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6 期
总第 668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应用型本科基础会计教材调研

作  者
贾榕泉

作者单位
(山东女子学院会计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

      【摘要】 本文以会计学基础会计教材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基础会计教材存在的缺陷和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基础会计   教材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体现“就业导向、阶段需求、职业性倾向”。传统学术型教育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积累和理论的掌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把能力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受本科教育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很多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最明显的就是教材建设的滞后。
以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为例,基础会计是整个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作为专业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会计工作者。因此,一本优秀的教材在会计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基础会计教材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会计基础教学类教材很多,一般有《基础会计》、《会计基础》、《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等,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侧重理论教学的本科教材和侧重操作的高职高专教材。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编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但是数量并不多。笔者实地调查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与建设问题。样本选取2011年、2012年出版的面向本科学生的教材多部,重点选取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或者明确表明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调查结果如下:
1. 教材章节安排。样本教材内容编排相似,主要包括:总论,主要介绍会计起源与发展、职能与目标、会计核算方法等;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分类、会计凭证、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组织及会计规范等。这种模式是几十年的会计教学形成的,但还存在一定缺陷。
一般来说,样本教材开篇在简单介绍会计起源发展之后,给出了会计的定义,接着是会计职能与目标,会计假设及核算原则。这样做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没有任何会计相关知识的初学者来说,开篇就接触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抽象知识,并无助于理解会计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在学生对基础会计有一定了解,对会计业务较为熟悉之后再进行讲授,则较为合理。然而目前从样本来看,73%的教材在第一章就讲授会计假设及核算原则,这说明传统的编排模式仍然占绝大多数。只有7%的教材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教材最后一章,另有20%的教材在基础会计教材部分没有涉及这一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标有“应用型”、“实用型”、“创新性”等字样的教材中,仍有一半(50%)的教材在第一章就介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
另外,对于初级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各类会计人员的职能和责任与业务能力相比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而且对各类行业、各类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进行熟悉,有利于初学者对会计逐步了解。但是这一内容在大多数教材中都不被重视,安排在最后一章。67%的样本教材把这一部分内容列在最后一章,13%的教材根本没有提及这一内容,只有20%的教材把这一部分放在教材的第一章。即使“应用型”教材也没有太大差异,只有25%的教材把这一内容放在第一章。
2. 教材内容安排。
(1)会计凭证。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教材对会计凭证的讲解都不够详细。
几乎全部的教材都有原始凭证的定义与常见原始凭证介绍,但是并没有给出实例。67%的教材只给出两三张空白的原始凭证图片,剩余33%的教材给出了填写完整的原始凭证,只有少数教材附带着原始凭证的填写说明。从原始凭证种类上看,大多数教材较为重视领料单等自制原始凭证,较少讲解各种外来原始凭证。教材上常见的原始凭证主要有部分发票,领料单、发出材料汇总表和制造费用分配表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不到10%的教材会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练习原始凭证的填写。这种状况在“应用型”教材中有所改善,填写完整的原始凭证的内容提高到75%。大多数学生对原始凭证认识不全,这就造成了学生仅仅通过原始凭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经济业务,或者不知道一笔业务应该包括哪些原始凭证。不认识原始凭证就没有办法记账,更没有办法查账,那么更进一步的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
记账凭证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差不多,但相对原始凭证大多数教材对记账凭证较为重视,这一点体现在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上,下文还要详细分析。
(2)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会计处理的重要内容,填写账簿是会计组织程序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的教材对会计账簿的讲解不够实用、详细:教材上在讲解不同类型账簿的格式、登记方法、核算内容和特点时充斥着大段文字叙述,缺少对应账簿的图片展示;最后以条文的形式列举账簿的登记规则和错账的更正,缺少具体的图片展示的账簿登记规则和错账更正的实例。63.3%的教材没有提供填写完整的会计账簿实例,86.7%的教材课后没有会计账簿填写的对应习题。教材上也极少通过业务来体现账簿的用途与区别。比如,为什么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要填写日记账,什么时候要填写多栏式明细账而不是三栏式明细账。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账簿,就无法对账簿进行深刻理解,也就无法对错账进行正确的更正。
(3)会计组织程序。会计组织程序又叫会计核算形式,会计组织程序有六种方法(也有教材说七种),其主要区别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大多数教材主要讲述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这些教材只是列出了各种方法的流程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既没有会计业务的具体例题,也没有填写完整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这一情况较为普遍,在样本教材中比例为56.6%。在标有“应用型”、“创新性”的教材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75%。
(4)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最后一步,因为内容较难,大部分教材仅仅介绍一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就不再深入讲解编制方法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而会计信息的载体就是会计报表。如果不会编制报表,那么之前所有的会计工作都没有意义。
3. 课后习题安排。大部分基础会计教材每个章节之后都附有练习题,有的教材还专门配备了练习册。题型包括选择、判断、业务、简答等。57%的教材有单项选择题,50%的教材有多项选择题,46%的教材有判断题,客观题所占的比例较多。71%的教材有复习题、简答题等主观题,超过80%的教材有业务处理题。然而这些习题种类和数量虽然较多,但是有明显的缺点:
(1)习题中客观题所占比例过大,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只能够考察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却基本上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复习简答等主观题大多数是教材中概念定义的复述,不能促进学生的思考。
(2)业务处理题虽然所占比例较大,但在每个章节的分布并不平均,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成本核算”、“财产清查”这几个章节。其他章节几乎没有业务处理。比如,会计凭证、会计账户和会计账簿这几个章节的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客观题,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让学生填写凭证和账簿的练习。
(3)会计处理过于注重会计分录。常见的业务题模式是“某日,某公司发生了某项业务” 。这种情况下,学生不需要运用的自己的主观判断就可以确定业务类型。而且由于没有给出原始凭证,学生也不需要分析业务是否存在问题,如购买货物是否与发票一致,金额是否有误,收到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等等。这必然无法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然而,会计工作就是需要从业者时刻进行执业判断的过程,缺乏判断能力的从业者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工作者。
(4)大部分教材不重视课后习题的编写。有时不同教材题目会出现重复,甚至同一本教材的题目在不同章节出现重复现象;有的教材课后习题与章节联系不密切,不能从本章节中得到习题的答案;甚至有的教材没有习题。样本中有两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没有任何形式的习题,教材中也没有关于凭证、账簿的任何实例图片。另有三本教材(10%)课后习题没有任何形式的业务处理题。
三、对策及建议
1. 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尽量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放在后面的章节,将较易理解的常识性内容放在前面,以增进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放在首章,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放在最后,或者不在基础会计教材部分讲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改为在中级财务会计部分进行介绍。
2. 突出凭证、账簿在基础会计中的重要性。例题中要介绍填写完整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有较为详细的填写说明;所有涉及业务的例题和习题尽量附带原始凭证,参考答案要有填写完整的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及明细账。不同类型格式的总账和明细账要举出实例并加以填写说明。
3. 无论介绍哪种账务处理程序,尽量有完整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最终做出简单的会计报表。
4. 每个章节最后的练习题必不可少,如果限于教材篇幅,可以单独编写配套的习题集。习题内容要与本章节联系紧密,尽量多出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实务题,将客观题的数量限定在一定比例。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财会月刊,2011;9
2. 郭枚香.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财会月刊,2010;36
3. 李勤.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财会月刊,2010;21