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684 期
【作 者】
傅蕴英(博士) 苏雨媚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30)
【摘 要】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项目责任这两个因素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资本化、项目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经理采取过度投资形式的声誉驱动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承担高度项目责任时,与项目挂钩的个人薪酬会加大项目经理过度投资的可能性。
【关键词】研发支出 资本化 费用化 盈余管理 过度投资
一、引言
当今社会,企业的研发活动对企业竞争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研发活动的确认、计量及披露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济活动。制定科学的研发支出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鼓励企业对高新科技的探索与投资,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2007年之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我国研发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其中研究阶段支出在当期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对以前完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进行的修正。新会计准则的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在某些方面抑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在某些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国内外有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当研发支出费用时,企业很有可能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调节盈余,以达到避免亏损、平滑收益、提高薪酬等目的。也有经验证据(Lev和Zarowin,1999;Oswald和Zarowin,2007)表明,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能抑制住削减研发支出的倾向,并且有很好的市场信号传递作用。同时,还有一些研究(Suzanne Landry,2003;Nicholas Seybert,2009;许罡和朱卫东,2010;李世新和张燕,2011)表明,企业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这两种会计政策选择会以不同方式影响盈余,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变更导致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削减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行为,到调整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比例等行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都是研发活动的投资不足问题,忽略了研发活动的过度投资问题。然而,研发活动的过度投资在企业利益和持续发展以及市场信息的传递等方面,都有着严重的危害。新会计准则中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这一会计政策,却为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提供了方便。因此,检验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否会导致研发活动的过度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假设
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政策规定,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五项资本化条件时,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计入资本化支出。实务中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当研发项目完成时,符合条件的资本化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然而许多研发项目是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并必须要在多个阶段对项目进行评估,最终有些研发项目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放弃失败的项目会使得已经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要转入当期损益,也将会对当年的财务报告产生重要影响。
Kanodia、Bushman和Dickhaut(1989)的研究表明,当项目结果影响项目经理的职业名誉时,因放弃项目即表示项目失败,项目经理很可能通过过度投资来遮掩项目的低质量并维持他的职业声誉。Nicholas Seybert(2009)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下且经理须对项目负责任时,研发支出资本化会导致以过度投资为手段的名誉驱动的盈余管理。基于大量的经验证据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下,项目经理在面对是否放弃失败项目的选择时,考虑到放弃项目会影响职业声誉和企业的当期利润,研发项目经理很可能会过度投资,放弃更优的可替换项目而选择继续维持失败项目。
由此,提出假设1:在仅考虑研发项目对经理名誉影响的情况下,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以及经理对项目承担的责任程度这两个因素,会影响经理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即研发支出资本化以及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都会促使项目经理过度投资。
宋在科(2008)表明,企业一般是以与经营业绩紧密联系的管理报酬为手段,对管理层进行激励和约束,这也导致了管理者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利润操纵,从而提高自身报酬。本文认为,放弃项目会降低企业当期利润从而降低自身报酬,项目经理为了维持自身的报酬水平很可能对失败项目进行过度投资。
由此,提出假设2:研发项目对项目经理个人报酬的影响,将促进项目经理过度投资。即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对项目有高度责任时,相对于仅考虑研发项目对经理名誉影响的情况下,在考虑名誉和个人报酬双重影响的情况下项目经理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我国研发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很多数据难以获取,使用实证方法检验以上假设受到很大的局限。为了更好地检验研发支出资本化、项目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实验设计
(一)实验被试
