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694 期
【作 者】
滕晓梅(教授)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摘 要】
【摘要】职业标准、应用性和创新性、校企(行)共育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内涵。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遵循校企(行)共育模式,按照会计职业标准要求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知识体系,设计对应的课程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就其如何设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如何构建校企(行)共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卓越计划 会计人才 内涵\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实施几年,卓越计划的实施也从工程师领域扩展到法律、教师、金融等领域。不少高校已开始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层次和区域不同,学生未来就业服务对象也会不同,因而各学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为了对高校本科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达成一个总体认识,本文特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内涵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有四大核心内涵,即职业标准、应用性、创新性和校企(行)共育。这四个内涵要素反映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学生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和结果。会计职业标准是衡量会计专业学生是否具有卓越会计师能力的尺度,也是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知识体系的依据,它是由行业来设计的。而校企(行)共育是依据会计职业标准实现培养应用性、创新性会计人才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校企(行)共育模式,按照会计职业标准要求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知识体系,设计对应的课程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根据各高校授予的最高学位层次来划分,我国普通高校可以分为授予博士学位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大学、本科大学/学院及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四类,这四类大学的大部分都设有会计学专业,都承担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层次和区域不同,其对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和实施路径的选择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作为只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自身办学实力和所处区域不具有明显优势,因而特别需要挖掘自身的潜力,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条件、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等,研究符合该类学生就业主体要求的会计职业标准内涵,研究符合这一职业标准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内涵,研究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共同培育机制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职业标准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我国除了有一个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外,还没有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也没有制定出会计人才教育标准。2010 年9 月,财政部发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 2020 年)》,提出的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该发展规划将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作为会计人才建设的重大工程。为此,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这一重大建设工程落脚点虽在硕士层面,但也为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不过,由于该规划过于原则,没有详细的操作标准,因而仍不能作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可依据的职业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2004年制定了《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标准》(简称“教育标准”),就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实务经验要求和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六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范。我国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考核标准及会计人员的教育知识体系基本上是按国际教育标准设计的,但无论是会计的教学还是会计工作考核都没有能够真正按照该教育标准内涵要求实施。因此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上,有必要再研究教育标准的内涵。表1是根据该教育标准整理出的职业会计师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四大模块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对应开设的课程。
该教育标准的职业会计教育计划内容模块中不仅列出了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而且列出了可能拓展的知识细目。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标准中更为推崇使用案例教学来模拟工作场地、实习环境、小组学习、自主学习、雇主参与实际经验培育等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更有利于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帮助学生获取实际经验,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任务胜任能力。同时,教育标准中还明确了专业能力和任务胜任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教育标准中构建了一个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实际经验获得和专业能力及任务胜任能力评价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标准教育体系。前文分析的卓越会计人才内涵的应用性、创新性、校企(行)共育都能够从教育标准中找到对应的教育方法。
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学本科教育内容原则上应参照教育标准中的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实务经验要求和专业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估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当然,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上,应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要求,而在职业技能和实务经验内涵的要求上应主要满足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和一般会计主管职责的需要,而在校企(行)共育机制的建立方面应寻找当地典型的中小企业作为学生的培训基地和学校的合作伙伴。
三、应用型本科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内涵
从课程设置表可以看出,我们的本科会计学专业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已基本上涵盖了教育标准中的内容,在培养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实务经验这三个方面,主要是以模块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团活动形式展开教育。虽然这些课程开设应该能够满足职业会计师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但是用人单位还是很难找到有职业胜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不是表现在“量”的方面,而是表现在“质”的方面。这需要反思我们培养模式核心内容之一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1. 学科供给导向课程设计方式不能忽视不同商业模式下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会计学本科教学的内容都以学科供给为导向(杨政,2012),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的知识结构来设计课程。如,各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必定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六门课程;而财务会计课程从中级到高级均涵盖了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按这个课程设计而进行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只会生搬硬套地做会计分录,而综合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围绕会计准则开展的本科教学,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基于业务流程的核算与管理能力的教学不够重视。这种规则导向的课程设计虽能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却无法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不同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被动填鸭式教学充斥课堂,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就无法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需要克服上述弊病,选择一些特殊的、较难的中小企业较少出现的业务内容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在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设计上切忌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应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将案例教学课时增加到整体课时半数以上,并作为对该类课程任课教师考核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结合所在区域不同类型典型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搜集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等成功案例,编写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库校本教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感知到的工作情境中学习管理和决策等相关知识,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工作经验。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才能体现本校卓越会计人才的办法特色,增强学生在地方就业的吸引力。
