差人员首先要持票找本部门领导签字,然后才能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如果是采购发票,相关人员首先要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以及相关领导的签字,最后才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因此作为财会人员必须掌握各项业务的经办流程。但是目前院校会计实践过程中却省略了相关手续,使得学生根本不知道票据报销时还需要相关人员签字的基本要求,这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业务处理流程,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后马上顶岗,甚至容易误导学生。
其三,注重核算实践,忽视管理实践,现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比较注重核算实践,如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而对编制所得税申报表、企业筹资决策书、产品销售决策书、年度财务分析报告、会计制度设计等的能力比较弱,这种实践与中职院校比较接近,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而现实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记账、算账,而且要参与单位经济决策和各类管理制度的起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最后,实践标准与现行制度存在脱节现象。在现实中会计政策尤其是税法的相关政策变化较快,这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标准。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课时多、教科研任务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关注这种变化。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能够跟上会计职称教材的变化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种思想直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跟着职称考试走,而不是跟着现实会计工作的需要走,这是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只能教会计而不能做会计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与现实需要不相符的主要原因。
3. 师资“三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能”指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师数为23人,就单个专业而言,它是全院教师职工数最多的一个专业。但是,随着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已达到1 199人,每个教师平均要为52名学生授课,尽管我们从2010年9月至今,会计专业引进教师数量达到6人,但是我们教师平均工作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提升学习、没有足够时间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企业锻炼,这是我系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教科研比较弱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理论为主,无法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原因。由于教师基本上在学校上课,使得我系教师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联系不多,校企合作难度很大,对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办学特点是相违背的。
4.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国内高职院校从2006年第一批示范院校建设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鼓励和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但是目前国内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而不愿开展实践教学,二是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国内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机房和手工会计工作室,机房的实训设施主要是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网中网等;手工会计工作室的实训设施主要是账簿、印章以及有关的空白单据。开展专业实训所需要的实训素材却比较少甚至基本上没有,导致很多课程没有办法做到边教边学边做,只能以教师举例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只能以教师讲为主,而不是学中做、做中学,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实训室在双休日和晚上并不向学生开放,使得学生只能在课堂开展专业实训,缺乏课外实训,导致相关知识和技能未能及时掌握。
二、拟采取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提升管理型课程比重,压缩核算型课程比重。我们在2014届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对技术性培养方向增加《会计制度设计》、《ERP中的成本管理》、《会计与税收差异分析》等课程,并相应增加管理课程课时。调整毕业班综合实训内容,不再登记手工账簿,增加8个分析报告,分别是财务分析报告、审计报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筹资决策分析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会计制度设计报告、纳税筹划分析报告、产品售价决策分析报告等,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整合课程,砍掉《外贸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将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压缩到《行业会计比较》课程;砍掉《会计专题》课程,该部分内容只针对特长生进行培养;调整《财务会计》课程,砍掉重复业务和过偏、过深业务;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合并;对内容重复的课程简减课时;按照学习规律调整知识不连贯课程的授课时间,实行集中授课;压缩相关课程理论授课时间,增加实训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的课时,切实做到实训课时不低于50%。
(2)增加原始凭证审核技能考核点,将其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的基本条件,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 进一步提升教师三能水平。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的增加管理型课程比重、增加实训课时举措,有赖于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三能水平的提高,这是前提。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高级职称教师必须面向学生开展讲座。众所周知,在本科院校,各方面的专家和教师给学生做各种丰富多彩的讲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也可向他们学习,找准适合我们学生的有关知识,给学生开展各种讲座,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副高教师带大三综合实践项目。为了丰富学生的毕业实践项目,防止实践项目的单一化,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要求副高以上的教师,要以企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为载体,指导学生做真实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每学期撰写一个分析报告并进行评比,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4)鼓励初、中级教师报考专业职称和资格考试,这是系统掌握和理解会计知识的最好途径。
(5)组织新老教师做会计综合实训项目,每学期安排一个教师到财务处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6)引导教师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一是组建科研团队,以老带新,让新教师或较少从事教科研的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发展中心做讲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设立系级层面的教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并将其作为教学业绩的组成部分,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研究的压力和动力。
3. 重建实训基地。我们将拟建的实训场基地称之为管理型实训超市,分为会计核算中心、财务审计中心、会计管理中心和技能训练中心四部分。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做账的问题;财务审计中心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发现账务处理上的错误;会计管理中心主要训练会计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问题。技能训练中心主要训练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如点钞、假币辨认、凭证和账簿装订、EXECL应用、数码字书写、原始凭证审核等。实训基地的素材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下企业锻炼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组织项目组成员收集部分上市公司资料,作为开展纳税筹划、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分析、预算管理、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训材料。
会计是一个非常讲究动手能力的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能否迅速顶岗,也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我们学院的评价,因此培养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一直是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实训基地建成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票据审核与管理、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都可以实现讨论式教学、边教边学边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建设实训场所,不仅可以开展实训工作,而且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两早一晚”活动内容,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五加二”、“白加黑”全程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更要培养能够适应各类企业会计工作要求的技术型毕业生,这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与其他院校会计专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注】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型会计实训超市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27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金灵君,叶艳.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财会月刊,2010;8
2. 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2;7
3. 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高教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