本实验选择我国某重点大学商学院MBA学员、MPACC二年级学员、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实验被试。选择MBA学员、MPACC学员及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基本确保实验对象具备充足的财务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会计处理,并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本项实验任务,因此使用MBA学生、MPACC学生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企业研发项目经理的替代,是符合本实验被试的要求的。本实验测试者共计70人,扣除未通过操控检验的16人,有效测试54人。
(二) 实验设计
为简化研究,本实验以不考虑现行的会计准则以及任何税赋问题为前提,实验中假设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都是完全的资本化和完全的费用化。这样进行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更纯粹地考察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本实验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中的两个自变量分别是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项目责任程度。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两个水平为研发支出费用化和研发支出资本化;项目责任程度的两个水平为对项目承担低度责任和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本文考察的是上述自变量对项目经理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而本文主要研究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放弃更优项目来维持失败项目的过度投资行为。因此,本实验的因变量为项目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
(三)实验任务及过程
本实验是分别在MBA、MPACC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进行的,将实验材料分发给测试者,待测试完成后收回。实验材料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实验情景介绍。其次是对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项目责任的操控内容,要求被试在不同的假设下对将甲项目替换成乙项目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打分,分数从0分到10分,0分表示坚持甲项目不做任何替换,10分表示绝对替换成乙项目。最后是“后续问题”的信息包,包含操控检验和人口统计问题,以及两个用来评估被试关于现金流量和净利润对管理者和投资者的相对重要性的问题。引出关于现金流量和净收入的重要性,是为了评估它们是否显著影响被试放弃替代项目更高的现金流量的意愿。
实验情景介绍为:假设实验被试为某公司研发项目部经理,启动甲项目的第一年投入3 000万元,第二年(即决策当年)需要再投入3 000万元。该项目产品生命周期预计为3年,来自销售的未折现现金流预计每年6 000万元,即在第三年到第五年间每年收入6 000万元。在启动甲项目的第二年,由于设备技术问题,甲项目每年的现金流入从6 000万降为4 000万元,此时,有个替换项目乙可以投资。乙项目只需在当年投入3 000万元,则可在第三年到第五年每年收入4 500万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有限,投资乙项目则必须放弃甲项目。
在研发支出费用化的会计政策下,第一、二年分别投入的3 000万都在投入当期计入费用,影响当期损益。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下,如果坚持甲项目,则第一、二年分别投入的3 000万先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在第二年项目完成后转入无形资产,并在第三年到第五年进行摊销;如果在第二年将甲项目替换成乙项目,则把第一年甲项目投资的3 000万转入当期损益,第二年乙项目投资的3 000万在乙项目完成时转入无形资产。
因此,在研发支出费用化下,将甲项目替换成乙项目,不仅不影响当年(即项目的第二年)的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可能会为以后三年平均每年增加500万元的净利润和现金流。而在研发支出资本化下,将甲项目替换成乙项目说明甲项目失败,且导致替换项目的当年(即启动项目的第二年)减少3 000万元的净利润,但也可能使以后3年中每年多增加1 500万元的净利润。同时,这对当年的现金流量表没有影响,并可能使以后3年每年增加500万元的现金流。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假设1的检验
我们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项目责任程度对项目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的影响。首先,进行了对比系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的正交对比权重系数是通过每个样本均值与总样本均值的差来分配的。因此,本次方差分析中资本化—低责任,费用化—低责任和费用化—高责任这三个单元的对比权重是1,资本化—高责任的权重为-3(因为该样本替换项目的可能性评分会较低)。对比系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1显示,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项目责任的双重作用对替换项目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F=21.565,P=0.000),说明在仅考虑研发项目对经理名誉影响的情况下,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时,项目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进行过度投资。也就是说,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时,很可能发生以过度投资为手段的声誉驱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进一步检验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项目责任这两个因素对替换项目可能性的影响,本文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项目责任的主效应均显著(F=14.533,P=0.000;F=50.013,P=2.18E-11)。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主效应显著说明,在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这两种会计政策下,项目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存在明显差异。项目责任主效应显著说明,在项目经理对项目承担的责任程度高和低这两种情况下,项目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存在明显差异。此结果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相同,即研发支出资本化与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这两种因素都会使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降低,导致以过度投资为手段的声誉驱动的盈余管理行为。
表3及下图显示,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两个因素都会促使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减小,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一。