2. 校内模拟实训要特别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训方式,主要有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课程、财务管理模拟课程、审计模拟实训课程等,且绝大多数学校都购置了相应的实训软件,实现了网络化的实训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实训更多地集中在会计核算能力的训练上,财务预决策模拟实训较弱,管理会计的模拟实训基本没有,购置的实训软件后续案例更新不足,教师在实训软件的案例设计方面缺乏积极性,导致模拟实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获取实际经验方面收效甚微。
校内模拟实训是学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下,适当增加模拟实训的课时,将模拟实训分为集中模块实训和课程化技能实训两种类型。集中模块实训可以实施小学期制,在小学期的实训周集中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如手工核算技能实训、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训、财务决策及团队合作综合训练等。而课程化技能训练课程可单独设置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步,以专题训练方式同步开设对应课程的技能训练课程,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设计专题,如财务会计中的某企业对外长期股权投资问题、企业并购问题、财务管理中项目投资的财务可行性分析问题、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问题、成本会计中的不同类型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问题、税法中的所得税汇算清缴问题、经济法中的票据风险防范问题等等。
这些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一定要统筹安排,紧紧围绕卓越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来安排,并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小班级建制下,课程授课要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师只是给予引导,各组完成情况采取答辩方式来考核。
3. 积极创造条件,使综合类活动课程成为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孵化器。综合类活动课程是指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生社团活动等。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大学四年级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学分,它占总学分的10% ~ 15%,占比相对较高。毕业实习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培养职业会计人才理论结合实际、深化专业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有效的毕业实习可以通过校企共建模式来实现,关于校企共建模式的具体运作,本文第四部分将专门讨论。
毕业论文可以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搜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再踏实地进行社会调查,不再细心地进行数据信息搜集整理,不再认真有逻辑性地进行文献综述,不再潜心思考和总结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只做复制粘贴的高手。这样的论文必然抄袭率较高,创新性不足。加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太多,学生论文的考核环节如论文答辩往往流于形式。
实践证明,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方面需要导师进行论文辅导的人数可以减少,另一方面参与卓越计划的辅导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也会增强。这就为教师提高辅导的论文质量提供了可能。同时,可以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应该更多地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选择一个真实背景的企业,找到一个或多个诸如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问题阐述中强调可行性和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途径。这样的毕业设计比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从实际情况看,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一般不强,高层次有深度的研究课题较少,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机会较少,因而学生参与老师科研的机会也很少,学生通常找不到可依托的科研项目进行专业的调查和社会活动。校内活动大多数为一些文体活动,校外的社会活动大多数是进入福利院等一些社区机构进行服务慰问。这类社团活动对专业的实际经验获取和专业的研究能力培养作用不明显,大学生的创业大赛项目只有极少部分利用会计专业学生的工作,且更多的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对学生起不到实际的启发作用。
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下,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团活动应该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应设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如赴厂矿、乡村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要求参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教师每年承担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实行学生自由和竞争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出题目、控过程、评结果,学生调查、研究、总结、答辩。学生通过考核获取指定学分,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每人必须至少修完一项该类学分。
4. 国际化课程设计不能好大求洋。国际化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纷纷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做法来培养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条件较好的院校多年前就开始引入ACCA、CGA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并将认证课程嵌入本科学历教育中,同时这类高校定期举办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外的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或作学术讲座。还有一些院校采用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用“2+2”或“3+1”模式来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会计职业学生。
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无疑都为拓宽学生的国际会计视野、增强学生跨国交流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学生花更多时间应付ACCA、CGA的双语课程学习,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去获得会计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在高校应用型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引入此类考证式教学方式以及“2+2”或“3+1”的国内外高校共同培养模式来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其产生的正面效应远低于负面效应,这与培养卓越会计人才专业应用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应用型高校卓越会计人才国际化切忌简单地采用上述模式,应采取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①鼓励年轻教师设计专业类双语课程,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时数。②邀请我国与海外交往密切的特殊地区香港、台湾高校的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送学生到此类地区高校做短期学习交流,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③搜集所在地区有国际业务或境外投资或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贸易、境外投资、进出口税收、外汇兑换、涉外司法等典型业务,设计情境式案例,或直接聘请该类企业的财务总监入校讲学,以增强学生对国际交流中的专业认知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校企(行)共育机制的内涵