(二)假设2的检验
对于假设2,本文分别就“仅考虑项目对经理声誉的影响”和“同时考虑项目对经理声誉和报酬的双重影响”这两种情景,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这两种情景下的“高度责任—研发支出资本化”样本组进行两两对比,以检验与项目相关的经理个人报酬是否会影响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
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首先采用双样本F检验来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说明该样本具有方差齐性,适合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由于本文要检验的是“同时考虑项目对经理声誉和报酬的双重影响”情景下的替换项目可能性是否比“仅考虑项目对经理声誉的影响”的可能性更小,此检验规定了方向,因此采用t检验的单侧检验更精准合适。
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4显示,两组样本差异显著(p=0.027),这说明当项目经理对项目承担较高责任且研发支出资本化时,与项目挂钩的个人报酬会降低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促使项目经理过度投资。也就是说,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时,很可能发生以过度投资为形式的声誉、报酬双重驱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后续检验
在实验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后续调查,以评估实验参与者是否预期到过度投资,以及他们如何预计在两种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下放弃初始项目对自身和公司的影响。
在后续调查中,实验参与者回答了五个问题:①在哪种情况下项目经理更可能继续他们的初始项目。②当他们放弃项目时在哪种情况下项目经理更担心他们在公司的声誉。③在哪种情况下放弃项目会对项目经理在公司的前途有更大的负面影响。④在哪种情况下放弃项目会对公司股票价格有更大负面影响。⑤假设当期要做出项目放弃的决定,公司在不考虑该项目的影响下每股盈利刚好能达到分析师的预测,此时在哪种情况下你更可能主张继续项目。
实验参与者通过9分表格给出选择,1分对应情景A(研发支出费用化)而9分对应情景B(研发支出资本化)。以上5个问题的回复分数均值分别为6.03、6.33、5.20、6.06、5.89,回复分数均值都大于5分,表明实验参与者具有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倾向。
前三个后续调查问题的目的是为本研究的假设1提供进一步的证据。第一个调查问题的回复结果表明,当研发支出资本化时,参与者预计有更大程度的过度投资。第二个问题回复结果表明当研发支出资本化时,参与者预计管理者更加担心放弃项目导致的资产减值会影响他们的声誉, 这符合对目光短浅的过度投资的声誉解释。关于盈余管理的声誉解释似乎得到承担项目责任的项目经理的支持,因为第三个问题说明当研发支出资本化时参与者预计资产减值对管理者在公司的实际前途有更大的损害。
后续调查的最后两个问题是关于资本市场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者预计研发费用资本化时,放弃项目对股票价格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当研发项目减值将导致公司达不到收益基准时,他们将更有可能继续初始项目。因此,当公司股票价格或当期报表结果与管理者薪酬挂钩时,项目经理会为了自身薪酬而继续投资初始项目,造成过度投资。这也为本文的假设2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综上所述,后续调查的结果支持了前文的实验结果,并表明了过度投资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当项目经理对自己的声誉和薪酬感到担忧时。因为当研发支出资本化时,放弃需要承担责任的项目会对经理的未来前途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过度投资可以是一个避免声誉和报酬受损的理性策略。而且,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下高层管理人员更倾向过度投资这一现象也表明,研发支出资本化很可能引发真实盈余管理。
五、研究结论
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实务界关注点从研发支出费用化引发的研发活动投资不足问题,逐渐转变为研发支出资本化可能引发的研发活动过度投资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项目责任这两个因素对声誉驱动和报酬驱动的真实盈余管理的双重影响。
本实验研究发现:①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以及项目责任会影响项目经理对研发活动的投资选择。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当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时,经理更有可能继续初始项目,放弃更优的可替换项目,从而导致以过度投资为手段的声誉驱动的真实盈余管理。②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时,与项目挂钩的个人报酬会降低经理替换项目的可能性,促使项目经理过度投资。也就是说,当项目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且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经理很可能发生以过度投资为手段的声誉、报酬双重驱动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实验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关于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的建议:①加强审计师对企业研发支出项目的审计,特别是R&D的开发阶段。②加强企业内部对研发投资的审核。③加强对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监管。④把管理层的薪酬奖励和企业长期利益挂钩。
【注】本文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0XJY030)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世新,张燕.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2. 王艳,冯延超,梁莱歆.高科技企业R&D支出资本化的动机研究.财经研究,2011;4
3. 马如飞.管理者收益、R&D支出与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2
4. 肖海莲,周美华.R&D支出与盈余管理——基于R&D会计政策变更的经验证据.证券市场导报,2012;10
5. 李莉,曲晓辉,肖虹.R&D支出资本化:真实信号传递或盈余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1
6.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发阶段划分的实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7. 宋在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计研究,2008;6
8. 刘尚,李其泽.高科技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会计核算规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财会月刊,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