国际教育标准中指出,只有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实务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为了使实务经验计划有效,职业组织或监管机构、实习生、督导者和雇主四主体有必要进行合作。这里所指的四主体合作,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就是指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合作,通过四方合作来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际经验的目的。而四方合作的核心是建立校企(行)共育机制。林健(2012)在《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一文中详尽地论述了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和环节、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需要的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内容,这对所有类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也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行)共育机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笔者认为,为充分发挥校企(行)合作机制四主体的作用,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政府的作用
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将承接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作为必要任务来完成,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进程中,有些企业逐渐失去了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上尤其明显。为此,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 2020 年)》中提出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而校企(行)合作培养模式是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一条有效途径。会计行业主管的财政部门提出这一重要措施非常有利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的校企(行)共育机制的建立。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因觉悟不高而大打折扣,不能圆满完成与高校的共建任务。因此,政府应出面多做工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企(行)共育机制的建立。
一是政府要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对企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中可以将每年必须为高校提供多少人次及多种实习岗位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二是政府要在税收政策方面对那些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予以优惠照顾,如免收地方职工教育基金、所得税加成抵扣等。三是财政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直接补贴那些参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企业,而企业必须保证该经费用于指定用途并提供可核性凭证。四是在高级会计师的职称评审中增加评价指导大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成果性材料的环节,使企业和在职会计师都能将参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自觉和主动行为。
(二)重视校企共同作用
1. 寻找类型多样合适的合作企业。地方应用型高校受所处区域限制,无法寻找到大型或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因而应结合所在区域的行业或企业集群特征选择合作企业。比如纺织服装业集群、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配件生产集群、化工生产集群等,在这些集群企业中寻找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管理规范的核心企业、有进出口贸易或有境外投资的企业为合作伙伴,再增加一些服务业如大型酒店业、连锁百货业、物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尽量能够涵盖各种业务流程类型,为提高学生多流程业务核算和管理能力提供培训平台。
2. 校企要建立有效可行的合作模式。林健(2012)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为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模块化的合作模式、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等八种,就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来看,更为合适和可行的是模块化合作模式。学校将提升学生职业经验的培训内容分为各种模块,如某典型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块、集团企业的资金集中控制模块、全面预算管理模块、酒店业及百货业等服务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块、进出口业务核算模块、内部控制模块、纳税应对模块等等。学校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就应明确双方共同培养的模块内容,与企业一起研究该模块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培养周期、考核方式,形成一个提供工作情境的实施细则。学生根据培训周期的长短,在多模块的培训计划中必选两个及以上培训模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模块的训练,考核合格后再转入下一模块训练。
3. 校企共同培训师资队伍。校方应指定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均很丰富的资深教授作为卓越人才培养师资库中的首席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亲力亲为,在与企业合作中制定全程培养规划,且对合作企业有全方位的了解,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同时要求年轻教师主动参与合作培养计划,定期输送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以增强他们的会计职业经验。
学校也可以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以提升其理论水平。 企业方面应指派财务总监作为合作培训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负责指导制定全程培养规划,并要求财会岗位中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理论素质的会计人员(业务员)担任指导教师,不仅能指导学生实习情境中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4. 校企共同建立督导制度。一是建立校企共同管理委员会,学校要设立专职人员来负责校企合作的各项行政事务,包括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实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实习成绩的管理等。二是建立学生实习记录制度,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有日或周记录,月报告,校企双方指导教师都应在实习日记及报告上签署意见,评价进程效果。三是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和效果情况,特别是校内指导教师要与校外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难题共同予以化解。四是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完成的实习报告给予答辩通过,由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给予评分。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用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生的应变力和创造力。而让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变为一项自觉有效行为,需要校企合作方的共同努力。卓越教育是精英教育,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来选拔那些具有良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入卓越培养计划中。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学校通过文化水平测试、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考查、社团活动参与程度评价等全方位考查学生一年表现,给出定量和定性评价,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
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指导教师、实训模块及实训企业的选择方面也要建立竞争机制,学生只有通过展示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殊能力,才能获得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的指导和进入条件较好的大企业实习。同时,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淘汰机制,规定在理论学习和模块实训考核中有几次以上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再参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计划。对于参与并全程合格的学生,教育部门要发放专业证书,并使之有机会被推荐进入更好的就业单位。这种竞争、淘汰和肯定成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注】本文受到江苏省高教教改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3JSJG263)和盐城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YCTCJY016)的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2011-01-08
2.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 2020年).会计研究,2010;10
3.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标准1 ~ 7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